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活血化瘀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由 健康媽媽說 發表于 農業2021-06-24

簡介瘀血化而疼痛自止,川芎的止痛作用不僅來源於活血化瘀,同時可配伍用於多種氣血鬱滯的疼痛

川芎有什麼功效

凡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瘀血證的藥物,稱活血化瘀藥,也稱活血祛瘀藥,簡稱活血藥、祛瘀藥或化瘀藥。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強者,又稱破血藥或逐瘀藥。

活血化瘀藥: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造成瘀血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血液本身的原因,如果動力不足了,血液的執行推不動,比如說氣虛、氣滯可以造成瘀血。另外,血液變濃稠了,如王清任說“煎熬成塊”,《黃帝內經》說的“遇寒則凝”,都是說血液本身失常了。二是血管方面的原因,比如說《黃帝內經》說的“血脈絀急”,其實就是血管攣急或者功能不正常了。第三,遇到大大損傷,身上有的地方會出現青紫,這就是出現了瘀血。還有血不歸經,也會導致瘀血。血應該在血管裡面走,現在它流到血管外面來了,沒地方去了,也成了瘀血。

所以,在活血化瘀藥的定義中,對活血化瘀進行的進一步解釋,包括了三個方面: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滯。活血化瘀針對血管,讓它回覆正常功能,是血液變得比較通暢,就是通利血脈;促進血行使主要在血液方面,恢復血液正常的流動性;消散瘀血是指血管外的離經之血得到消散,從而治療瘀血證。

瘀血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病,有很多怪病都可以從瘀血來論治。江西的名醫羅瓚先生,有一次遇到一位青年農民,發狂一個星期了,跟《黃帝內經》講的症狀是一樣的,“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戾不避親疏”,不管是親人還是不認識的人見了就罵。前面的醫生按照常規的治法,清火、化痰,都不管用。羅瓚先生診他的脈,脈細、澀、不數。細,是血虛;澀,是有瘀血;不數,說明沒有熱。如果是有火,就應該會是數脈,跳得很快,或者脈很大,這個人的脈不是這樣子的。他仔細地詢問,病人家屬說這個人曾經推車遠行,不慎摔了一跤,回來以後就開始發狂了。羅先生於是診斷為瘀血的發狂證,開了桃核承氣湯加上失笑散,瘀血化下來以後,狂證很快就好了。

瘀血瘀得非常多才能導致發狂,若瘀了一點點,或者瘀血的部位不一樣,導致的症狀也不一樣。總結起來,瘀血證比較重要、常見的臨床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瘀血阻滯,血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一般的瘀血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這種疼痛往往固定不移,不像氣滯的疼痛遊走、走竄,是一種刺痛、悶痛的感覺,和氣滯的脹痛有差異,疼痛是辨證時瘀血證最常見的症狀。麻木也是由於瘀血阻滯,肌膚得不到充養出現的一種症狀,有的瘀血證可以出現。

第二是體內有癥塊,根據中醫理論,無形之氣是不能結塊的,有結塊也容易消散。凡是體內出現了堅硬的、固定不移的、經久不散的結塊,一定是有有形的血或者痰,所以有形的腫塊一般是瘀血或者痰凝,或者痰瘀互結而引起的。

第三,出血,血脈瘀滯容易導致血脈的破損,可能出現瘀滯性的出血。另外就是身體很多部位可以出現瘀斑、瘀點,瘀斑瘀點其實就是離經之血,皮下出血形成的點狀或者片狀的積血。

第四,舌頭一般比較紫黯。

不同疾病的瘀血證的表現還會有很多的差異,比如說婦科病的瘀血證,除了引起疼痛,有的舌質紫黯等,可能還影響月經;如果瘀血阻滯在心竅,可以導致心神不寧,所以非常複雜。我們可以根據我們已經學習過的《中醫基礎理論》或者《中醫診斷學》為基礎,針對具體疾病的瘀血證,再進一步地深入或完善我們的理解。

由於活血祛瘀藥品種比較多,而瘀血證的臨床表現又有差異,不盡完全相同,所以對於具體的活血祛瘀藥透過活血祛瘀所收到的療效也有一些差異,有的是偏於止痛,有些是偏於調經,有的是偏於治療外傷,有的是偏於治療癥瘕結塊。

我們以活血止痛藥川芎為例給大家做一介紹。

川芎

川芎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原名芎藭 [qióng],入藥歷史悠久,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應用非常廣泛。主產於四川,川芎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較溼潤的環境。

川芎(xiong),一個帶有詩情畫意的名字,為何這麼說?傳言,藥王孫思邈發現川芎時,隨口吟詩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鶴過往處,良藥降蒼穹。”於是,川芎的名字就由此而誕生了。川芎原名是芎藭,四川、雲南、貴州都產芎藭,後來逐漸固定是用的四川的,所以名川芎。

據考證,最晚可能在唐代的後期,就是公元9世紀左右,當時四川地區種川芎的農民就解決了關鍵性的種植技術,過去的川芎是直根狀,產量很低,質量差,後來就變成不規則的團塊狀,大的就像拳頭樣大,質量好,產量也高了。因為此前的川芎主要是用種子進行繁殖,是有性繁殖,後來當地的農民掌握了無性繁殖技術,不用種子繁殖,用苗上的節來繁殖;為防止品種的質量退化,產地旁邊有一個青城山,比較涼爽,海拔比較高,夏初就把種苗放到山上儲存起來,下種的時候再把它從山上移下來,這樣就避免了品種的退化,應該說在一千多年前就解決了栽種方面的關鍵技術,後來就把四川產的芎藭叫做川芎,從此就作為正名用到現在。川芎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地道藥材,主產地就是四川,用的是它的根莖。

