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長島: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

由 壹點一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3-01-22

簡介在下一步工作中,長島將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決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大力發揚“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只爭朝夕一以貫之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色實踐樣板,為美麗

臺灣長島15區在哪裡

□聶英傑

長島是山東省唯一的海洋生態文明試驗區,長島的發展既創造過輝煌,也遭遇過挫折。改革開放以來,長島大力實施耕海牧漁戰略,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第一個小康縣。但由於產業結構單一,長島經濟一度急劇下滑、陷入低谷。2002年省委、省政府在長島召開現場辦公會,確定了打好漁業、工業、旅遊業三個翻身仗的目標要求,海島經濟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

2017年7月,省委、省政府謀劃提出在長島全域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爭創國家公園,掀開了長島發展史上嶄新篇章。5年來,煙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凝聚全市合力改革創新拼搏實幹,加快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島實踐,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長島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的海洋生態基本形成,生態魅力初步彰顯。

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7。7%

“這一片以前都是海參育保苗大棚。全部拆除之後,政府規劃了環島路和綠地,周邊還建起了葡萄園,環境改善了很多。”9月23日,在大黑山島南莊村的海岸上,該村黨支部書記肖勇告訴筆者,全村147戶,之前建了72個海參育保苗大棚,養殖海參的廢水,給海灘造成一定汙染。冬天的時候,還要燒煤給海水加熱,海岸上狼煙四起。

2019年,村裡響應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要求,一舉拆除了育保苗大棚。 “三年時間不長,但是已經能明顯看到變化了。”肖勇蹲下去,隨手從海里撈起一棵海菜。“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海藻多了,以前受海參養殖汙染影響,近岸的紫菜、大葉藻、銅藻不大見,這幾年明顯增多了。再就是海螺、螃蟹、海參、海膽也跟著多了起來。”

長島積極構建全域生態保護機制。把長島生態系統作為有機生命體,將生態保護修復作為首要任務,“山水林海城”統籌謀劃、整體施策、一體推進,在保護中發展成為最鮮明的底色。2018年以來,累計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整治修復岸線89公里,自然岸線和旅遊岸線佔比由38%提升到87。7%。完成所有10個有居民島31萬平方米破損山體治理,完成植樹造林和退化林改造5000多畝,綠化面積由2017年45萬平方米增加到目前69萬平方米、增長50%以上。騰退近海養殖1。8萬畝,增殖放流戀礁型魚苗3000餘萬尾。2021年海水化學需氧量(COD)濃度相比2017年降低51。3%,90%以上近岸海水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準。

如今的長島,大葉藻又在海灘礁石叢生,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瀕危生物頻繁群遊,鯨魚、海龜經常現身,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明顯增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初步繪就。

獲批14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

從南隍城島碼頭乘船出海,行駛不一會就能看到首批亞洲最大量產型坐底式深海智慧網箱——“經海001號”“經海002號”“經海003號”“經海004號”“經海006號”“經海007號”,如同鋼鐵巨獸矗立在海天之間。

“過去養殖成品魚需要3年時間,有海洋牧場後只需1年半。”南隍城鄉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告訴筆者:“海洋牧場不僅節約成本、提高產品品質,還能保證養殖活動不會對海底原生態造成影響。”

全域生態修復的同時,長島推動產業逐步向高效、生態方向轉型,實施產業整體提檔升級計劃,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著眼發揮漁業這一傳統主導產業優勢,長島創新“陸海接力”相容模式,推廣陸基工廠化迴圈水與深水網箱融合養殖,培育原生態、高品質的海參、鮑魚等水產品。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率先應用亞洲最大量產型深水智慧網箱、國內首座深水海珍品智慧網箱、5G+全景海洋牧場應用深水智慧網箱等一批新裝備,獲批14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實現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型、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躍升。

長島把生態遊作為最具開發潛力產業,整合“海、岸、山、島”元素,壯大“生態遊”。充分發揮生態旅遊產業潛力,精心打造海上環遊、海岸休閒、漁家風情、夜間經濟等旅遊組團,獲批全國首個海上3A景區。投入執行南北長山環島慢行旅遊服務系統,建成運營“夢尋仙山”夜遊專案、漁俗文化一條街,成功舉辦海島音樂節、全國海釣邀請賽、環島馬拉松等節慶賽事。啟動“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打造100戶高階民宿示範戶和5處民宿聚落。長島先後榮獲“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目的地”等稱號,進島遊客“過夜遊”比例由45%提高到72。6%。

