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由 跟隨高建走昌平 發表于 旅遊2021-12-07

簡介全長 595 米,均寬 4 米,據說明朝正德皇帝自封的武威大將軍的大帥府就在這條衚衕裡,所以叫做帥府衚衕

什麼是穿堂門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就是西四牌樓的簡稱。明代建都北京,在主要的街道路口都會建造牌樓,供行人辨別方向,東四、西四、東單、西單、東、西長安街等處都建有牌樓。西四牌樓就是指在西四十字路口上的東、西、南、北四個路口上的四座四柱三樓式木結構的牌樓,1954年,西四路口擴充套件馬路時,將這四座牌樓拆除。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從嚴格意義上是一個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南就是西四南大街,路口北是西四北大街,路口西側是阜成門大街,東側是西四東大街。西四,從廣泛意義上是指這四條大街圍成的商業街區。阜成門大街過去稱為羊市大街,西四東大街稱為西馬市大街,清道光年間,西馬市大街開辦了約有二十幾家豬肉鋪,所以又稱西四牌樓豬市。馬市、羊市的稱呼來源於清代,清代時馬、羊販子從口外趕來的馬、羊在這兩條街上販賣,而形成馬市,羊市。

西四一帶自元代起就是北京城裡的重要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業繁華。古代處決刑犯,為了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都是將刑場設在繁華街道的路口,明代的刑場就在西四路口,清代改在了菜市口。明代保衛北京有功的于謙、明末傑出軍事統帥熊廷弼、袁崇煥都是慘死在西四刑場。

西四北大街,北起地安門西大街,南至西四東大街,其南端與阜成門內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東大街交錯為十字路口。這條街以其位於西四牌樓之北,故名為西四北大街。

西四北大街有飲食、副食、金融、服裝、電器、圖書、日雜、百貨、醫藥、服務及其他企事業單位九十餘家。西四新華書店、懷仁堂藥店、中國工商銀行西四分理處、廠橋醫院西四北門診部、西城區財政局等位於街內。街西側的167號、甲167號舊為護國雙關帝廟,供奉關羽、岳飛。坐西朝東。有山門、鐘鼓樓、正殿、後院。現為民居。1965年將街東側小旃檀寺併入。“文革”中一度改為紅旗路。

(一)

西四北大街西側的衚衕自北向南有:前、後車衚衕、武王侯、太安侯、南魏、石老孃、受壁、報子、帥府、小絨線、禮路、東澡堂、羅圈、六合大院、姚家、馬家衚衕等。

1,前車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130 米,均寬 4 米 。清代稱前車衚衕,與後車衚衕相對。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衚衕北側住宅拆除,併入平安裡西大街。

2,後車衚衕,南起前車衚衕,西折至趙登禹路。全長 310米,均寬 4米。清代稱後車衚衕,與前車衚衕相對。1990一 2003年因道路改造,衚衕南側住宅全部拆除,併入平安裡西大街。

3,南興衚衕,南北走向,南起西四北八條,北至前車衚衕。全長 101 米,均寬 4 米 。清代稱北下坑,俗稱下窪,因地勢低窪得名。1911 年後因其在前車衚衕之南,改稱南下窪子。

4,小絨線衚衕,呈“丁”字形,東起西四北三條,西至趙登禹路,南至西四北二條。全長 195 米,均寬 3 米。清代最初分稱大絨線衚衕、小絨線衚衕,後統稱小絨線衚衕。

5,新成衚衕,走向呈一槽形,兩口均南至西四北二條。全長 206米,均寬 2米。1911年後,於西側形成一南北向小衚衕,稱新開路,後改新成衚衕。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6,西四北頭條(驢肉衚衕、禮路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600 米,均寬 5 米。明代稱驢肉衚衕,清代乾隆時期大臣和珅家據說就在此衚衕。1911 年後諧音改稱禮路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一條衚衕,1965 年將南井兒衚衕併入,更名西四北頭條。

7,西四北二條(帥府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595 米,均寬 4 米,據說明朝正德皇帝自封的武威大將軍的大帥府就在這條衚衕裡,所以叫做帥府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二條衚衕,1965 年改稱西四北二條。58 號是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學,原為平民中學。

8,西四北三條(報子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527 米,均寬 5 米。明代稱箔子衚衕。清代演稱雹子衚衕、報子衚衕。1911 年後沿稱報子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三條衚衕,1965 年改稱西四北三條。39 號院為京劇大師程硯秋故居。衚衕裡11號是一座帶花園的中型四合院。這裡原來是國民政府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的住宅。現在除花園中假山被拆除建房外,整座院落格局未變,儲存較完好,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3 號院原為明代建的聖祚隆長寺,今尚存山門、殘殿及詩碑。現已作民居,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9,西四北四條(受壁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503 米,均寬 4 米。衚衕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氣四溢,後又稱臭皮衚衕。1911 年後諧音改稱受壁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目南向北數第四條衚衕,故 1965 年更名西四北四條。

10西四北五條(石老孃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490 米,均寬 5 米。明代稱石老孃衚衕,當有石姓產婆居此而得名。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五條衚衕,1965 年改稱西四北五條。