川芎的功效

一、活血行氣

川芎辛香行散,溫通血脈,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氣通滯,為“血中氣藥”(《本草匯言》),功善止痛,為治氣滯血瘀諸痛證之要藥。本品性善行竄,《本草匯言》稱其能“下調經水,中開鬱結”,善通達氣血,為婦科活血調經要藥。

人體被金石所傷,血液離開了循行的經脈,變成了無用的瘀血,瘀血不僅無用,反而有害,需要將這些瘀血排出體外,或者在體內消除。川芎的作用是緩慢消除這種瘀血,從而減輕患者的症狀。如果瘀血在女性的子宮中,阻擋了人體正常血液的執行,會出現多種症狀,比如閉經、不孕等,川芎亦是透過活血化瘀的功效,使瘀血除去,人體自然恢復正常。

川芎為血中氣藥,行血中之氣,川芎入肝經,能增強肝經的排洩疏通能力,具有調經、補虛、止痛作用。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可以行氣,氣行則血更加容易執行,血行則瘀血漸漸可以消除。瘀血化而疼痛自止,川芎的止痛作用不僅來源於活血化瘀,同時可配伍用於多種氣血鬱滯的疼痛。例如《傷寒論》中的當歸芍藥散和溫經湯等方劑,都有使用川穹。

總結來看川芎可以用於血瘀氣滯,胸痺心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jiǎ)腹痛。

川芎的行氣的功效,在四物湯這個方劑中就提現得很充分。因為四物湯中,當歸、白芍、地黃負責補血養血,而川芎負責行氣,讓血動起來。不然光補血,血補足了不動也不行。就好比一個工廠總是生產東西賣不出去,必然是維持不下去的。血也是這樣的,生產一點賣一點,賣得非常好,賺錢非常多,那麼生產的勁頭就足了,動起來,氣行則血行,也就解血中之鬱了。

因為川芎辛散之力較強,因此對於虛損行疾病導致的疼痛則不適合,辛散而傷氣血,氣血本就不足,徒傷氣血則加重這種不足,反而使原有的症狀加重。

二、祛風止痛

1.頭痛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淨之腑,五臟六腑之精氣都上注於頭,如果外邪侵襲,氣滯血瘀就會導致絡道不通,清竅、腦絡失養,這些最終都會導致頭痛。《內經》雲:“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腦逆故令頭痛”。

川芎性味溫和,為“諸經頭痛之要藥”,善於去除風邪、活血化瘀而達到治頭痛的目的,針對少陽、厥陰經頭痛(頭頂或兩側痛)有奇,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學說”創始人李杲也曾說過:“頭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

對於常見的風寒頭痛,川芎能夠祛風寒,又能止痛,所以對風寒頭痛很常用,可以配伍發散風寒且止痛的羌活、防風、藁本等藥;用於風熱頭痛,川芎也可以祛風止痛,但是藥性不適合,故常配伍發散風熱藥或者清熱藥,所以在治療一些風熱頭痛的方當中,配伍菊花、桑葉、石膏、蔓荊子等;風溼頭痛,頭痛如裹,川芎可以配伍羌活、獨活、防風這類祛風勝溼的藥,因為川芎辛溫能祛風散寒,又有燥性故能祛風溼;有的頭痛有瘀血,表現為長期頑固的劇烈頭痛,這時用川芎是因為它本身就是活血化瘀止痛藥;血虛不能充養上竅也會出現頭痛,這時可用川芎配伍補血藥當歸、熟地來治療。

另外,在臨床上也可以用它來治療肝陽頭痛,過去川芎常被認為是不能用於肝陽上亢,因為川芎的性質是升散的,容易上行頭目,肝陽上亢本身有陽熱上亢,用它可能會加重上亢的陽熱。其實在古方里面並沒有避忌,例如北宋末年的名醫劉完素的大川芎丸就是治療肝陽頭痛的,它就是兩味藥,川芎配伍天麻,天麻是平肝陽治頭痛的藥,肝陽頭痛患者很多都有高血壓,現在研究發現川芎並不會升高血壓,反而可以舒張血管,有降血壓的作用。

2.風溼痺痛

川芎辛散溫通,能“旁通絡脈”,具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治風溼痺阻、肢節疼痛。痛痺,是中醫痺症裡面的一種。引起痛痺的原因很多,其中,淤血所致是常見一種,患者主要表現就是舌黯,甚至舌有瘀斑,痛處固定不移,常常在夜間發作。這個時候,就需要行氣血。中藥川芎,作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乾燥根莖,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是治療風溼痺痛的常用藥,故而能化瘀、行血、通絡,起到治療效果。

而除了針對淤血所致的痛痺之外,風邪、寒邪、溼邪困襲經絡關節所致的痺症,川芎也可以調治,取其辛溫之性,達除溼、祛風之效。川芎,對於風溼、類風溼引起的關節疼痛,有較為廣泛的治療作用。

臨床上也有一些用於調治關節疼痛、風溼痺症的小辦法。簡單,易學,適合咱們老百姓。準備中藥川芎500克,研成細末備用。用的時候,取少許川芎末,用溫水或者醋來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外敷於患處。最後用布條把紗布固定好,平均每2天換藥一次。

川芎這味藥辛溫升散,凡是陰虛陽亢導致的頭痛,陰虛火旺、舌紅口乾、多汗、月經過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使用。孕婦慎用。喜歡我的內容的朋友,歡迎關注哦,每天為您分享更多好內容!

Tags:川芎瘀血頭痛活血化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