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鎮江有個叫“小孟湖”的老地名,一條風雨滄桑的巷道

由 小李探花愛讀書 發表于 旅遊2021-12-10

簡介小孟湖觀音庵在1958年遭嚴重破壞,庵內年老的尼姑返鄉養老,年輕的則還俗重找工作,其中有位尼姑還俗後就被住在小孟湖的一位萬姓小夥看中,兩人談起戀愛,受世俗偏見影響,這件婚事在當年被視為不道德,不光彩,受到雙方家長及一些居民反對,鬧得滿城風雨

昭關石塔怎麼讀

作者: 秦 蘇

小閘囗、小營盤、小門囗、小孟湖……這些“小字頭” 的老地名都是鎮江人耳熟能詳的。然而,歷經滄桑,這些老地名近幾十年來由於城市建設等種種原因,一個個先後消失了,唯獨小孟湖還保留至今仍在使用。它如今位於新馬路與電力路交叉口的西南角,約有十多幢住宅樓及幾十戶民居,但此小孟湖已非彼小孟湖,昔日充滿田園風光的景色一點蹤跡也看不到了。

鎮江有個叫“小孟湖”的老地名,一條風雨滄桑的巷道

從前小孟湖的一條小巷

01 舊時風貌今不見

小孟湖是條寬僅三四米,長500多米,用青石板鋪成的小巷。它北接新馬路,南連勞動路(今中山西路),東邊緊依一座無名的小山坡,西靠老滬寧鐵路線。

新中國成立後,小孟湖的範圍又擴大了,將原三益新村及陋園巷全包括進去了。

鎮江有個叫“小孟湖”的老地名,一條風雨滄桑的巷道

從前的小孟湖就是這個樣子

小孟湖之名從何而來?據1983年版《江蘇省鎮江市地名錄》介紹:

“清代該地曾開設孟湖小茶館,形成巷道後,取名小孟湖。”

其分為兩段,由新馬路往南的300米是店鋪和民居,萬和醬園、陳記肉店、老馬家豆腐店、王家紙坊、孫老三剃頭店、興泰米廠,還有茶水爐、五洋雜貨鋪、燒餅油條店、麵店……近三十多家。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鎮江染織廠還在小孟湖中段租用四幢徽式民房改建成織布車間,日夜機聲隆隆。再向南便是一片菜地園田,這裡已是城郊接合部,過勞動路便是吳家門,再向南就是一片農田、荒山和墳地。其間還有四個池塘,面積都不大,最大的慈善塘也不過約一畝多地,其餘三個池塘連名字都沒有。當年這些池塘除了供菜地灌溉用水,還是附近居民淘米、洗菜、洗衣的場所。

當年小孟湖還曾有兩處私人花園,一是在現今大潤發位置的毛家花園,據說是前清一告老還鄉的小官所建,同治年間遭兵燹而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只能看見一座圍牆,裡面的房子有人住,大家仍習慣稱呼這裡為毛家花園。另一處是陋園,據說是清代一唐姓商人所建,形成巷道後就稱陋園巷,但近代的當地居民誰也未見過陋園是啥樣。

在小孟湖的中段(現市第一人民醫院位置)還有觀音庵和慈善堂,據界碑記載觀音庵是清光緒年間所建,內有尼姑六七人,平時香客眾多,晨鐘暮鼓為這條小街增添了一點宗教色彩。慈善堂則是禮教場所,建於清末民初,平日做些義葬、棲丐、賑災、戒菸、救濟等善舉,這種堂館在新中國成立後市區仍有十多處,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全部消失。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當時的康復醫院為收治大量傷病員,徵用了小孟湖東片幾十畝地擴建新病房,於是一些菜地和池塘隨之消失。1958年後,玻璃廠、木器廠、消防器材廠、鎮建二公司等先後在這裡建廠房或倉庫,雖較前熱鬧多了,但鼓風機、電鋸等機電裝置所造成的巨大噪聲,尤其是玻璃廠三根高大煙囪終年冒出的黑煙和粉塵,讓居民不得安寧,當年恬靜、淡然的小孟湖再也不見了。

02

電力路建設引鉅變

小孟湖的變遷還與電力路的興建及後來的三次拓寬改造、延伸分不開。1954年,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我市決定從東荷花塘街至何家門變電所間建一條35千伏的高壓線路,這可是當時全市電壓等級最高的供電線路,為保障線路附近居民的安全,需拆除大量民房,小孟湖也在其中,其西側向後退縮了三十多米,拆了約四五十戶民居和店鋪。東側基本未動,到觀音庵後即直角拐彎向西,翻越老滬寧線和陽彭山至何家門。

而小孟湖的南段未受影響,仍保持原貌。一年多後,這條寬僅12米,沒有人行道和路燈,用碎石鋪就的馬路建成了,但由於馬路中央每隔三四十米就豎著一座木製高壓電線塔架,因此不能通行大型汽車,只是行人和拉小板車和黃包車的人方便多了。到了1973年,電力路實施延伸改造,北端架起迎江橋,南端平菜地、填池塘、拆遷近百戶民居,將小孟湖打通,延伸到玻璃廠北圍牆。但這仍算是一條斷頭路,行人要到勞動路只有沿玻璃廠與鐵路之間坑窪不平的小道穿行,但這次工程讓小孟湖的環境明顯改變。

