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由 董元奔古典情懷 發表于 旅遊2021-12-12

簡介孟簡組織民工,從地勢遠較奔牛低窪的常州西北郊的河莊(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附近長江邊開始,向西北開挖了一條四十里長的運河,把長江水引入,繞過奔牛的高河床河段,從奔牛西北側進入南運河,然後沿傳統河道向北到達潤州,進入長江

孟簡字幾道新唐書

原創文/董元奔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雕塑:吳王夫差組織開挖邗溝)

南水北調是我國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戰略性水利工程,從揚州、丹江口和雅礱江分東、中、西三點開鑿水道,修建水壩,把長江水系跟北方的淮河、黃河、海河三大水系連線起來,把豐沛的長江水資源輸向水資源相對緊缺的黃淮地區和華北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壯舉,它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改天換日的雄偉氣魄和聰明才智。

我國能夠探討並著手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固然是現實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必然結果,但是這也與我國悠久文明積澱的啟發有關。我國古代曾經有過多次類似於南水北調這樣的讓河水倒流的偉大工程。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夜幕下的邗溝)

一、夫差讓運河北流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起初越國打敗吳國,並使吳王闔閭受傷而死,後來,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吳將伍子胥建議殺掉勾踐,併吞並越國。夫差急於北上中原跟齊國和晉國爭霸,他認為保留越國國祚可以使自己站在戰略高地,於是他便接受了越國納貢的軍需物資,放過越國,組織軍隊準備北伐。

受吳越一帶的地理條件制約,吳國陸軍很弱,水軍很強大。怎樣把水軍及其給養運往北方是個大問題,因為無論是長江、淮河、泗水還是黃河都是東西流向。夫差決定開挖南北方向的運河,以連線東西流向的河流。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9),旨在連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首先開工了,這是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最早記錄。

吳國的戰船和給養運輸船都是大型船隻,靠縴夫拉著北上速度太慢,效率太低,會貽誤戰機的;讓大船掛上大帆,藉助南風北上,才是正道。可是,我們知道,長江流域的地勢低於淮河流域,淮河流域又低於泗水流域以及黃河流域。怎樣才能讓長江裡的水進入運河之後能夠自南向北流呢?夫差想。

夫差非常聰明,他認為,淮河流域固然整體上的地勢高於長江流域,但是那裡總會有一些零星的窪地是低於長江北岸的運河口的。透過實地考察,夫差發現射陽湖很深,於是他下令,開挖的運河不直接向西北指向晉國、齊國方向,而是先向東北方向挖,把長江水引入低窪的射陽湖,然後再向西挖,尋找下一個窪地。於是,運河就這樣以曲折的軌跡一路尋找低窪的湖泊向晉國、齊國方向挖去。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6),連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連線淮河和泗水的菏水相繼開成。第二年(前485),夫差親率吳國水軍,自長江入邗溝,然後自淮水入菏水,大軍進入泗水,上了岸就進入了國土早已被齊國吞併四分之三的吳國的盟國魯國。強大的吳軍會同魯軍向齊軍發動進攻,不幾日就把齊軍驅逐出魯境。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夫差再次出兵伐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大敗齊軍,吳軍一直追擊到齊都南郊,俘虜了包括齊國大夫國書在內的數千人,齊簡公被迫宣佈歸順吳國。

夫差可真是“南水北調”的大師啊。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長江下游回水狀)

二、孟簡讓長江北流

孟簡(770-823),字幾道,唐代德州平昌(今山東德州德平鎮)人。元和四年(809),孟簡以諫議大夫赴常州任刺史。從常州運送物資到北方,自常州北郊直接渡過長江到今泰興南郊路程最近,或者也可以溯長江向西北方向往潤州(今江蘇鎮江)去也可以,但是,潤州以下的長江水闊浪高,不便於行船,商船一般都是從常州西南郊的南運河向西北行駛到潤州,然後再渡江從揚州進入北運河北上,這段路不僅遙遠,而且奔牛(今常州市鐘樓區奔牛鎮)境內的運河河床高,秋冬季節是乾涸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孟簡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沿著江岸,從常州向西北方向考察,一直考察到潤州,逐漸形成了一個方案。

孟簡組織民工,從地勢遠較奔牛低窪的常州西北郊的河莊(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附近長江邊開始,向西北開挖了一條四十里長的運河,把長江水引入,繞過奔牛的高河床河段,從奔牛西北側進入南運河,然後沿傳統河道向北到達潤州,進入長江。新挖的這條四十里長的運河被稱為“孟河”,孟河鎮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孟河不僅解決了商船北上的便利化問題,而且引來的長江水還灌溉了常州北部、西部的四千餘頃土地,農民溫飽得到了保障,有效解決了這一帶長期形成的所謂“靠水吃水”的水上扒竊犯罪問題。

