首頁 > 農業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由 華州文史薈萃 發表于 農業2021-06-24

簡介傳說當年唐昇平公主曾在這裡為其夫郭曖(郭子儀之子)祭焚紙錢,路旁的酸棗刺劃破了裙子,她說“這棗刺的鉤多討厭呀”

櫟樹是什麼樹

鄉愁,少華山下(一)

作者 郝慶年

從渭河岸邊遠眺南山,可見嵯峨的群峰間有一峰峻秀挺拔,猶如一柄青劍,高指藍天。這就是著名的少華山。山中森林茂密,飛瀑如練,奇石嶙峋,巌穴幽冥。現已建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少華山西有座雄偉的五龍山,古時也算作它的西峰。少華山東側有小敷峪,西側有潭峪、太平峪和石堤峪。除潭峪外,其他三峪都可彎曲通到金堆鎮,與洛南商州相通。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華州五龍山 王海朝攝

三峪中最長的要算石堤峪,直線長度約三十五六里。“進峪一條路,出峪路一條”。進山口七里有個七里樓村,村口有一座城樓,是出入峪道的“咽喉”。峪裡散住著的百多戶人家,像一個村子一樣,誰家娶媳婦,誰家蓋新房,誰家山外有什麼重要的親戚,全峪道都知道。有一年,我有事要找距峪口三十多里的一家主人,剛到樓下,就有人告訴說,“一大早就出峪了”。

四道峪各有一條河:羅紋河、潭峪河、太平河和石堤河。此外還有一些小山溪。這些河流和山溪出山後都育出了一片片竹林,竹林之間則是遍野的杏樹、柿樹、櫟樹(黃連木樹)、再雜有白楊、核桃、桐、槐、楸等樹。春分前後,杏花盛開,站在華縣城頭向南瞭望,山腳下綿延十多里的粉紅色的雲霧和翠綠的林靄,互動疊覆,構成了華縣最驕人的風景:“千頃綠竹,十里紅杏”。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如今的李坡“竹園小路” 張文攝

就在這一片林海中藏著大大小小的三十多個村莊和幾座寺院。

解放前為防土匪,許多大點的村子都建有高高的城垣,大家都擠著住在城內;城外的有些就隱在竹叢中。石堤河緊東面是磨村,約有三、四十戶人家,散住在竹林溪水間。這裡出產水稻和蓮藕,還產“湘妃竹”,本地人叫“墨竹”,是華縣竹藝中的名貴竹料。夏秋,連陰雨天,雲霧濛濛,四野無人,石堤河畔一些水打磨,水聲“淅淅唰唰”,若一幅有聲的煙雨江南潑墨。

磨村緊東面是張宋村。該村為一條小路分為張北和張南兩部分,籠罩在一片樹蔭之下。解放初該村有一位叫張孝謙的老中醫在我村一帶很有名。出於此,有一天我特意拜訪了該村。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張宋村皂角樹 張文攝

在村旁遇見了一位宋姓的村民,六十稍多一點,提著食盒去餵狗,我遞了一支菸說明來意,他很熱情地講了該地的一段逸聞。一百多年前這裡半山腰有一個村子-“鏵角城”,其城牆東高西低就像鏵角沿山勢而建,城垣堅固,城門窄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晚清同治年間,回民兇悍勢眾卻是攻城不下,後來迂迴由上方破城而入。他給我遠指了該城門外兩側原來的兩顆大柏樹,現雖大半埋在土中,但雄風猶在,蒼勁挺拔。城牆部分殘跡依稀可見:突兀壁立,當年應是固若金湯。

再往東是啟聖宮村,村子北口有一個雕飾考究的城門,叫“三天門”。滿清時有一條南北大路由華州商阜西關的一天門、耐村的二天門和此門通向山上的湘子洞、靈官洞、百神洞和無量祖師殿。山路上常可看見一些善男信女的身影。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啟聖宮村 張文攝

該村全被一些高大的櫟樹和柿樹所包圍。透過枝杈可看到人家的房舍,遠處望去好像它們就架在樹上,似乎這裡的人們,現在還保留著老祖宗有巢氏“架木為巢”的居住方式。這兒人家較為富足。1952年春,我上初中,學校組織到五龍山植樹,途經該村時,路邊一戶人家給我們燒開水。只見這屋寬寬敞敞、乾乾淨淨,灶前堆著一簇整齊的乾柴棒,一個八成新的風箱風氣很足,利落的主人只是輕輕地拉動幾下風箱拐,清脆的風口擋板聲伴著呼呼的風聲,灶膛中便升騰起熊熊的火焰,不一會兒半鍋水就開了。此番情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啟聖宮村 張文攝

該村往上的半山腰,有個“弔紙坪”。傳說當年唐昇平公主曾在這裡為其夫郭曖(郭子儀之子)祭焚紙錢,路旁的酸棗刺劃破了裙子,她說“這棗刺的鉤多討厭呀”。從此這裡的酸棗刺就沒有鉤了。類似的傳說在我國隨處都有。它美麗、沉重,教化的君民倫理觀已侵透我們的基因,演繹著我們的歷史,鑄造著我們民族的幸與大不幸。

華州南山下的那些村莊

井家崖村劉煥民攝

再沿山東行約三里就是井家崖村,一些人家錯落有致地住在山腳隆起的崖坡上。秋天西斜的太陽下,大團大團紅紅的柿樹、橙黃的櫟樹託擁著一些西牆紅照的人家,天空盤旋叫鬧著肥肥的烏鴉,繪出一幅殷實的秋景。(未完待續)

原文來源:網友推薦《鄉愁少華山下》

原文作者:郝慶年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Tags:該村石堤張文攝人家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