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江西南豐:推行“123”模式 走上振興致富路

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旅遊2023-02-01

簡介去年以來,中和村以爭創“紅旗黨支部”為契機,創新“123”工作模式,實現變資源優勢為就業優勢、產業經濟為村集體經濟,達到整村脫貧與村集體經濟發展“雙脫貧”、富民與強村“雙落地”

鄉村振興123產業是什麼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白舍鎮中和村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在鷹瑞高速未通之前,受盱江阻隔,該村閉塞落後、發展緩慢,村級班子軟弱渙散。去年以來,中和村以爭創“紅旗黨支部”為契機,創新“123”工作模式,實現變資源優勢為就業優勢、產業經濟為村集體經濟,達到整村脫貧與村集體經濟發展“雙脫貧”、富民與強村“雙落地”。2021年村集體經濟達100餘萬元。

“1公司”管運營,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家“建”起來。怎樣讓村集體經濟能夠動起來、活起來、強起來?各地經濟強村發展的經驗證明,實行公司化運營,是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必由之路。隨著中和村一個個專案的簽約落戶,一家由村委會獨資的中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於2018年10月掛牌成立。公司法人代表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公司成立後,主要承擔資產管理和運營的職能,村企財務分開,管理人員由村幹部兼任,聘用專門的會計,負責財務管理和公開,聘請縣農技專家為技術顧問,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從事農副產品銷售、苗木種植銷售、企業資產管理、鄉村旅遊運營、木粉加工銷售等。該公司先後建立了1200畝檳榔芋基地、100畝羅漢果種植基地、500畝蜜桔種植基地。2021全年總收入約40萬,淨利潤23萬,為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起了一個“大家庭”和“運管家”。

“2個有”築基礎,讓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動能“強”起來。壯大村集體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針對該村班子弱、底子薄、平臺小、觀念舊等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短板問題一方面。建立“導師幫帶”機制,在創業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回鄉創業能人中,選拔一批政治強、能帶富、善治理的青年人才,採取“N+1”模式結對幫帶新任村幹部、後備幹部等12名,實現農村黨員、致富能手、後備幹部“交叉遞進培養”,實現發展村集體經濟有人帶。另一方面,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定期組織村“兩委”幹部、部分黨員和村裡的致富創業能人到先進示範村、農業示範園、種養創業基地和高校去學習考察對接,

邀請科技特派員、農技專家、創業能人到村裡開辦“創業知識講座”“特色產業種植講壇”“農村電商培訓”,截至目前,先後培訓電商、白蓮管理、蜜桔和檳榔芋種植等致富能人130人,其中脫貧戶26人。幫助轉變守舊的觀念,解放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想,學習可“複製”的發展經驗,提升村組幹部及種植大戶的自身發展能力,實現發展村集體經濟有思路。如:透過赴南昌學習,引進了南昌食環食品有限公司落戶中和,每年可為村裡增加1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再如:脫貧戶曾學良透過電商培訓,成為了全縣的致富脫貧之星。據統計,該村5名黨員、3名村幹部、27名種植能手、12名脫貧戶戶成為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3個化”共並進,把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走“活”來。如何讓村級集體從無變有?政策先行、產業帶動、盤活資源等多元化發展路子才是源頭活水。一是產業化助力。該村堅持走“支部+企業+基地+脫貧戶”鄉村振興的致富之路,已逐漸形成“1萬畝蜜桔、1000畝以上檳榔芋、1000畝以上白蓮、100畝以上水稻制種、100畝以上甲魚、1個扶貧工廠、1個蜜桔交易市場”為主導的“七個一”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經濟圈”。其中扶貧工廠是一家以冷鮮肉串等快銷食品加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讓60餘名剩餘勞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並有8名脫貧戶實現就業增收,人均月收入可達2500元左右,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10萬元以上。二是物業租賃化助力。盤活閒置資產,走物業經濟路線,將原閒置的電影院、供銷社、荒地等集體資產,透過公開租賃、承包經營、自主開發等方式,改造為中和酒家、愛心公益超市、金屬加工廠等地,每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5萬餘元,帶動2戶脫貧戶就業。三是土地流轉化助力。針對中和村以蜜桔為主的傳統產業結構單一、靠天吃飯,村黨支部多方尋策,積極參與南豐甲魚養殖這個新興“百億產業”,流轉土地260多畝,成功引進生態甲魚養殖基地落戶竹源、尖嶺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事關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接下來,中和村將以創評“黨建+經濟富村”紅旗黨支部為契機,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強村富村的目標,不斷開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成果。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記者 王健)

Tags:集體經濟脫貧蜜桔發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