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王安石在南京:丁憂江寧,靜待天時

由 麻雀愛讀書2020 發表于 旅遊2023-01-14

簡介所以,當朝廷下旨,命王安石知江寧府時,王安石很痛快地就赴任了

王安石的出生地在哪裡

早在寶元二年(1039),王安石的父親在江寧(今南京)通判任上去世,臨終囑咐兒子們將他安葬在江寧,從此,王安石和兄弟們就在江寧定居了。

嘉祐八年(1063) 八月,王安石(43歲)的母親吳氏在京城去世,王安石扶靈柩回江寧府安葬,之後在江寧丁憂。這次,王安石在江寧住了五年之久,一直到神宗在位的熙寧元年(1068)。

王安石在南京:丁憂江寧,靜待天時

《淮南雜說》流行於世

《淮南雜說》又名《王氏雜說》,是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時撰寫的,嘉祐後期以單行本發行於世。獲得天下世人的推崇,當時有人把王安石比作孟子。這部書現在已經失傳,有人說《王荊公文集》的卷65-卷70是《雜說》的 精選部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與此同時,王安石所著《洪範傳》也一起流行於世。

除服,辭知制誥,講學

治平二年(1065)十月,王安石(45歲)喪期已滿,朝廷下旨,命他回朝繼續擔任知制誥。但王安石以生病為由多次推辭,始終沒有進京。

治平三年(1066),王安石(46歲)在江寧設學館教學,有不少士子紛紛奔赴江寧求學,這其中有陸佃(陸游的爺爺)、龔原、沈憑、蔡淵、徐君平等人,從學的當然還有王安石的長子王雱。這是王安石新學(荊公學派)的最早創立時期。

宋仁宗嘉祐初(1056)到宋神宗元豐末(1085)的三十年間,是宋學的全盛時期,那段時期的學術界,先後形成了四個學派,即以王安石為首的荊公學派,以司馬光為首的溫公學派,以蘇洵、蘇軾、蘇轍為核心的蘇蜀學派,以張載、二程為代表的關洛學派。

知江寧府

治平四年(1067) 正月,宋英宗去世,神宗即位。閏三月,朝廷下詔,命王安石(47歲)知江寧府。

年輕的神宗皇帝在當皇子時,就一直關注著國家的現狀,他注意到,祖宗的基業傳到現在,已經是弊端百出,內憂外患頻仍了。於是,他很想對現今的局面進行徹底改變。然而,朝中無人可以共事,朝中的幾位老臣大都年老體邁,守成之心大過於改革之心。他的老師司馬光雖然年輕,卻是個書呆子,是一個反對一切的人,他也會對朝廷現存的種種弊端進行抨擊,但說到改革,他會反對的更厲害。

於是神宗只得在朝外尋找幫手。神宗的另一位老師韓維,與王安石早就熟悉,當神宗問起王安石時,韓維對王安石大加讚譽,說他是百年難得的奇才,有經世濟民的胸懷、治國安邦的大才。但因為王安石在為母親服完喪後,一直拒絕朝廷的起用。對此,朝內外議論紛紛,有人認為他是自謙,有人認為他是要君,還有人認為,當時宰相韓琦在位,王安石擔心他會壓制自己,所以不入朝。

關於這點,我有自己的一個看法。我認為王安石在等待天時,等待一個能施展抱負的機會。當年在常州開運河失敗後,他就曾反省過自己當時沒有考慮到“天時人力”的因素。在給仁宗皇帝上《萬言書》後,朝廷沒有反應,王安石知道當時的朝廷不同意自己改革的主張,於是就沒再提起。在江寧府時,他寫過一首詞《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應該也是對自己前途的一種擔心,因為當時英宗皇帝還年輕,並不是銳意進取的皇帝,自己很可能到老也等不來一個能幫助自己實現終身抱負的皇帝。

神宗也摸不透王安石的心思,想重用王安石,又怕被拒,只得向韓維請教。皇帝問韓維:“如果朕召王安石,他會來嗎?”韓維說:“王安石有經世濟民的志向,不是甘心老於山林的人。陛下如果以禮相待,哪能不來?”不過,為了防止王安石拒絕,韓維想出了一個策略。當時王安石的長子王雱中了當年的進士,正在京師,經常去韓維家做客。於是韓維慢慢地把神宗皇帝有意改革,並想重用王安石的意思向王雱透露,再經由王雱傳給王安石。所以,當朝廷下旨,命王安石知江寧府時,王安石很痛快地就赴任了。

當然,讓王安石知江寧府只是神宗對王安石從政意願的一個試探。在本年九月底,神宗下詔,任王安石為翰林學士,命他入京任職。從此,王安石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有爭議的一段執政生涯。

Tags:王安石神宗江寧江寧府韓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