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由 環保街知事 發表于 運動2023-01-27

簡介1.2.2普氏原羚生態假期和普氏原羚保護的社會化草原之盟在協助南加租下草場的第二個月,就邀請南加到了北京,並舉辦了普氏原羚保護和青海湖保護的公眾分享會,在那場大約30人參加的分享會上,大家第一次知曉了青海湖的生態現狀,第一次知曉了像南加一樣

裸鯉2號好用嗎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位於中國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內流湖。青海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

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米,最新測量顯示湖水面積4435平方公里,且不斷處於變化之中。環湖周長360km,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湖長最長處約104公里,湖寬最寬處約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礦化度12。32克/升,含鹽量1。25%。

青海湖四面環山,山腳和湖濱均為水草優良的牧場,是青海牧區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得益於優良的自然環境,青海湖不僅孕育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而且孕育了燦爛的文明。自然和人文,共同構成了一個真實而富饒的青海湖。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2006年青海湖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湖泊。隨著這種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青海湖的旅遊也越來越熱。大量遊客的進入,促進了環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諸如垃圾、汙水,生態傷害,旅遊開發等環境問題。

與此同時,因為歷史、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各種原因,青海湖的生態環境近年來也正在發生惡化和變化。直面這種多因素疊加的影響,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2012年,草原之盟開始和當地夥伴一起關注青海湖的生態保護。涉及工作內容包含普氏原羚保護,湟魚保護,垃圾問題調查和倡導,溼地保護,當地環保力量培養等。我們透過組織主題公眾活動,開展不同層面的傳播,組建並培育工作網路,推動政策倡導等行動,讓每一個具體的議題都有所改善。下文將以這些議題為重點,展開闡述。

1 民間主導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的保護

1.1 普氏原羚生存現狀和網圍欄

普氏原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中國特有的有蹄類。歷史上曾廣佈西部地區,但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其棲息地迅速退縮,目前僅僅分佈在環青海湖地區。根據科學家研究顯示,青海湖的普氏原羚母親有11個種群,且因為棲息地割裂,這些種群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

2012年,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普氏原羚數量在1000只到1500只之間。而今天,普氏原羚的數量已經接近3000只,這是社會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

我國對於普氏原羚的研究和保護起步均比較晚。要保護一個物種,首先要知道威脅它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好在,對於普氏原羚,我們已經足夠了解。

雖然威脅普氏原羚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其實只有兩個:棲息地破碎化和與家畜的競爭。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牧民驅趕在自家草場覓食的普氏原羚 攝影/邵文傑

棲息地破碎化是指普氏原羚的棲息地被公路,鐵路,人類聚居區等分割,種群之間無法進行基因交流。與家畜的競爭是指,普氏原羚的棲息地與牧民的牧場是重合的,草場是有限資源,牧民並不歡迎普氏原羚在自己家的草原上覓食。因而,普氏原羚持續面臨食物缺乏的生存困境,這在乾旱的年份尤為明顯。此外,草場承包到戶的政策帶來的衍生物草原網圍欄割裂了草場,給普氏原羚的活動造成了影響。網圍欄讓普氏原羚的生存成本進一步上升,主要表現在躲避天敵的時候,因為網圍欄的物理性傷害導致的死亡率升高。根據官方對網圍欄傷害普氏原羚的有記錄的事件統計,網圍欄致死致傷普氏原羚的事件數量達80多起。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藏鐵路從普氏原羚核心區穿過

因此,要保護極危物種普氏原羚,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減輕其與家畜競爭的壓力。為此,不僅需要引發公眾和政府的關注,也需要在社群開展具體的保護工作。

1.2 普氏原羚保護的公眾參與和社會化

1.2.1 眾籌為普氏原羚租草場

2012年之前,青海湖湖東牧民南加,一直關注著普氏原羚的保護,並義務開展巡護。在目睹了普氏原羚經常被網圍欄傷害,吃草被牧民趕走的現象後,他萌發了為普氏原羚租一片草場的想法。

