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好書推薦」《圖說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由 長安街讀書會 發表于 旅遊2022-12-31

簡介比如“秩序”始終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主題,比如“人的自覺”從司馬遷著《史記》的使命感到魏晉崇尚玄談的幻滅感,明清鼎革並不影響兩個朝代文化史上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什麼叫中國文化史

「好書推薦」《圖說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圖說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圖說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

自五四以降,研究中國文化史的著作頗豐,如民國時期陳登原、柳詒徵都曾著過《中國文化史》,王國維、錢穆、何茲全等人也都有過這方面著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的一系列發現,有力佐證和更新了學者們對於中國文化性質、年代、傳承和型別的判斷,對於文化史的研究也趨於縝密和科學。80年代興起的文化熱、尋根熱、美學熱,也激發了人文學者重寫思想史、文化史的熱情。可以說,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是20世紀中國學界的一門顯學。但“文化”這個概念內涵和外延相對不固定,包羅永珍而眾說紛紜,涵蓋了物質、思想、藝術乃至於制度。20世紀又是一個理論的世紀,每一種哲學思想、社會理論往往都涉及文化概念的重構。所以書寫文化史又是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得意妄言、滄海遺珠,很難讓所有人信服和滿意。

吳方先生這部《圖說中國文化史》產生自90年代的中國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學術背景,更像是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理論與現實的某種結合。作為一扇觀察中國文化發展流變的視窗,本書具有內容和方式的雙重意義,引領讀者對90年代的學術進行重溫。

這本書總體上屬於傳統的文化史書寫。沒有氣勢洶洶的西方“高雅理論”的先入為主,也沒有宣揚一種全新書寫方式的豪言壯語,行文和描述都顯得樸素、謙虛而簡單,就是一個簡單的學者,平靜講述著自己對於中華史的理解,徐徐展開了一幅畫卷。理論與歷史是一對矛盾關係,處理得當可以史論結合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則可能喧賓奪主枯燥乏味。坊間不少過於理論化、哲學化的專史著作,穿鑿的痕跡往往過於明顯。吳方先生英年早逝,他學術的黃金時期正值90年代,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等風行一時的文化理論,還未在中國學界大規模粉墨登場。這使他得以倖免了很多“選擇的困惑”,把內容限定在人文領域,著重述說各時代的重大文化現象,取捨由我,不必糾結於文化和文化史的概念和論域。比如按照文化研究的理解,建築、宗教、禮儀、服飾、音樂、舞蹈乃至於科學技術、飲食醫藥,都可以屬於大的文化史範疇,就像葛兆光先生所著《中國思想史》將哲學史重寫為思想史、觀念史那樣,為了求新求變就必須擴大文化的外延。還有紛繁複雜的歷史分期理論,遠古、中古、近世……由於避免了理論化的過度干擾,本書可以集中精力聚焦各個時代典型的文化現象進行書寫,遵循傳統的慣例進行創新,而不是刻意標新立異。像雅俗文化、主流與邊緣文化這樣的“牆”,在吳方這本書裡是不存在的。

但本書也有書寫方式的創新一面。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在講述唐宋以前,遠古到春秋戰國又佔了其中一大半,從文化遺址分佈、文化分期、古文字、出土文物等艱深之處講起。取捨代表了態度,也代表了作者的心血和質量。作文化史,最容易陷入人云亦云、剪裁填補的窠臼,熱衷於湊一些中學歷史教材般的概述,最難的是在無人問津的領域開掘出新路,發前人之所未發。越是古老的時期,越難把握文化的發展脈絡,越難做出文章來。作者很重視二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的運用,讓文化史上的經典,同地下出土的器物、文獻相互印證。比如對於陶器文化的理解,將其視為“文化”的典型體現、審美價值從實用價值中的蟬蛻脫出,開創了陶冶、薰陶等中國藝術精神的先河,就很有見地。這實際上是文化史書寫中對社會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借鑑。全書還體現了一種理論的深刻影響,那就是年鑑學派。這就讓本書善於從物質生活變遷揭開文化問題的序幕,由物質而精神、由器物而觀念、由心理而風格,每一種藝術樣式、作品的興衰,都建立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生活之上,建立在一個時代所處的地理位置、生存環境、安全壓力和制度典章之上,“各階層的人們像是各不相同的文化角色,活動於不同的場合、圈子”,這一點,東海西海、古往今來,心同理同。比如西漢與匈奴互為攻守、長期衝突催生了宏闊的漢文化精神,再比如,從唐詩中感受到初盛中晚的迥異風格,由於國力國勢的變化,唐詩的氣象就從豪邁走向淒涼;而兩宋苟且偏安的歷史境遇,文勝於武的治國理念,又催生出宋詩研物窮理、宋詞溫婉細膩的整體風格。還有一點就是靜態歷史、大歷史的觀念影響,作者一般不太關注激烈的戰爭和政治事件,而傾向於概括一個長時段的文化品格。正如書中所說,“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還有它長時段的文化心態在起作用”,這成為作者寫作的一種自覺。比如“秩序”始終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主題,比如“人的自覺”從司馬遷著《史記》的使命感到魏晉崇尚玄談的幻滅感,明清鼎革並不影響兩個朝代文化史上的延續性和繼承性。這種大歷史的思維,讓閱讀本書的行進速度不急不迫,顯得平靜而從容。

風格就是人。一箇中文系出身的學者,其著述往往信雅達兼而有之,描述文化的文字,本身也要很有文化,形式、文字和內容完美融合。本書章節段落的設計擺佈,就讓你彷彿置身於中式庭院,偶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字點綴其間,比如形容秦代“以血火為洗禮、刑法為藥石”,移步換景、步步驚喜。文字的優美增加了閱讀的愉悅,每一篇的介紹與分析,都像極了獨立的明清小品。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於才情、文思、美感的體悟理解積澱很深,這就產生了一種跨時空的知音效果,善於捕捉到一個作者、一幅作品、一種現象、一類風格最幽深而獨特的東西,把“妙處難與君說”的要素捕捉和再現出來,這是吳方作為批評家的專長和優勢。比如談論佛教的影響,作者就著重挖掘其中的禪意精神,指出其對於士大夫的心靈撫慰和心態影響。千載之下,文心相通,文化可以跨越有形的時空距離,溝通古代人和當代人的心靈。當我讀到書中對白居易《中隱》的解讀時,讀到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消沉青樓排遣鬱悶、李商隱“一生襟抱未曾開”風雨飄搖輾轉流離時,對他們的作品背後的隱情,有了更多直觀和感動。

法國人福柯說過,重要的不是歷史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歷史的年代。這本《圖說中國文化史》,同時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年代。三聯書店重版此書,不僅是向作者致敬,也是向作者所象徵的那個90年代的治學風格、思潮、話語致敬。無論是歷史還是書寫,其實過去從來沒有過去,始終以某種方式影響、塑造著今天的我們。

(王會娟)

長安街直播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央影片、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褚夢真;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好書推薦」《圖說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史的書寫方式

】【直播】【新書報送】檢視更多。

Tags:文化史文化書寫本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