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雲南彌勒:石頭山蝶變“彩雲花海”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旅遊2021-12-14

簡介地處公園規劃區內的小太平村共有農戶144戶、總人口555人,世居漢、彝、傣等民族,村民以種植烤煙、玉米為主,由於該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現象嚴重,加之當地90%以上為山地型別,坡度大、土層薄、土地生產效率低,部分耕地被撂荒或廢棄,部分

北紅村到北極村多少公里

雲南彌勒:石頭山蝶變“彩雲花海”

治理後的山地石漠化公園綠意盎然、景色宜人

邊疆民族地區如何鞏固生態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雲南省彌勒市給出答案:以生態為核心、以綠色為基底,以健康生活為目的,大規模開展生態修復、環境整治和植樹造林,從而開闢出了現代生態康養之地,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民致富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徜徉在總是流淌著大自然躍動綠色生命力的太平湖森林小鎮,長短不同的鏡頭不斷閃現:藍天白雲之下,成群結隊的白鷺展開潔白無瑕的雙翅來回超低空滑翔戲水,湛藍色的湖面上不時翻濺起碎雪如玉的水花;湖泊林立、綠樹成蔭、鮮花綻放、雲霧繚繞的公園內,來自港澳、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遊客盡情地演繹著“飛花逐夢”的心情……

雲南彌勒:石頭山蝶變“彩雲花海”

山地石漠化公園的大地藝術——《太平公主》

可有誰知道,四年前,這裡卻是一片荒蕪之地。“地裡石頭特別多,種烤煙、玉米也是東一棵西一棵,零零散散,一年收入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和供孩子讀書。現在好了,依託太平湖公園發展旅遊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小太平村的村民楊紹雲說。

地處公園規劃區內的小太平村共有農戶144戶、總人口555人,世居漢、彝、傣等民族,村民以種植烤煙、玉米為主,由於該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現象嚴重,加之當地90%以上為山地型別,坡度大、土層薄、土地生產效率低,部分耕地被撂荒或廢棄,部分林地上只能生長灌叢植被,水土流失嚴重,給當地群眾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雲南彌勒:石頭山蝶變“彩雲花海”

建成的山地石漠化公園呈現出“綠水青山”的和諧景緻

小太平村是公園建成後的直接受益者。2016年,太平湖森林小鎮專案啟動,景區共流轉小太平村土地3977。41畝,太平湖森林小鎮在建設和建成後優先吸納已流轉土地的村民在景區就近務工,讓村民有了“地租+工資”兩份收入。目前,景區共吸納1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務工,人均年收入達4萬多元,為該村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之前,這些山地,我種了些包穀,幾畝地的收成僅夠喂幾十只雞。現在我把山地流轉給太平湖森林小鎮植樹栽花,每年有2萬多元的租金;小鎮又招聘我到公園裡管樹澆花,不僅學到了園林管理和種花技術,每年還有近4萬元的工資,真是‘1+1大於2’啊!”小太平村村民柳豔波對記者說。

雲南彌勒:石頭山蝶變“彩雲花海”

對山地石漠化荒山進行治理

本著共建共享的理念,太平湖森林小鎮探索出了“景區景點+農戶+產業園+遊客”的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當地村民將土地以每年800元至1500元的價格流轉至專案區,獲取租金;建設方積極吸納和引導周邊村寨已脫貧戶、閒置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人員在專案區內就業。目前,在崗349人中有專案轄區農戶106人,人均年工資收入3。9萬元。專案建設帶動了村民盤活自有土地或房屋資產,參與苗木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每年帶動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今年61歲的楊紹雲是一名老木匠,早年以務農和做木活為生,土地流轉給太平湖森林小鎮建設後,他就無地可種了。去年,楊紹雲在自己家開了一個40多平米的錦熙源農家小院,和老伴經營滷雞米線和酥肉米線,一年有3萬多元的收入。楊紹雲火紅的日子,得益於村裡發展旅遊產業。

“經過四年多的生態治理,因地制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累計種植各類鄉土特色花卉苗木506萬株,建成苗木產業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3800餘畝,形成‘綠化-美化-彩化-香化’梯度發展立體綜合生態體系,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到此康養旅遊。”雲南省彌勒太平湖森林公園副總經理薛高說。

昔日貧瘠的石頭山,今朝蝶變雲霧繚繞的萬畝花海。今年國慶期間,太平湖公園“花飛蝶舞”大地藝術景觀精彩呈現,數萬株顏色各異的鮮花,在陽光的照射下褪去雲霧的外衣,驚豔亮相,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打卡,觀景人數超過了3。2萬人次。據統計,小鎮建成以來累計接待遊客26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3億元,小鎮除被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外,還榮獲了首批中國林草產業(森林康養類)創新基地等殊榮。

雲南網通訊員 趙樹龍

【來源:雲南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ags:太平湖小鎮石漠化村民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