青海湖湖東的元者村,生活著大約100多隻普氏原羚,是普氏原羚的11個種群之一。2012年春季,南加的鄰居在普氏原羚活動的區域內,有一片1500畝的草原想要對外出租,南加當即決定,租下這片草原。但接近3萬的租金讓他犯難了。

這個訊息剛好被草原之盟知曉,我們當即決定眾籌,這也成為我們關注青海湖生態保護的開始。

我們很快確定了眾籌的方案:3萬元分為150份,每份200元,每個人只能認捐200或者200的倍數。籌款文章透過微博發出後,不到三天時間就籌到了3萬元,草場順利被租下。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眾籌租下的草場和快樂棲息的普氏原羚

在籌款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捐贈者對普氏原羚的境況非常感興趣,也很關心,也有不少人表示想要去看望普氏原羚。於是我們順勢啟動了第二階段的工作,也就是持續的公眾活動,目的是促使普氏原羚的社會化參與和可持續。在接下來的幾年,租金的問題都透過類似的公眾參與得以解決,湖東的普氏原羚數量明顯增加。

1.2.2普氏原羚生態假期和普氏原羚保護的社會化

草原之盟在協助南加租下草場的第二個月,就邀請南加到了北京,並舉辦了普氏原羚保護和青海湖保護的公眾分享會,在那場大約30人參加的分享會上,大家第一次知曉了青海湖的生態現狀,第一次知曉了像南加一樣的牧民的生態保護故事。更重要的是,透過共創,普氏原羚生態假期被孕育了出來。借鑑臺灣等地流行的生態工作假期模式,普氏原羚生態假期將生態保護的實踐和具體的普氏原羚保護行動結合起來。

首屆普氏原羚生態假期在分享會結束後立即進行招募,反響良好。27個來自各行業的熱心人士參與了活動。活動期間,參與者深度探訪和了解到了青海湖的生態現狀,瞭解到了牧民南加的生態保護故事,親自去租賃的草場上觀察普氏原羚,調研和感受普氏原羚的生存困境。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普氏原羚

活動參與者不僅貢獻了自己的特長,幫助南加團隊解決了許多具體的問題(比如有人協調建設了聯通訊號塔,解決了保護站沒有手機訊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活動本身帶來了巨大的傳播,引發了公眾和政府對普氏原羚的關注。

藉助活動本身的傳播,青海湖環保人的故事和青海湖的環境問題,被更多人知曉,這為有關部門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社會基礎。

首期普氏原羚生態假期結束後,第二期也隨即開始。此外草原之盟以極為開放態度,邀請不同的組織前來舉辦生態假期,以期推動社會參與的可持續。

2012年至2015年間,普氏原羚生態假期共舉辦了28期。這些活動給普氏原羚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給南加團隊帶來了應有的社會影響。幾乎是在第一次活動開始後,南加就被眾多媒體,企業和其他組織所關注。南加所在的小泊湖保護站,也慢慢發展成了一個公眾交流的中心。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體驗普氏原羚觀測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普氏原羚生態假期

每年夏季,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然教育團隊,親子活動團隊,社會責任踐行團隊,大學暑期實踐團隊,研究機構等在保護站開展交流和活動。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群,持續傳播著南加的環保故事,持續傳播著普氏原羚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普氏原羚從不被人所知的國寶級動物,成為越來越多人所知道的明星物種。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聚焦普氏原羚保護的首屆青海湖生態保護論壇

在生態假期的帶動下,小泊湖保護站的生態展覽館建設了起來,成為展示青海湖保護的重要視窗;小泊湖的在地團隊成長了起來,它們可以脫離外界的支援,主導保護站的運營和對外聯絡;小泊湖和社會的連結被全面啟用。

目前,南加團隊已經做到了保護站的可持續化運營,保護站已經成為環青海湖地區最有價值的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和環保教育中心。

