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東亞的歷史地理中樞(十四)

由 蔡建新K 發表于 旅遊2022-11-28

簡介古代中原農耕民具有得天獨厚的防禦優勢,層巒疊嶂的山脈將黃河中下游農耕區與遊牧民隔開,陰山-燕山山脈一線所在的地區,古之稱為燕雲十六州

燕山山脈與陰山脈分界在哪裡

中原聚合性的地理結構:向心力由此產生

(13)陰山-燕山山脊線不太高,但是重要的氣候分界線,400mm等降水量線與陰山-燕山山脈走向基本一致,陰山-燕山山脈分隔開了暖溫帶季風氣候占主導地位的黃河中下游農耕區與溫帶大陸性氣候佔主導的蒙古草原地區。

古代中原農耕民具有得天獨厚的防禦優勢,層巒疊嶂的山脈將黃河中下游農耕區與遊牧民隔開,陰山-燕山山脈一線所在的地區,古之稱為燕雲十六州。

控制燕雲十六州,中原農耕王朝可數百年長治久安,遊牧民只能望山興嘆。陰山-燕山是中原農耕文明持續發展保障……。

東西走向的陰山山脈,橫亙在河套之北,長約1100千米,南北寬50-100千米,平均山脊線1500-2000米,北坡緩,南坡陡。

在中原農耕帝國因內耗力量削弱時,北方遊牧民突破陰山-燕山豁口,佔據河套威脅關中,或突破太行山險進入京津地區,或進入大同盆地。

在山脈分隔的中原農耕區與草原遊牧區之間,山口是溝通兩地的重要橋樑。兩地之間的物資交換、文化交流和軍事入侵都要透過山口,千百年來中原農耕民驚恐地注視著陰山-燕山隘口。自古以來陰山-燕山山脈既是保持中原文化相對獨立性的屏障,又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北方遊牧民可以跨過長城進入中原擄掠或入主中原。

秦、漢農耕帝國抵禦北方草原匈奴遊牧帝國的主要屏障。中原農耕帝國依託陰山山險屏障抵禦遊牧帝國的擄掠。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30萬秦軍北擊匈奴七百里,秦依託陰山山脈修築長城(要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陰山(胭脂山)之南,秦漢曾是森林密佈地區,製作弓矢、勒勒車,陰山生物資源成了匈奴能夠崛起的重要物質保障。

自漢匈漠南之戰後,陰山之南就被漢朝控制,“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歌謠有:“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這裡的焉支山就是陰山。

歷史上,中原農耕帝國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彪悍的遊牧帝國。中原農耕帝國不得不面對北方遊牧民機動性很強的遊牧騎兵。

漢武帝派衛青發動漠南之戰,拿下宜農宜牧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分割漠南草原。

華北北方有300千米長的燕山山脈阻隔。歷史上,中原農耕帝國大多數時間可以成功抵禦來自北方遊牧帝國騎兵,但北方遊牧民依然能時不時進入中原農耕區。

東亞的歷史地理中樞(十四)

北宋(大慫)虛弱,沒有拿下燕山所在的燕雲十六州,導致華北千里平川無險可守,契丹騎兵、女真騎兵可以一直衝鋒到宋都開封。

燕山一線一旦失守,北宋退守永定河一線,種樹、種水稻防禦契丹騎兵,永定河防線只能視為“澶淵之盟”的產物,防線很快被新崛起的金兵突破。遊牧騎兵南下過程中,很快會受到黃河的阻隔。如果佔據潼關,死守黃河,還有可能拖住敵人的腳步。例如金國面對所向披靡的蒙古騎兵,採用“拒關守河”戰略,打了幾十年的消耗戰。但黃河有枯水期,冬天還會結冰,每年都有幾個月騎著馬就能過去。從軍事上講,關河防線處處是漏洞。要守(潼)關-(黃)河防線。必須像金國那樣,擁有幾十萬野戰部隊和快速機動的強悍騎兵。

Tags:陰山農耕中原帝國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