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由 朝經娛暮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8-17

簡介乾隆年間大部分滿人都已把漢語當成是日常交流對話的第一語言,而作為本民族母語的滿語實際上已成為第二語言

滿語現在還有人說嗎

中國歷史上凡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都會面臨一個現實的問題:如何處理本民族與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之間的關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選擇透過主動的漢化改革融入到漢民族群體之中;北齊、北周則反其道而行之推行鮮卑化政策;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實行對漢人和契丹人分別管理的南北面官制度;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以猛安謀克這種軍事社會組織維繫本民族內部的團結……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儘管佔據了中原部分地區,但卻都沒能完全統治整個中原漢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然而不到百年蒙古人又重回草原放牧牛羊了。公元1644年又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這就是由滿族人建立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滿人入主中原後同樣面臨如何處理與漢人的關係這一現實問題。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清朝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方法就是儘可能縮小滿漢之間的差異性,然而要縮小滿漢之間的差異性其實有兩種模式:一是滿人像當年的鮮卑人一樣主動漢化;二是用滿洲文化去同化漢人。清政府的本意其實是更傾向於後者的,所以清軍入關後就強制中原漢人剃髮易服,然而滿人在用髮型、服飾文化同化漢人的同時卻在語言文字上受到中原漢人越來越大的影響。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時至今日大部分滿人實際上已不會說滿語、寫滿文了。滿語、滿文如今更多是在民族文化等研究領域被使用。不過滿語、滿文的日漸式微其實是經歷了相當漫長且複雜的過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漢語水平其實還是不錯的:努爾哈赤年輕時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還曾一度投奔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帳下,所以努爾哈赤其實通曉滿、漢、蒙三種語言。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從有些史料中記載的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點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的漢語功底已達到在不用翻譯的前提下看原版書的地步。相比之下皇太極的漢語水平比起他父親反而大大降低了。努爾哈赤早年曾有長期在漢人圈子生活的經歷,而皇太極就沒有這種生活在漢語環境中的經歷。努爾哈赤儘管自己漢語功底比較深厚,然而他身邊的族人們大多數都是不會說漢語的。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努爾哈赤開創後金政權的時候朝堂上的所有官職幾乎都被建州女真貴族所佔據。後金在軍事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俘獲了一些漢人,然而這些漢人大多成為了八旗貴族的包衣家奴。皇太極從小的生長環境就是被一群不會說漢語的族人所包圍。皇太極即位後開始開始啟用了一些漢官。這些漢族大臣在日常奏事交流時如果用漢語表達,那麼皇太極理解起來就會覺得相當吃力。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當時漢軍正紅旗大臣寧完我就在《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中提到:“臣又想六部漢官開口就推說不會金話……汗之左右亦該常存兩個好通事。若有漢官進見,以便問難,覘其才調。不然同於木石,何以知他好歹……”由此可見皇太極雖啟用了一些漢官,也在逐漸嘗試著學習一定的漢語,然而並沒達到可以在不借助翻譯的前提下無障礙交流的程度。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皇太極也和他父親一樣喜歡看《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漢人的《孫子兵法》等書籍,然而和努爾哈赤所不同的是皇太極這時看的全都是用滿文翻譯過的版本。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了滿文。努爾哈赤年輕時滿文尚未被創制出來,所以他那時看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一定是漢語版。相比之下皇太極已具備了看滿文版的條件。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對比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倆漢語水平的差距可以看出語言環境的差異是造成父子倆漢語功底差距的根本原因:努爾哈赤因為長期在漢人圈子中生活,所以漢語水平就相對較高;皇太極的生活圈子缺乏漢語環境,所以他的漢語水平就趕不上他父親。當然努爾哈赤的漢語水平僅限於他個人。努爾哈赤並沒帶動他的族人們一同學習漢語,所以清朝在入關之前八旗貴族上層階級的漢語水平普遍相當有限。