1.2.3 拆除網圍欄的社會倡導

草原之盟從關注普氏原羚保護開始,就進行了大量的一線調查。調查發現,影響普氏原羚生存最大的因素就是與家畜的競爭,而這個因素外地的表現形式就是網圍欄。

如果要促使普氏原羚的生存境況改善,那麼勢必要倡導拆除網圍欄。但拆除網圍欄並不是這個倡導的核心訴求,核心訴求是普氏原羚在安全的情況下與家畜共享草原。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訪談一線森林公安對網圍欄的看法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網圍欄調研

青海湖本身是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但普氏原羚生存的區域大部分並不屬於保護區。青海湖湖北的哈爾蓋有一個特護區,特護區裡普氏原羚數量眾多。且在這一區域,網圍欄、鐵路、公路等人類活動對普氏原羚的影響交織在一起。這個區域的草場因為歷史原因,並不屬於牧民,而是集體所有。因而有拆除或者改善的先天條件。因而,根據不同的現實狀況,我們開展了多個層次的公眾倡導:

一, 對哈爾蓋的區域的普氏原羚保護,我們提出拆除網圍欄,建立保護小區的建議。建議性聯署了1000人次的簽名,遞交給了青海省林業廳和青海省政府。

二, 透過調查發現,網圍欄最上面的刺絲是導致普氏原羚傷害的最重要因素,拆掉刺絲,不會對網圍欄的功能造成影響,但卻會讓普氏原羚受到傷害的機率大大降低。因而,在所有的活動中,呼籲拆除刺絲,成為我們標準的倡導動作。該倡導也獲得了政府的響應,拆除刺絲的行動也在有序開展。

三, 拆除網圍欄微行動。2014年,在公眾對普氏原羚的現狀有了足夠了解後,草原之盟發起了拆除網圍欄的微行動。借鑑冰桶挑戰的點名模式,我們在微博上開展了呼籲拆除網圍欄的微行動,該行動獲得了不少明星的支援和轉發。配合網路微行動,我們也發起了拆除網圍欄的政策倡導聯署,以期從政策層面推動網圍欄的改善。聯署的建議信,當面遞交給了農業部(農業農村部)。

1.2.4 普氏原羚保護中的重大案例

2015年夏季,草原之盟志願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17只溺死的普氏原羚的幼體。我們透過微博釋出該訊息後,引發社會巨大關注。新京報,騰訊新聞等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青海省有關部門對外發布了事件說明:青海湖湖北的農田灌渠因為天降暴雨引發洪水,導致17只普氏原羚幼體被溺死。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普氏原羚幼體溺亡

這件事情無比重要,也無比嚴肅。它揭露了,在網圍欄等因素之外,居然存在著如此可怕且一直被忽視的人類因素。草原之盟藉此倡導全面排查類似隱患,青海省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對灌渠進行蓋板,消除了隱患。

如果不是志願者碰到,如果不是我們第一時間主動曝光,這件事會低調處理,外界也許並不會知道。

但好在,17只幼體的死亡,換來了公眾關注和政府的亡羊補牢,對普氏原羚來說,有人關注無比重要。

1.2.5 普氏原羚保護的媒體傳播

除了活動本身帶來的傳播,普氏原羚保護行動,因為有不少行動的存在,引發了眾多媒體的報道。谷潤網,新京報,騰訊新聞,法制晚報,中國環境報,東方早報等媒體都曾對普氏原羚的保護行動進行了廣泛報道。這些報道不僅給普氏原羚帶來了生機,也讓保護團隊得到更多社會資源的關注,為保護工作的可持續奠定了基礎。

1.3 總結

根據2018年的最新普查,青海湖地區的普氏原羚已經接近3000只。這個結果是政府加大對普氏原羚保護力度的結果,但與民間多年的倡導和呼籲,與每一個參與者的努力分不開。

草原之盟一直致力於把環境問題摘取和凸出出來,然後設計和引導社會力量去參與解決,如此才能帶來最好的倡導效果,這在普氏原羚保護中尤為突出。公眾的參與不斷讓普氏原羚面臨的問題被社會感知,作為環保公益組織,則敏銳的捕捉到每一個契機,並藉此設計和引導更高能量的社會參與。我們準確定位自己,並信任夥伴,最終實現了較為理想的保護效果。