1988年,電力路再次拓寬改造,北端一直拆到蘇北路,南端搬遷玻璃廠,直通中山西路。為建路,小孟湖又動“大手術”, 原保留的馬路東側建築及老滬寧鐵路旁的幾十戶房屋全部拆光,僅剩下東片少數棚戶民居。此次工程經過近兩年建設,一條長1380米、寬40米的現代化城市幹道建成,小孟湖舊貌換了新顏。在隨後的十多年間這裡先後建起了電信資料中心、市農行大樓和十多幢住宅樓,這一片區保留使用了小孟湖這個老地名。2003年和2013年,市第一人民醫院又先後建成門診綜合大樓和內科醫技大樓,觀音庵、木器廠及附近幾十戶民居被全部拆除。2005年,九州廣場建成,大潤發超市開業,隨後幾年中,新開設的商店、公司、銀行等如雨後春筍,一家挨著一家,吃喝玩樂醫住行,什麼都有,昔日的小孟湖成了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2017年,電力路又改造了,此次工程以超前的思維,使用先進的科技建成了一條現代化的城市主幹道,從此舊時小孟湖的痕跡完全抹掉,如今的市民只能從老一輩回憶中去尋覓了。

03 市井百姓眾生相

小孟湖住的全是尋常百姓,大多是開小店、小作坊或擺攤做小生意的,歷史記載上也無達官貴人、名流顯要。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位住在此地的揚劇團琴師蔡某病逝出殯,繞了半個市區,這件事就讓這裡的居民熱議了好幾天。還有兩個人當年也有點名氣,人們都習慣稱他們大和尚和孫老二,是白槓業的頭面人物。白槓是指舊時對辦喪事行業的俗稱,哪家死了人,穿衣入殮、抬棺出殯都由他們料理。由於此二人辦事負責、收費公道,因此很受人尊重,城外很多人家辦喪事都特地跑到小孟湖請他們。讓老輩小孟湖居民難以忘卻的還有兩個分別叫大邵和小周的人,至於兩人的名字幾乎無人知曉。他們都無職業,生活全靠幫這裡的人家做些雜事,弄囗飯吃或討點工錢,哪家辦紅白喜事、生孩過壽,哪家砌房造屋,看門守院,他們都不請自來,口碑不錯。小周為人忠厚老實,住在小孟湖的一座小土地廟內,五十年代初,小廟遭遇火災,他被大面積燒傷,當地居民發起義捐,助他住院治療,一年多後竟能走動,但兩三年後他就過世了。大邵最後也不知下落,有人說他回蘇北老家了,有的說他死在外地了。

再說一件尼姑嫁人的事。小孟湖觀音庵在1958年遭嚴重破壞,庵內年老的尼姑返鄉養老,年輕的則還俗重找工作,其中有位尼姑還俗後就被住在小孟湖的一位萬姓小夥看中,兩人談起戀愛,受世俗偏見影響,這件婚事在當年被視為不道德,不光彩,受到雙方家長及一些居民反對,鬧得滿城風雨,但最終兩人還是衝破藩籬,喜結連理並生兒育女,不久都找到了工作,過起幸福的小日子。

在小孟湖西側原三益新村內,還有一個叫趙老三的人,他開了當年鎮江唯一的蛤蜊殼加工場,那時老百姓的護膚品大多用價廉實用的蛤蜊油,由於其外包裝用的是蛤蜊殼,鎮江人都稱歪歪油。每年一進入秋季,這裡就熱鬧起來,一批批蛤蜊殼從海邊地區用船運來,堆得像座小山,許多小孩也蜂擁到這裡,從中選揀一些花紋較好看的帶回家賞玩。加工場僱用大批人將泥糊的蛤蜊殼清洗整理,再轉賣給本地及揚州等地的工廠和作坊。來這裡打工的多為小孟湖的人,工錢是按斤計算,洗一斤僅一分錢,如出力幹,一天可洗上百斤拿一塊錢,兩三天的生活費都有了,這在那個年代算是不菲的收入了。

04 老地名黯然遠去

小孟湖幾十年間發生的鉅變雖使舊時風貌消失,但卻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曾經的風光歷經滄桑歲月,沉澱下來的已是記憶中的一些片斷。

這裡又聯想到另一個問題,小孟湖這個地名得以保留,以及萬古一人街、第一樓街、太保巷等道路仍沿用老地名,市有關部門做了功德無量的好事,表明對老地名的重視。應當說,這些老地名不但是地理資訊標誌、歷史產物,還是城市的記憶,蘊涵著不可再生的文化積澱,其歷史資訊、傳說故事,人物事蹟都是族群血脈和香火的延續,更是見證古城鎮江歷史的“活化石”。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我市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遠去的背影,是歷史的斷裂和文化的失落。因此,如何透過恰當的方式有選擇地保護、恢復一些老地名,讓它們重新“復活”,以重續歷史文脈,這該是有關部門應當面對和思考的一道難題。

原標題:歷盡滄桑的小孟湖

鎮江有個叫“小孟湖”的老地名,一條風雨滄桑的巷道

鎮江的學校

老鎮江

鎮江名人故事

鎮江味道

鎮江詩歌的故事

你好,這是我的家鄉,鎮江!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園,多少鎮江人珍貴的童年!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裡!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Tags:小孟湖鎮江地名民居蛤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