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清軍入關之後形勢開始悄然變化:皇太極在關外時儘管也啟用了一些漢官,但當時的朝堂上畢竟還是以滿人為主。入關以後滿人開始統治幅員遼闊的中原漢地。這時清政府不得不開始大量啟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為官。順治作為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有比他父親皇太極深厚得多的漢語功底:順治不僅可以與漢族大臣無障礙交流,而且能理解漢語詩詞曲賦的意境。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儘管順治皇帝語言能力相當出眾,然而當時許多大臣卻只懂自己的母語。順治皇帝在召見大臣時就只好見機行事:見滿臣說滿語,見漢臣說漢語,見蒙古人說蒙古語。好在皇太極在位時就已為各位皇子配置好了教導漢語、蒙語的師傅。清軍入關后皇族子弟需要同時學習滿、漢、蒙多民族語言文字遂成為定製。事實上漢語水平在提升的還不只是清朝皇室。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入關之後北京旗人裡面既懂漢語又懂滿語的人開始慢慢增加。畢竟入關之後這些滿人長期與漢人雜居生活的狀態使他們具備了學習漢語的良好語言環境。到了康熙末年北京城的八旗子弟基本上都能夠說漢語。漢語無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已逐漸開始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然而清朝統治者並沒拋棄作為本民族母語的滿語。雍正、乾隆兩代皇帝均曾下達諭旨強調“騎射國語乃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當時越來越多的滿人開始習慣使用漢語,反而是作為本民族母語的滿語卻日漸生疏。清廷鑑於這種情況就從雍正七年(1729年)起規定:“如不能以清語奏對履歷者凡遇升轉俱扣名不用”。這樣就以法令形式明確規定滿語是為官必須具備的技能,不能熟練掌握滿語的滿族官員不得升遷。當然清朝的八旗除了滿洲八旗之外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所以同時又下令蒙古旗人必須學習蒙古語。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清朝入關之初明確規定政府公文必須用滿文書寫,後來又改為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同時書寫。這裡順便提一下有些野史小說認為雍正皇帝是透過篡改遺詔繼位的,然而清代的詔書都是要同時用滿文和漢文存檔的,所以雍正即使能把漢文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也還得再把滿文遺詔也改掉。除了官方公文之外滿族文字還被用來翻譯漢語經典著作、書寫家譜等等。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清軍入關之前就曾用滿文翻譯過《三國演義》、《水滸傳》、《孫子兵法》等漢文書籍,入關後《西遊記》、《封神榜》等漢文書籍也被翻譯為滿文。清朝皇室還為所有八旗子弟以身作則用滿文寫春聯。清政府尤其重視對八旗子弟的滿語教育:不僅皇族子弟被要求同時學習滿、漢、蒙等民族的語言文字,而且還在全國各地廣泛設立教導八旗子弟的滿語學校。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清政府為了進一步鞏固滿語的地位還把滿族文字作為科舉科目之一。對於滿語不合格的大臣進行懲罰。滿語水平的高低成為了官員升遷或降職的一項評判標準。雍正四年大學士徐元夢因為翻譯奏章錯誤被革職。雍正七年宣佈:八旗漢軍如不能用滿語回答問題,那麼就很難得到升遷和任務。乾隆皇帝還專門指派官員來監督滿族王公子弟學習滿語,每年定期舉行兩次考試,如果不懂滿文就不能當官。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事實上清政府這一系列行為實際上間接從側面證明滿語正日漸式微,所以朝廷才不得不透過國家行為來加以引導干預。康熙十年前後原本在入關之初很吃香的滿漢語翻譯人員已從政府各部門中被全部裁撤,因為這時滿族官員已全都能說漢語了。乾隆年間大部分滿人都已把漢語當成是日常交流對話的第一語言,而作為本民族母語的滿語實際上已成為第二語言。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乾隆朝的和珅就因為能熟練掌握滿蒙語言而深蒙皇帝寵幸,不過像和珅這種能同時掌握數門語言的人在當時的朝堂上已是鳳毛麟角。滿語的退化甚至並非僅停留在關內,就連居住在關外“龍興之地”的滿人亦是如此: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二年與十七年兩次出關祭奠先祖。他在與當地滿人交流之時驚訝地發現:這些身居關外柳條邊裡的滿人的滿語水平竟已退化到了“無法奏對”的程度。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到了嘉慶初年北京已形成了不能翻譯甚至不認識滿文的局面。這一時期從官方到民間漢語正逐漸在各方面全面取代滿語。儘管滿族大臣在寫奏摺之時仍需要附帶一份滿文版本,然而這都是迫於規定而強行翻譯而已。這時清政府之所以還保留著書寫滿文的傳統並非是要重振母文,而僅僅只是不敢廢黜祖宗制度罷了。到了鴉片戰爭的前夕關內的滿人基本上全部放棄了滿語。

清代的朝堂上到底是以滿語為主還是以漢語為主

到了同治朝滿語已逐漸失去行政上的地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滿文在公文和奏章中都被漢文取代。在此之前儘管滿文實際上已日漸式微,但形式上大臣們在書寫公文時還是堅持書寫滿文的傳統。然而同治朝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實在讀不懂滿文,所以她最終將書寫滿文這一祖制徹底廢棄。當書寫滿文這一祖制被廢棄時滿族官員們反而感覺長舒了一口氣,因為早就不會用滿文的他們終於不必再費心費力去翻譯奏章了。

Tags:漢語滿文滿語努爾哈赤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