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哭喪棒是什麼鬼?哭喪棒是什麼鬼?哭喪棒是怎麼來的?

由 國學禮儀傳承楊侃 發表于 運動2021-06-05

簡介4、"哭喪棒"使用的禮俗要求現時喪事操作,對於何時持棒,持棒的意義是什麼,大都不究其底,一般的操作是,入殮以後,所有規模性喪事儀式,如入殮、上廟、招魂、哭喪、堂祭、路奠、下葬等,需要孝子孝孫伏地哀哭的,都必須持哭喪棒

回擺什麼意思

“哭喪棒”就是孝子手中拿著的喪棒,長短規格沒有定數,主要為木質竹質,也有使用秸稈的。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喪事活動都使用“哭喪棒”。

1、"哭喪棒"是啥?怎麼來的?

從形狀、材質和喪事功用上講,“哭喪棒”應該是從古法喪禮的“杖”發展演進而來。

《儀禮——-喪服》有:“喪服,斬衰裳,苴絰(jū dié)、杖、絞帶,冠繩纓,菅屨。”這就是喪禮最重的一等斬衰三年男款孝子喪服全套的基本款式和套式。

苴是麻,絰即帶子,苴絰就是用粗麻做的帶子。苴絰有兩條,一為腰絰,用作腰帶;一為首絰,用以圍發固冠,有繩纓下垂。絞帶,是以絞麻為繩作帶,與腰絰相似。冠繩纓,指以麻繩為纓的喪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製作。菅屨,是用菅草編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飾。這裡的“杖”,就是後世的“哭喪棒”。

《禮記——問喪》有:“杖者以何為也?曰:孝子喪親,哭泣無數,服勤三年,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意思是說,杖是扶持孝子的,有柺棍的作用。這是用杖的由頭,不是喪禮的根本。

關於“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杖”是喪服的組成部分,即也是喪禮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杖”的喪事意義主要是一種儀式和標識。在《儀禮——士喪禮》《儀禮——士虞禮》《儀禮——既夕禮》中,“杖”的使用是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的。

從秦漢隋唐到宋元明清,喪事用“杖”都是規範喪禮的法定事項,一直沒有根本性變化。“杖”在民俗中,演義為“哭喪棒”。現實喪事活動中的“哭喪棒”,也是禮儀性質的,與“杖”的喪事功能和作用完全相同。

2、"哭喪棒"的規格和材質

喪禮的規範文字中,有“哭喪棒”有明確的材質要求,但沒有嚴格的長短粗細等規格要求。《禮記—問喪》有:“為父苴杖,苴杖,竹也;為母削杖,削杖,桐也。”即是說,為父親執杖是竹子做的,為母親執杖是桐木做的。按照《禮記》“以杖扶病”的說法,“哭喪棒”應該很長,至少要齊胸以上,不然無法住持。

現實城鄉喪事活動,“哭喪棒”的使用長短不一。各地習俗不同,有的長到一米以上,有的短到幾公分十幾公分。材質的使用較為複雜,南方地區,用竹的較多;北方地區,用柳樹的較多。習俗上,大部分地區,用“杖”材質一般不區分父與母。

一般習俗要求,哭喪棒外面包粘白紙或草紙,包紙大約是一種標誌,做好後放在停屍床頭或棺柩前面。用時拿走,不用時放回。有的還要求將白紙或草紙剪穗,意義和出處不清楚,可根據當地的習俗情況來實施。

3、"哭喪棒"的使用範圍

《儀禮——喪服》關於一等斬衰三年女款喪服的全套為:“布總,箭笄,髽,衰,三年”。沒有“杖”。說明在喪禮的原始設定上,家有喪事,女性人員是不用“杖”的。

《禮記—喪服四制》有:“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或曰輔病。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後事行者,杖而起。婦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身自執事而後行者,面垢而已。”意思是說,喪杖是為有爵者而設的。有的說是擔持主人,有的說是輔受病體。不需辦事的時候,過於哀痛,需要人扶而起;需要辦事的時候,杖而起。婦女小孩不會因哀痛而病,所以不需用杖。要自己料理喪事的一般庶人,蓬頭垢面表示哀痛即可。

按《儀禮——-喪服》的規定,二等齊衰喪服也有“杖期”的要求,即為祖父、叔伯、兄弟等服喪,也要用“杖”。其他等級的喪服,如“大功”“小功”“緦麻”,都不需用“杖”。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地區,“哭喪棒”的使用僅限於孝子孝孫,但有些地方,有女性人員使用“哭喪棒”的,可能是傳承過程中解讀有差異。

4、"哭喪棒"使用的禮俗要求

現時喪事操作,對於何時持棒,持棒的意義是什麼,大都不究其底,一般的操作是,入殮以後,所有規模性喪事儀式,如入殮、上廟、招魂、哭喪、堂祭、路奠、下葬等,需要孝子孝孫伏地哀哭的,都必須持哭喪棒。從喪事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持棒是尊禮,也是孝子孝孫的身份標誌。哭喪棒的長短、粗細、大小等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按喪服序列,喪重者棒長棒重;不加區分的,也可以。

持棒者何時棄棒,現行操作中沒有統一的嚴格規定。一般意義上講,丟在下葬的墓地最為合適。但在現行城鄉喪事活動,許多地方出殯不直接到墓地,而是到火葬場火化,火化後進墓地。這樣一來,出殯以後處於流動狀態,哭喪棒無處放置,要孝子孝孫一直拿在手裡,很不方便。可以討論權衡權變一下,是否可以在出殯時棄棒。

《禮記——-喪大記》有關於棄杖的要求:“棄杖者,斷而棄之於隱者。”意思是說:下葬以後,要把喪杖折斷丟棄在隱蔽的地方。可以參照。

Tags:哭喪棒喪事喪服喪禮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