同時,挖掘“百千萬億”資源,培植“文化島”。傳承海島傳統文化,深入發掘“百年漁俗、千年媽祖、萬年史前、億年地質”文化內涵,打造“神秘史前島·如畫大黑山”“媽祖聖地·圓夢廟島”等海島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展館15處、主題文化廣場12處、大型文化標誌10處,研發文創產品70餘種,實現深度旅遊逆勢增長、文化產品從無到有、文化旅遊深入人心的重大突破。

讓群眾享受低碳高品質生活

連日來,長島垃圾分類綜合處置基地專案建設現場機聲隆隆,運輸車輛不停穿梭,工人們忙著進行混凝土澆築,工程正按計劃進度開足馬力,加緊推進。為滿足長島生活垃圾處理全體系、全鏈條、零排放和就地化處理要求,區工管委將長島垃圾分類綜合處置基地納入今年重點工程專案序列,預計年底前主體完工。

2020年9月,長島垃圾分類工作達到全域化覆蓋。基地的建成將充分整合長島城區生活垃圾分類末端處置資源,解決南北長山島、西三島生活垃圾處置問題,將有效提升海島生態環境保護水平,進一步夯實建立國家公園的生態基礎。

生態改善提升的最終目的是利民惠民。長島從影響海島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工作抓起,全面推進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群眾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質生活。

在解決群眾身邊環保問題上“動真格”。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域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置,2021年外運垃圾減少1/5。營運客船全部配備汙水收集艙,年減少汙水直排760噸。城市公交和旅遊公交全面完成電動替代,實現居民免費乘公交,年減少使用燃油500噸,減排二氧化碳1300噸、二氧化硫5噸、氮氧化物4。3噸。實施集中供暖煤改電,關停城區所有燃煤集中供熱鍋爐,每年可減少燃煤使用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6。5噸、顆粒物5。5噸、氮氧化物19。8噸。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補欠賬”。打造綜合交通網路,新建長島港16個千噸級泊位,客運能力由210萬人次提升到750萬人次,蓬長航線船舶更新率達到76%,年停航天數由70多天下降到10余天。建立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積蓄等多重用水保障網路,改造更新自來水管道80多公里,有效節約了寶貴的淡水資源;實施南長山島至廟島跨海供水工程,新建8處、改造10處海水淡化站,過去只能定時、定量供水的北部島嶼實現24小時供水,10個有居民島實現海水淡化站全覆蓋、淨化水村村通。

聚力打造國際零碳之島

9月6日上午,長島召開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成果專家評審會議,邀請國家和省知名專家線上與會,為長島低碳發展提供科學指導意見。

今年1月,長島區啟動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為煙臺市申報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提供了有益的長島探索。專案團隊形成的《長島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報告》和《長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範》,摸清了長島的生態家底,用清晰的數字為長島的“碧海青山”貼上了價值標籤,為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奠定了工作基礎。

錨定國際零碳島建設,長島將堅定不移建立國家公園,更加系統、更為科學、更高標準地抓好生態保護;心無旁騖發展藍碳經濟,開展以扇貝、牡蠣、海帶養殖為主的漁業碳匯,探索構建海洋碳匯核算標準;科學有序加快車輛、船舶電氣化改造,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發電試驗,爭取及早實現綠電供應,逐步實現長島全域電氣化。

長島擔負著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闖出新路的神聖使命。長島探索建立了“寬職能、扁平化”的大部門管理體系。深化“放管服”改革,開通行政審批網上辦理系統,在全省首創“交海即辦證”工作模式,8個遠離城區的島嶼在商事登記、社會事務等領域實現“一網通辦”“辦證不出島”。

2月23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行動計劃》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這必將推動長島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以更快步伐走在全省前列、以更高水平作出全國示範。在下一步工作中,長島將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決扛牢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大力發揚“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只爭朝夕一以貫之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色實踐樣板,為美麗中國、美麗山東建設提供長島方案、作出煙臺貢獻。

①長島全景

②鳥瞰長島

③秋天,長島海岸的粉黛亂子草進入盛花期,如雲似霧

④7月4日,山東煙臺長島綜合交通樞紐試執行第一天,新港區航拍全貌

⑤在山東煙臺長島,微電網、充電樁、清潔能源採暖等電能替代措施,改善了海島空氣環境

⑥暖陽中的燈塔

□本版攝影:張維康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地址:ahhfxmt@foxmail。com

Tags:長島生態海洋全域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