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想要掌握使用者思維,先從“懂自己”開始

由 冰碎的眼淚 發表于 運動2023-02-05

簡介比如之前我看《影響力》的時候,裡面講到當一個人向群體求救時,被救的機率很低,這種現象我在社會新聞裡都看得很多,以前我以為是人們太冷漠,而書中給出的答案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但又能完全理解,對群體呼救,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是主要負責的人,都

互惠是什麼

之前按照活動能力體系知識的分享順序,寫到了短文案這部分,短文案的基礎部分,就是使用者思維。

使用者思維的作用是發現使用者價值,使用者價值也就是使用者行為的自然反應,這個反應的特殊點在於可以形成有價值的需求,然後產品或文案策劃出一個東西來滿足他的需求。

比如餓就是使用者價值,想要吃什麼是需求。

但使用者思維是一個不好定義,感覺很飄渺,像天賦一樣的東西,但是我想它一定有可以掌握的方式。

使用者思維的應用,在營銷策劃、文案、產品策劃、互動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知識點也比較多,所以我分篇講述。

我現在把使用者思維的提升分為這幾個步驟:

1.用調查手段瞭解表面使用者需求

2.懂自己

3.懂群體

4.懂網感

5.懂使用者傾向

6.懂群體變化趨勢

今天先說說懂自己。

想要掌握使用者思維,先從“懂自己”開始

理解別人行為的前提是理解自己,因為雖然人各不同,但是基本的人性是相通的,除非你擺脫了本能。

比如人喜歡貪便宜,但又不喜歡買沒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在價高賣點多的產品、價低賣點少的產品和價格適中賣點也不錯的產品中,選擇那個適中的。

我們的很多行為是基於心裡的想法,想法的形成來源於家庭背景、經歷等形成的價值觀,以及一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潛意識,但每一種想法背後都對應著一種或幾種心理學原理。

有時候我們看心理書、看塔羅牌、看占星解讀,你會覺得它說的特別貼合自己,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它很精準,而是反映的很正常的心理原理,這些是有共性的,誰看這些解讀都覺得適合自己。

所以,我們可以日常觀察自己,特別是處在一個跟使用者相似的場景時,我們做一個行為,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把自己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第三方,觀察自己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麼做,認真體會自己的情緒,並不加批判,在這個過程中,你能漸漸感受到他人曾有過的感覺。

想要掌握使用者思維,先從“懂自己”開始

有時候,理性的人都說自己理解不了感性的人是怎麼想的,其實不是理解不了,而是理性的人選擇忽視了自己的感受,明明有過不甘心,但是意識上又壓抑自己這麼想,觀念蓋過真實的想法,如果想理解別人的心情,就需要挖掘自己的情緒。

透過每日的觀察反思,寫寫日記什麼的,漸漸會有提升,這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能力。

同時也可以多讀些心理學的書,如果平常思考本質時,不知道這種心理是什麼,感到奇怪,這些書可以幫你印證。

比如之前我看《影響力》的時候,裡面講到當一個人向群體求救時,被救的機率很低,這種現象我在社會新聞裡都看得很多,以前我以為是人們太冷漠,而書中給出的答案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但又能完全理解,對群體呼救,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是主要負責的人,都覺得應該會有人挺身而出,再加上自己很害怕,當每個人都在心理上推諉時,就沒人出來了。

我記得後來安全教育上都說:“當求救時,別喊救命,要喊救火,要朝某個人指定呼救”。

想要掌握使用者思維,先從“懂自己”開始

還有一些因為懂自己,懂使用者而創造出優秀產品的案例,比如微信,之前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不善社交的人卻創造出來了十億使用者的社交產品,後來看過相關解讀才理解了,內向者,懂自己的社交恐懼,也懂了每個人的社交恐懼,便建立了有邊界的社交方式。

比如微信發信息後,看不到別人是否已讀,只能等待回覆,這個設定保留了人和人相處的邊界感,每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行為,也不必讓他人尷尬。

想想我看到對方已讀不回是不是會覺得對方不重視,心理能琢磨出很多猜疑和抱怨,但但可能對方只是忙而已,或者就是不想回,可那又怎樣。

有人說,想要寫作,沒什麼可寫的,哪會,每天有自己可以觀察,有那麼多事情可以觀察,每個觀察反思,多扒一扒本質,就是一篇帶觀點的文章,就當做每日觀察記錄了,有助於提升使用者思維和思考深度。

Tags:使用者自己理解社交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