11,西四北六條(南魏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480米,均寬 4米。明代稱燕山衛衚衕,清代稱魏兒衚衕。1911年後為與南草廠(今南草廠街)東側的北魏衚衕相別,改稱南魏兒衚衕,亦稱南衛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六條衚衕,1965年更名西四北六條。北六條23號,是一座儲存完好的、北京四合院典型代表的院落。這是一處典型的中型四合院,共四進院落。大門外有照壁,門前臺階兩側有一對上馬石。進門為影壁,倒座房八間,垂花門兩側是抄手遊廊,牆上有什錦燈窗。北房五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院格局與二進院相同,最後一進有後罩房九間,整座院落佔地2500平方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西四北七條(太安侯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430 米,均寬 4 米。因明代泰寧侯陳圭府第在此,故名。亦稱太安侯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自南向北數第七條衚衕,1965 年更各西四北七條。27 號是蒙古族奈曼親王府邸。

13,西四北八條(五王侯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趙登禹路。全長 424米,均寬 6米。明代稱武安侯衚衕,演稱為武王侯衚衕。因是西四北西側目南向北數第八條衚衕,1965年更名西四北八條。

14,六合衚衕,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門內大街,北至西四北頭條,西至姚家衚衕。全長 146 米,均寬 5 米。清代稱六合大院。1965 年改稱六合衚衕。此外,還有六合頭條、六合二條(馬家衚衕)、六合三條(羅圈衚衕)等。

15,姚家衚衕,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門內大街,北至西四北頭條。全長 184米,均寬4 米。以姓氏得名,清代改稱姚家衚衕。3號院是歷史學家陳寅格舊居。

西四北頭條到八條這八條衚衕,從元代就已經形成,這一帶也是北京四合院存在時間最長、質量最高、式樣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至今儲存較好的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四合院達40多處,這在北京其他街區是極少見的。

(二)西四北大街東側的衚衕自北向南有:太平倉、後,中,前毛家灣、大,小紅羅廠、大、小柺棒、弓弦、元寶、大,小糖房、西安市場等衚衕。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西四”與西四北大街衚衕的歷史

1,太平倉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 323 米,均寬 10 米 。明代這裡有太平倉,清代倉廢,改稱太平倉衚衕,北側原有清承澤親王府,後改莊親王府,庚子之變府毀。

2前口袋衚衕,東西走向,東端有折彎,不通行,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 140 米,均寬 4 米。清代稱口袋衚衕,以形得名。1911 年後析為前、後口袋衚衕。此衚衕因近西四北大街,故稱前口袋衚衕。此外,還有東口袋衚衕、西口袋衚衕。

3,大紅羅廠街,東西走向,東起愛民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 716 米,均寬 25 米。明代這裡是儲存紅羅碳的地方,稱紅羅廠街,清代此街分為兩條衚衕。1965 年將口袋衚衕、東紅羅廠、小紅羅廠併入,定名大紅羅廠街。

4,大紅羅廠南巷,西北曲折走向,北起大紅羅廠街,西折至小柺棒衚衕。全長221米,均寬 3 米。俗稱穿堂門。因此巷地處大紅羅廠街之南,故 1965 年更名為大紅羅廠南巷。

5,警爾衚衕,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大柺棒衚衕。全長104米,均寬4米。清代稱井兒衚衕,以井得名。1911 年後諧音改為警爾衚衕。

6前毛家灣,東西曲折走向,呈“l”形,東起西皇城根北街,西端北折至中毛家灣。全長363 米,均寬 6米。清代初稱前茅家灣,以姓得名。後改稱前毛家灣。1號院原為清代莊親王府小府遺址。

7,後毛家灣,南北曲折走向,南起中毛家灣,北至太平倉衚衕。全長 288米,均寬 3米。清代初稱後茅家灣,後改稱後毛家灣。

8,中毛家灣,東西走向,東起西黃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 314米,均寬 4米。清代初稱中茅家灣,後改稱中毛家灣。

9,西安大院,南北彎曲走向,南起西四東大街,北至小糖房衚衕。全長122米,均寬3米。清代稱西安門外北夾道。因有市場,且地近西安門,故又稱市場或西安市場。1965年更名為西安大院。西安大院亦稱西安市場,西安大院是一條南北狹長的小巷,中間是個寬闊的小廣場(現已建民房)。因此處離西安門很近故稱西安大院。這個市場裡五行八作俱全,是窮人討生活做小買賣的地方。有風味小吃、說相聲、打把式、拉洋片等遊藝場地。當年有名架冬瓜、老倭瓜、焦德海和劉德智、侯寶林等藝人都曾在這裡賣過藝。

10,大柺棒衚衕,南北走向,南起西四東大街,北至大紅羅廠街。全長 385 米,均寬 5 米。清代初稱柺棒衚衕,因形似柺棒,故名。後改稱大柺棒衚衕,同時將東側的東柺棒衚衕改為小柺棒衚衕。清末,大、小柺棒衚衕合併統稱大柺棒衚衕,並將西側的西柺棒衚衕改稱小柺棒衚衕,1965 年將弓弦衚衕併入。

11,大糖房衚衕,東西曲折走向,東起大柺棒衚衕,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長 80 米,均寬 4 米。清代初稱堂房衚衕,俗稱堂房。後堂房演為塘坊並析為大、小兩條塘坊衚衕,此衚衕規模較大,故稱大塘坊衚衕。1911 年後改稱大糖房衚衕。

Tags:衚衕西四北大街全長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