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科普】比賽中的方程式的含義是什麼?比賽中的方程式有什麼含義?

由 老張教育新思享 發表于 運動2021-06-02

簡介令人驚歎是,對於一元二次方程,我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古代數學家曾研究過其幾何解法,以方程x²+5x﹣14=0即x(x+5)=14為例加以說明.數學家趙爽(公元3~4世紀)在其所著的《勾股圓方圖注》中記載的方法是:構造圖(如下面左圖)中大正方形

方程式比賽中的方程式的含義是什麼

在古代埃及的紙草書《蘭德草卷》中就有對一元一次方程的專門記載,古埃及人把未知量叫作“哈烏”(Hau)。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呢?這裡有一個《蘭德草卷》中記載的方程,這樣的方程就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次數是一次的方程。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算術已經演化出一些用文字表述的代數解題方法。他們既能用相當於代入一般公式的方法,又能用配方法來解二次方程,還討論過某些三次方程和雙二次方程。如古巴比倫人對解像這樣的複雜方程都很有辦法。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在公元前三四世紀,古希臘流行著一種數學謎語,他們常常以詩歌的形式出現:

大路上並排走著驢和騾,驢子不住地埋怨馱物太重。騾子不耐煩地說: “你發什麼牢騷,我馱得比你重,只要從你這裡再給我一袋,我馱得就是你的兩倍;

如我給你一袋,咱倆才剛好一般。”請君評說,驢和騾各馱了幾袋。這個數學謎語中的數學問題你會用方程來解決嗎?我們把驢馱的重量設為X袋,那麼騾子的重量就為(X+1)袋,根據“從你這裡再給我一袋,我馱得就是你的兩倍”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列出方程(x+1)+1=2(x-1)。這個方程你會解嗎?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秦漢時期,天文曆法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編制曆法,當時的中國數學家就已經知道了一些方程的解法。約公元50年成書的《九章算術》,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數學專著。在這本書中已經使用了“方程”這個名詞,並且出現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許多代數問題。之後,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的趙爽研究了二次方程的求根問題;他還研究了根與係數的關係,得到了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及“韋達定理”相似的結果。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張邱建在《張邱建算經》一書中給出了一個用文字寫出的方程。

在以後的各個朝代中,中國數學家對方程的研究都有過重要成就,例如唐朝王孝通、張遂,北宋時期的賈憲、劉益,南宋時期的秦九韶等,他們對方程的解法或有所改進,或有所創新。

但是,如何去表示一個方程卻一直是很困難的,因為用字母代替未知數,用符號表示代數式這種方法自創立至今也不過400年的歷史。在這之前都是用文字敘述的,為了簡明地列出方程,古人們想了許多改進辦法。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公元11、12世紀,中國產生了“天元術”,13世紀數學家李冶將其整理、簡化。李冶的天元術中,先“立天元為一某某”就是設未知數,然後根據問題的條件列出天元式。在未知量的一次項旁邊記一“元”字,在常數項旁記一“太”字,並按高次冪在上低次冪在排列,還可兩個天元式相減進行“同數相消”。天元術已有現代列方程記法的雛型,現代學史家稱它為半符號代數。用“元”代表未知數的說法,一直延用到現在。

活動於公元250年前後的丟番圖是希臘數學中的代表人物,他最出色的著作《算術》一書中的絕大多數篇章談的是方程,他是解方程的大師,被稱為代數學的鼻祖。

受中國的影響,印度在7世紀初就有了用文字寫的代數學,已經能使用縮寫文字和一些記號來描述代數的問題和解答,具有符號代數的性質。

具體地說在古代中國,方程最早出現於《九章算術》的第八章《方程》中。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在《方程》章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問題: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實三十九鬥;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實三十四鬥;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實二十六鬥;問上、中、下禾實以秉幾何?

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方程問題。中國古代的方程問題是用算籌表示的,這就是古代中國的方程,也叫作“算籌方陣”。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如果把這個方程翻譯一下,用表格表示,可以寫成這樣。不過,同學們要注意哦,古代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往左的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如果用現代的方程來翻譯這個中國古代的方程,可以寫成這樣,這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組。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這個數學發現可了不起了。印度七世紀才討論了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中國晚了600年。歐洲則更晚。16世紀法國數學家彪特才討論了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中國的方程術晚了1000多年。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方程就是現在方程組。“程”就是現在的“元”,也就是未知數的意思,因為列出的數量關係是方形的,因此叫做“方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方程的含義與現在的“方程”是有所區別,因為它沒有表示未知數的符號。後來經過發展,清代學者李善蘭、華蘅芳在翻譯西方著作時,將英語“equation(等式)”翻譯為方程,最終改變了方程在古代的本義。

令人驚歎是,對於一元二次方程,我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古代數學家曾研究過其幾何解法,以方程

x

²+5

x

﹣14=0即

x

x

+5)=14為例加以說明.數學家趙爽(公元3~4世紀)在其所著的《勾股圓方圖注》中記載的方法是:構造圖(如下面左圖)中大正方形的面積是(

x

+

x

+5)2,其中它又等於四個矩形的面積加上中間小正方形的面積,即4×14+52,據此易得

x

=2.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公元820年,阿拉伯的阿爾·花剌子模(Al - Khwarizmi)出版了《代數學》,首次給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和二次方根的計算公式,明確提出了代數、已知數、未知數、根、移項、集項、無理數等一系列概念。除此之外,書中還列出了近1000道例題和求解方法,直接將代數學分離成一門可以與幾何學媲美的獨立學科。

以方程

x

²+2

x

﹣35=0為例,阿爾•花拉子米採用幾何解法的方法是:將原方程變形為(

x

+1)2=35+1,然後構造如圖,一方面,正方形的面積為(

x

+1)²;另一方面,它又等於35+1,因此可得方程的一個根

x

=5。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我們對方程發展歷程有多少誤解?賦予不僅僅是思維

古代的人們為什麼都不約而同的創造了方程呢?方程的出現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來的。算術的方法也能解決問題,但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更為程式化。更為具體的說就是:人類創造方程的本源動機是為了能少動腦筋地解決問題。方程的本質在於表達了未知量與已知量相等的一個事實,這就是方程的思想。眾多數學家的經歷,對於我們現在的中學生有很多啟發,最重要的是我們平時在學習上不經意發現一些新的問題,不能輕言放棄,要多思考,想辦法解決,說不定你的發現會給自己,給別人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Tags:方程未知數解法古代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