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武術是如何從原來殺人技術演變成如今的舞蹈的呢?武術是什麼意

由 紅袖添香說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1-05-18

簡介漢代壁畫:”宴樂興舞“到了兩宋時期,武術在技擊上,實戰性受到了嚴重打壓,武術僅能出現在"勾欄瓦舍"等地,起到的是娛樂性作用,因此推動了武術表演中"舞"的發展

搏殺是什麼意思

前言:武術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武術誕生於冷兵器時期的軍事,本來是一項搏殺積術。但經歷古代到如今不同時期的演變,目前被認為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有人甚至將其稱為"舞蹈"。

在清朝末年,中國人被日本等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蒙受巨大恥辱,這同傳統武術的沒落分不開關係。在搏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武術的體育化同樣也讓國人深感困頓。

由此,

武術陷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那麼,武術是如何從原來的殺人技術演變成如今的“舞蹈”的呢?換句話說,武術是怎樣喪失實戰功能的?

理解冷兵器時代傳統武術的定義,搞清楚武術在技擊形式上的沿革,對發揚中華武術文化,提高國人的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武術

一、傳統武術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主要是搏殺

在我國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當時人們為爭奪食物、狩獵地盤等,各部族判經常進行戰爭。人們在這種最原始的戰爭中,不斷總結殺人的方法,以此發展出一些殺人的技術,這就是我國最原始的武術了

因此,武術起源於軍事戰爭,其原始作用是殺人,武術原本是一項殺人技術。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原始社會的武術:殺人技術

從武術的字面意思上看,戰鬥雙方一方動戈,接著武出現了。“武”字,有止戈為武、制止戰事的意思,因此武術一方面是為了打敗敵人,別一方面也有從打敗敵人而止住戰爭的意思。由此,武術的作用被擴張了,從最初的殺死敵人,擴張到冷兵器時期的軍事理論領域。

在冷兵器時代,武術是一項軍事技術,是古人作戰時普遍採用的戰爭技術

。由此,兵器被人們稱作“武器”,而軍事則被稱作“武事”,軍備被稱作“武備”。

由此可見,武,在古人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作用上就再次被擴充套件到拿起武器奔跑、去作戰並砍殺敵人。這時,武術的作用再次迴歸到原始社會中的殺人。

可見,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戰爭,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它的作用是殺人。因此,實戰性是傳統武術的根本屬性。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實戰性是傳統武術的根本屬性

二、武術在歷史上的不同叫法

隨著時代的演變,武術在內涵和外延的定義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武術被稱“技擊”技巧;到了漢代時期,則演變出“武藝”一詞。起到明朝末年,“武藝”一詞一直被延用;到了清朝初期,人們從南朝《文選》一書中提取“偃閉武術”一詞中“武術”二字,正式叫作“武術”這一名詞;到了民國時期,為了與滿清切割,人們又把武術稱作“國術”;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改回原來“武術”一詞。這是歷史上武術叫法的大致歷程。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南朝《文選》

三、從定義上看武術是如何喪失實戰功能的

在定義方面,1961年國家出臺《武術》教材,對其加以明確界定,稱:

"武術是......民族形式體育。它具有強筋壯骨、增進健康、鍛鍊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項民族文化遺產。

“由此,

武術正式界定為體育運動,不再具備搏殺的功能

,武術成了”套路“是一種在比賽中是一種表演,在制定武術套路時,還吸收了許多體操及舞蹈的動作。

從此時起,武術變成了向娛樂化、體育化、舞蹈化方向發展。原始的殺人屬性被閹割。

後來,在1978年及1983年,兩次對《武術》教材重新編修,完全廢除傳統武術中會”傷害“對手的所有內容,在定義上嚴格規定了套路化,禁止可能傷害到對手的傳統武術動作。這樣一來,武術只剩下了套路,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體育舞蹈,而實戰搏擊的功能完全喪失了。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武術》教材

到了2004年,又出臺了《中國武術教程》教材

,對武術作出瞭如下定義:”

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鬥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

“這裡雖然提出了”搏鬥對抗“,但最終的定義仍然是”傳統體育“,由此武術的最原始定義,即”搏殺“完全喪失,也沒有演變出目前實戰的功能,所以其實質定義仍然只是體育表演運動,而毫無實戰功能。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中國武術教程》

四、從傳統武術的”技擊“演變看其實戰功能的喪失

1、原始社會時期

在我國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不同部落間戰爭是常態。當時

原始人們在作戰中,不斷總結實戰的經驗

,比較其中成功的打擊動作,一擊、一刺、一拳、一腿等等技擊技巧被大家所學習並刻畫在壁畫上,這些動作不斷被模仿、傳授、習練,甚至被不斷改進,由此

產生了最原始的武術。

另一方面,原始人類也從舞蹈中提練武術精要。在古籍《尚書·堯典》裡就有記錄,人個叫作”夔“的部落首領說道:

"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原始人的技擊,舞蹈同殺人技術有時混為一談。在當時尚未完全開化的情況下,是常見的現象。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原始社會的武術:”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2、奴隸社會時期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各諸侯國為了戰爭,對武術提高了重視程度

。為了選撥出能打仗的人才,他們開始實行有實戰對抗性的比賽。比如在《禮記·王制》中就有記錄,稱:

"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

指在賽場上進行武術的較量,從而確立其人實戰功夫之高低。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十分重視武術技術在戰場上的運用,武術的技擊性被大大加強了,從而大力推動了武術的發展。

在《管子·七法》中有記錄,稱齊桓公每年都要舉辦”角試“選拔英雄人才,作為國家軍隊的將領。

總之,在奴隸社會時期,在統治者意志的作用下,武術技擊得到了大發展。

這一階段,

武術強調的不是表演的娛樂性,而是作為殺人技術而存在,其根本的作用在於強調殺人。此時的比賽只是要發現更能殺人的人而已。

3、封建社會時期

進入封建社會後,國家結束了戰國時期的分裂,完成了統一了。此時,武術的實戰性作用消弱,技擊功能開始受到了限制。

到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開始出現了接近現代體育比賽的武術技擊

。比賽時,有運動員,有裁判,有特定的賽場,而各參與比賽的人都有一定的服裝要求。在1975年,湖北省的江陵縣鳳凰山出土了一座秦墓,其中有有一件木篦,其背面上就彩畫著秦朝時期一場十分熱鬧的體育比賽。由此,

武術在技術上,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但此時實戰性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到了漢朝,武術的技擊向娛樂化演變更為廣泛

。當時流行”宴樂興舞“,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著名的”鴻門宴“,是一個武術娛樂化的體現。《史記·項羽事紀》中對此記載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體現了武術技擊的這一演變。另外,當時流行的還有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等,也具備娛樂性。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漢代壁畫:”宴樂興舞“

到了兩宋時期,武術在技擊上,實戰性受到了嚴重打壓,武術僅能出現在"勾欄瓦舍"等地,起到的是娛樂性作用,因此推動了武術表演中"舞"的發展

。兩宋時期統治者害怕武將造反,對他們進行重重限制,武術作為武力的一種形式,其實戰技擊功能被大力打擊,同統治者的心態密切相關。

在元朝時期,武術的技擊性實戰功能同樣深受打擊

。此時,大量實戰性動作被戲曲及舞蹈同化,武術的技擊演變成了專門的舞蹈動作。由此,武術演變成了舞臺上的”藝“了。這同樣與當時蒙元統治者的政策高度相關。當時的統治者害怕百姓造反,不許民間擁有武器,武術也在被限制之列。百姓只得將武術的技擊動作化成舞蹈儲存了下來。

到明朝時期,由於受到侵略,戰爭頻繁,明朝十分鼓勵武術技擊的發展。因此這一時期是實戰技擊武術的一個大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武術技擊性拳譜,比如俞大猷所創的《正氣堂集》、唐順之所編的《武編》、還有大將戚繼光的《練兵實紀》及《紀效新書》等等,是武術技擊性實戰功能的發展歷程。

到了清代,武術受到毀滅性打擊。當時少數民族滿族貴族統治者,十分害怕廣大人民造反,因此作用力從各個方面消除威脅。其中武術受到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打擊。他們嚴禁民間私藏武器、人們不得練習拳棒。由此,武術的技擊性被全部閹割。

統治者為了平息民間的怒火,允許民間練習不具實戰性技擊功能的武術,比如運動緩慢沒有實戰性的太極拳等。

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中華傳統武術的技擊性實戰功能喪失殆盡,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破壞。

傳統武術的叫法變遷,在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令其喪失實戰功能

清代只允許人們練這種沒有技擊性的緩慢”武術“

結語:綜合上述情況,武術從其叫法的變化,到其定義及技擊上的演變歷程,體現出了它的興衰歷史。進而,讓我們看清楚了中華武術是如何從最原始的搏殺技術演變了"舞蹈",成為目前讓人們心酸的娛樂性表演的。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前情況下,改變對武術的定義,恢復武術技擊實戰功能,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對於提高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徐小丹。《武術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劉健 、唐永幹。《論”武選“的緣起與功能——中國古代”武選“·”武舉“叢論之一》

支川。 《中華武術文化概論》

張路平。 《關於唐宋元明清時期武術價值取向的研究》

劉秉果。 《中國武術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Tags:武術技擊實戰傳統武術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