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掩身於故宮的乾隆花園首次撩開面紗,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總工程師王時偉:研究性修復,方能復活式儲存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旅遊2021-12-06

簡介建築和文物修復關鍵是“雙拼”乾隆花園修繕啟動至今,故宮博物院的工作團隊和國內外多個基金會以及專業技術團隊都有合作

乾隆花園為什麼不開放

掩身於故宮的乾隆花園首次撩開面紗,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總工程師王時偉:研究性修復,方能復活式儲存

▲乾隆花園

■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面積並不大,但佈局緊湊,光四進院落的建築就有20餘座。乾隆花園是故宮儲存最完好的皇家園林,不僅整個建築樣式被保留,而且園子裡的主要建築,包括內部裝修、傢俱擺設以及器物等,都被悉數留存下來

■在國內古建築保護上,如此完整而全面地對一座建築的室內外做保護性修復研究,乾隆花園還是第一例

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的開播,讓掩身於故宮的乾隆花園第一次出現在鏡頭前。尤其是位於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的倦勤齋,因其“奢華而神秘”,讓很多觀眾過目難忘,印象深刻。

此前的公開訊息稱,故宮到2020年建成600週年時,開放面積將擴大到85%。伴隨著這些年修繕工程的推進,目前處於半開放狀態的乾隆花園,以及暫未對公眾開放的倦勤齋,有沒有進一步開放的時間表?故宮在近年修繕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建築遺產保護領域的新技術?

圍繞公眾關心的這些話題,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總工程師王時偉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舉辦的中意建築遺產修復聯名展暨“築上築”保護論壇上發表演講,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掩身於故宮的乾隆花園首次撩開面紗,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總工程師王時偉:研究性修復,方能復活式儲存

掩身於故宮的乾隆花園首次撩開面紗,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總工程師王時偉:研究性修復,方能復活式儲存

▲倦勤齋戲臺及通景畫

多學科合作,前期研究投入巨大

在故宮的“四大花園”——御花園、建福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中,寧壽宮花園最為神秘。據史料考證,寧壽宮花園的設計者就是乾隆皇帝本人,是乾隆為其退位後頤養天年而修建的太上皇宮殿中的一部分,所以這裡也叫乾隆花園。

乾隆花園是故宮儲存最完好的皇家園林,不僅整個建築樣式被保留,而且園子裡的主要建築,包括其內部裝修、傢俱擺設以及器物等,都被悉數留存下來。

乾隆花園的修復工程迄今已持續十多年。作為這一專案的主持人,王時偉說,故宮一些殿宇的修復保護工程主要停留於建築外立面,和這些古建築的修復不同,乾隆花園是一項整體性修繕工程,著重突出“研究性修復”的理念。

“隨著這些年建築遺產修復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各種新技術的引入,在乾隆花園的修繕過程中,前期研究、調查和考證都投入了極大精力。”王時偉介紹,一般來說,文物保護工作包含一些必要的前期評估,主要是對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進行評估,建立多個層面的認知。

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面積並不大,但佈局緊湊,光四進院落的建築就有20餘座。比如,被公認為乾隆花園裡最精彩的地方——位於第四進院子裡的倦勤齋,室內由明殿、仙樓、佛堂、戲樓等組成。這些建築不僅空間結構各不相同,其內部陳設做工極其精美,涉及多種材質和多種工藝,除了有大面積的玉石鑲嵌,還有竹簧雕刻、竹絲鑲嵌、雙面繡等。

“這實際上要求,我們的團隊要在著手修復之前,開展研究和學習,要對一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王時偉告訴記者,在乾隆花園的整體修繕中,多學科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花園內的很多建築都保留著一些精美的文人字畫,還有不少傢俱和擺設,有些器物為了儲存已經收入庫房,但資料都在。這就意味著,可移動的文物和不可移動的文物修復要結合起來,各種研究力量,包括搞文字研究的、藝術的、材料的、建築保護的專家都要一起介入。

據悉,在國內古建築保護上,如此完整而全面地對一座建築的室內外做保護性修復研究,乾隆花園還是第一例。

建築和文物修復關鍵是“雙拼”