孟簡的這一功績受到唐憲宗的讚賞,他被調回京師升任戶部侍郎。孟簡調離前,常州百姓擁道挽留,孟簡也銘記著常州百姓對他的工作的長期支援,長慶二年(822),孟簡再三請求朝廷,得以重回常州任刺史。修河鋪路歷來是人間的大恩所繫,而孟簡的“南水北調”更是給常州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洪福。父母官就該像孟簡這樣啊。

孟河至今還在使用著。

孟簡以如此小的成本,成功的使江水從低窪的東南方的常州流向地勢相對較高的西北方的潤州,從而實現了“南水北調”。我有感於孟簡的聰明才智,曾賦七絕一首讚美他:“江寬浪急不留鳧,北上官船苦縴夫。引水抬漕懸日月,常州自此化商都。”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馴服黃河)

三、王安石讓黃河北流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是歷史上黃河的“脾氣”卻不太好,老是會“生氣”。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黃河從商胡(今河南濮陽東北)決口,改道流經恩州、冀州至乾寧(今河北青縣)入渤海。一兩年後,黃河又在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決口,淹沒了大名、博州(今山東聊城)一帶,並向東衝出一條支流,當時被稱為二股河。朝廷組織人力進行了治理,但效果不明顯,黃河有再次決口的危險。熙寧二年(1069),剛剛官拜宰相的王安石(1021-1086)開始思考全面治理黃河的方案。

王安石不僅考察了黃河主河道的中下游,還考察了其南北各條支流,他發現,無論是主河道還是支流都有嚴重程度的泥沙淤積,特別是支流,歷史上一直是治黃的薄弱環節,淤積得更嚴重,也是主河道清淤後效果不夠好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必須對支流和主河道綜合治理。

幕僚們建議王安石採用古代大禹治水的辦法,即疏導這些淤積,使各條河流暢通。於是,王安石派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1031-1095)主持黃河主河道和支流的清淤工作。沈括根據主、支流所處的不同的地理條件,採取了不同的疏導方法,有的築堤建壩,有的是挖深河床。

隨著清淤工作的展開,新的問題出現了。黃河主河道清理後固然寬闊了許多,但是由於支流不僅數量多,而且日積月累淤積了數百年,支流一旦清理完畢,黃河主河道將容納不了那麼多的水。王安石與沈括仔細研究之後,決定把黃河主河道以北的幾條大的支流跟黃河主河道上“掐斷”,採取措施讓它們改道向東北方向直接流入渤海。

越靠近黃河主河道的地方,地勢越低,越遠離黃河主河道的地方,地勢就越高,怎樣讓這幾條黃河支流倒流呢?他們依據河北丘陵高低反差過大的特點,把丘陵中的重要窪地挖得更深一些,使之低於黃河主幹道河床,然後築梯級河壩,每壩都層層矗立,“相齒如階陛”,使黃河支流在壩子的“約束”下,彎彎曲曲的在丘陵間蜿蜒穿行,直到流入渤海。

整項工程於元豐二年(1079)竣工,黃河主、支流和東南河運遂暢通無阻,《續資治通鑑長編》曾用這樣的句子讚美王安石、沈括主持的這一治黃工程:“江淮扁舟四時上下,晝夜不絕,至今公私便之。”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當代“南水北調”偉大工程)

當然,中國古代“南水北調”的例子很多。上古傳說中的鯀,治水採用堵截法,堵截法其實是透過增高河床以逼迫河流改道,這與夫差的方法相反,但卻可能對夫差有啟迪。戰國末期的秦國工程師李冰奉命修築都江堰工程,他在岷江東岸修築了離碓,形成“寶瓶口”,以節制江水,使岷江北流,保證對都江堰的水量控制。道光三年(1823)蘇南洪水氾濫,時任江蘇按察使的林則徐在清淤太湖周邊的支流時,因地制宜借鑑了王安石、沈括的“南水北調”法,利用太湖附近眾多的小型湖汊,把太湖的一些支流蜿蜒改道注入那些湖汊,以保證太湖不會氾濫。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之,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華民族,有足夠的智慧改造大自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中國當代南水北調的偉大工程,不僅是對中國古代傳統水務的繼承和發揚,更是中華民族正在逐步接近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典型標誌之一。

董元奔||看古人怎樣讓河水倒流(歷史隨筆)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江蘇宿遷。世紀初在教育主管機關做文字工作,期間參與過《江蘇教育年鑑》部分文稿撰寫。2004年創辦省內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又在某高校創辦特色系部,十餘年中一直兼教學骨幹。兩機構培養了數千名專、本科畢業生,作者因而兩度被省教育廳作為機關雜誌封面人物進行報道,《中國教育報》、《新華日報》、《中國考試》等作了跟蹤報道。2016年開始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人。學業主攻唐宋文學,兼文史哲諸領域,主要創作文學論文、文化隨筆、詩詞等。2003年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出版社主題徵文一等獎;2018年初開始在今日頭條官方平臺開設面向全球華語讀者的文史專欄“董元奔古典情懷”和“董元奔國學情懷”,今年以來已十多次獲“青雲計劃”優質原創作品獎。

【說明】正文插圖來自網路。

Tags:黃河主河道孟簡夫差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