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由 領悟公考 發表于 運動2023-01-30

簡介在道家也有同樣的說法,比如《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就不會受辱

知止有定意思是什麼

隨著科技的發達,人類作死的手段也花樣百出。比如前兩日看到一位18歲的高中生,一天一杯奶茶,最終四肢長滿痛風石,手不能握,足不能行;還有一位年輕的朋友,得了很嚴重的腸胃病,原因是更年輕的時候喜歡吃辣的,要變態辣,喜歡喝冷的,要變態冷,喜歡熬夜,要拼命熬。

他們都不知道健康的可貴嗎?但知道的事情未必就能入腦入心。

人到了什麼時候最珍惜健康呢?一是大病一場,躺在病床上時;二是人到中年,四十歲上下,感覺身體機能嚴重下降時。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總結起來一句話,人都是犯賤的動物,在失去或者即將失去的時候最懂得珍惜。只有當自己成為“曲中人”,方能真正懂得“曲中意”。

因此,扁鵲說他家老大最牛,能治病於未發。但這樣的神醫終歸鳳毛麟角,我們只能自救。最好的自救辦法就是自律,有多自律,就會有多出眾。

而關於自律,我認為解釋得最透徹的是《大學》中的這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當時只是覺得韻律優美,朗朗上口,但是無法深入理解從止到得的邏輯關係。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在道家也有同樣的說法,比如《道德經》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就不會受辱;知道停止的人,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能長久。

《莊子》說得更加驚心動魄:“殺生者不死”。不是真的叫你去殺生,這個生不是生命的生,而是念頭生起的意思,念頭一動,就要殺掉,讓自己平靜下去,才能得道。和儒家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佛家的“無生法忍”都是一個意思。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用現在的話說講,知止就是自律。但又不完全是,“知止”涉及的層面更加高深、廣闊,而自律顯得有些淺薄了。

面對美好的東西,要懂節制。比如我以前很喜歡吃大閘蟹,但是某年一位朋友給我寄了很多大閘蟹,那個星期幾乎每頓要吃四五個,後果就是那一次的過度滿足,讓我現在看到大閘蟹都反胃。所以如果你真的愛一個東西,請千萬不要過度消費它,否則你很快就會厭煩它。黃帝內經講:百病起於過用,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因此,如果真的要愛惜生命,一定要“知止”。但是我們的大腦往往容易被慾望驅使,過度透支生命。所以儒釋道三家都把知止作為修行的根本,是非常有道理的。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面對痛苦的東西,要懂堅持。比如我們學習,其實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一個人學習的認真程度往往和距離考試的時間成正比,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所謂的先苦後甜,但是這個苦的過程中又要“知止”,否則為了學習,弄得五勞七傷,適得其反,反為不美。

再比如為人處世,許多人的態度是不斷變化的,用到別人的時候熱情萬分,用不到了就冷冷淡淡,甚至惡語相向。而不能始終如一,這是在自己情緒控制上無法做到“知止”,從而給人非常不好的印象。很多事情能夠堅持一兩次不難,難在長久。隨著外界因素和自身地位的變化,會不自覺地改變。比如一個人發了財,升了官,或者有了學問,氣勢就很足,經常看別人就感覺幼稚,我現在也經常會這樣,頗有點倚老賣老的感覺;另外一些人在得意時可能修養很好,但落魄的時就容易走極端,會覺得自己整個人都變得矮小了。比如許多同學逢年過節,如果看到同齡人掙了大錢,考上公務員,或者找到好物件,自己就會感覺非常自卑,抬不起頭,不願意聽別人唸叨。

“知止”是人生的終極修行

所以要想時時刻刻都做到“知止”,實在是天大的難事,也是一生的修行。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到了,活得會比現在更加灑脫、自在、通透。因為現在驅使我們行動的往往是一些直接作用於生物感官的低階慾望,而透過自律得到的是一種高階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儒家所謂成聖,道家所謂得道,佛家所謂成佛。雖然我們不需要什麼成聖成佛,但是時時警醒,時時反省,對於人生而言,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又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考完筆試的同學,你以為一切都結束了?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致語即將上考場的同學

申論短評不會寫怎麼辦?這十個問題有你想要的一切答案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領悟公考

Tags:知止而後自律比如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