乾隆花園修繕啟動至今,故宮博物院的工作團隊和國內外多個基金會以及專業技術團隊都有合作。整個修繕工程不僅充分借鑑了先進的建築和文物修復理念,同時也遵循客觀規律、不教條。

王時偉介紹,倦勤齋內留有宮廷畫師郎世寧、王幼學的作品。作為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巨幅通景畫,其文物價值不言而喻。在對通景畫的具體修復和保護手法上,若按照歐洲傳統保護理念,貼在牆面上的通景畫屬於不可移動文物,修復專家只能在原處進行必要的清洗和技術修復。而根據當時中方團隊的考證,這幅郎世寧的通景畫雖然是按西方技法繪就,但用的仍是中國畫的裝裱技術,畫是裱在木架上再整體貼在牆面上的。所以在對通景畫的修復上,最後採用的方案是:把整幅畫從牆面上先剝離下來,派故宮博物院最好的古畫裝裱團隊,在完成洗、揭、補、託等核心工作後,再重新把通景畫裱糊回去、恢復原位。

事實上,在整個乾隆花園的修繕過程中,技術和人才一直是關鍵。按照王時偉的話說,古建築和文物修復,主要是“雙拼”:拼技術、拼人才。

王時偉提到,託裱通景畫的紙張叫桑皮紙,過去也叫乾隆高麗紙。這種紙失傳已久,最後好不容易在安徽找到,完全依賴手工製成。此外,諸如竹絲鑲嵌等在倦勤齋使用頗多的傳統手藝,也已失傳,要深入民間尋找手藝人和非遺傳承人加入修復工作,往往也需耗費極大心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數字化技術也在乾隆花園的修繕中有所運用。王時偉介紹,乾隆花園採用了“復活式儲存”的修復技術,透過全站儀、近景攝影測量、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等先進技術的運用,對花園中的建築、假山、植物、擺件、鋪地等進行了數字化處理,最後生成了一個虛擬漫遊的數字化乾隆花園。

可以預見的是,充分體現中國對建築遺產保護的全新理念,組建跨學科團隊、利用前沿技術進行整體保護的乾隆花園,也為今後更多古建築的修繕提供了示範。

對話

倦勤齋如果開放須實行預約制

文匯報:

乾隆花園對公眾的開放情況如何?整體修繕工程結束後,有沒有全面開放的時間表?

王時偉:

我們在做專案的修復整體方案時,已經把日後開放的預案納入進來。不過,乾隆花園是一個皇傢俬家園林,雖然文物價值、觀賞價值極高,但客觀地說,這個園林面積較小,無法承載大客流,在開放上也有一定難度。

目前,乾隆花園已經修繕完成了一部分,有些地方已經開放了,但目前主要是面向專業觀眾和特殊工作人員開放,屬於區域性開放。像倦勤齋這樣的地方如果今後開放,也有操作的可能,但必須實行預約制,設定一定門檻。可能一次只能容納十來個人參觀,如果配備專業講解的話,即便採取預約制,參觀者也要等候較長時間。其實,世界上很多博物館都已採取類似做法。

這些年,故宮一直在修繕,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多,對公眾開放的區域也越來也多。今後一個總體趨勢是從粗放型開放,逐步過渡為精細化開放。

文匯報:

聽說在乾隆花園的修繕中,吸收了不少國際先進經驗,有何預防性保護舉措?

王時偉:

這兩年,故宮的一些建築在修繕過程中,都在陸續使用一些預防性保護措施。比如,有些石材會風化,有的建築油飾彩畫會褪色,包括大量參觀者撥出的二氧化碳會對整個建築和文物產生影響……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已經使用了一些檢測技術,在檢測環境的同時也建立資料庫。

乾隆花園也有一些預防性保護舉措,主要是監測文物環境的溫溼度變化。有了這些監測資料,我們就能及時瞭解文物狀況,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修繕,不用等出了問題再大修。

作者:首席記者 樊麗萍

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s:花園乾隆修復修繕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