2 官民高效合作,共護青海湖裸鯉

2.1 青海湖湟魚的現狀

青海湖湟魚,又名青海湖裸鯉,普氏裸鯉。是青海湖水域中唯一的魚類,是青海湖生態系統中維繫水-魚-鳥系統平衡的旗艦物種。因為生活在高原,湟魚生長緩慢,這就意外著一旦遭受破壞,恢復起來無比艱難。

歷史上,青海湖湟魚數量眾多,總重量達數百萬噸。

但到了近代,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和水產開發,曾經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救過無數人性命的青海湖湟魚數量急劇下降,生物量不及最高水平的十分之一。為了保護珍貴的生物資源,2003年,青海省開始實施全面禁捕行動,並將湟魚升級為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湟魚終於等來了喘息恢復期。

但因為執法和監管不到位等因素,捕撈和食用其實從未停止。雖然政府採取了諸如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措施,但青海湖湟魚種群的恢復的速度依然非常緩慢。

除了捕撈和盜獵,河流生態的破壞也是影響青海湖湟魚生存的重要原因。歷史上,注入青海湖的河流眾多,每年春夏的湟魚洄游季節,湟魚紛紛進入這些河流洄游產卵。但近些年,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很多入湖河流斷流。沒有斷流的河流也因為水利工程,橋樑構築物阻隔等影響,變得不再通暢,湟魚洄游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

草原之盟關注青海湖生態保護後,解決湟魚保護面臨的問題,自然進入到我們的視野。經過調研和篩選,反盜獵和幫助湟魚順利洄游成了我們工作的重點。

2.2 湟魚反盜獵的官民合作

2.2.1 監督盜獵的有力補充——湟魚巡護隊

透過一線調查,我們瞭解到每年冬季青海湖結冰後的幾個月,是湟魚盜獵高發的季節。這個季節,盜獵者會藉著夜色的掩護,大量在湖面上下網。因為有現代化下網器的幫助,盜獵團伙的下網效率極高。下網後,間隔幾日,他們再次藉著夜色的掩護,收穫成果。盜獵的高回報,讓盜獵現象愈演愈烈。如果僅靠漁政部門監管,很難有效監管。

南加每年冬季都會組織牧民志願者進行巡湖,如果發現盜獵者會進行舉報,如果發現湖面上的漁網,會進行拆除,並將湟魚放生。隨著巡護活動的增多,越來越多的牧民加入到舉報和巡護的隊伍中來。如果牧民發現盜獵線索,會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南加。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志願者在冬季救助湟魚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牧民日常巡護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協助漁政打擊湟魚盜獵

一個反盜獵的網路雛形已經構建起來,但如何高效運轉,還要繼續磨合。草原之盟基於這個邊界尚模糊的網路,迅速協助其組建了湟魚巡護隊。這個隊伍不僅有牧民志願者參與,而且有媒體,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

因而,每一次的巡護從牧民自發的活動,變為全社會的活動。無論是巡護的艱難還是可喜的成果,都透過自媒體和媒體的報道,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巡護活動會透過自媒體進行傳播,重大的發現和成果也會被媒體進行報道,而每一個盜獵的線索,都會透過巡護隊傳達給漁政部門。隨著雙方聯合行動次數的增加,湟魚反盜獵的效率大大增加,盜獵者的氣焰被有效壓制,湟魚反盜獵取得階段性成果。

2.2.2官民合作局面的促成

湟魚反盜獵雖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依然沒有完全杜絕,尤其是青海湖湖北區域,有組織的盜獵依舊猖獗。民間的監督和官方的執法如何更緊密的合作,迫切需要得到升級。

2013年,在環保組織天津綠領的運作和協調下,青海湖湟魚巡護隊聯合青海省漁政總站,開展了官民合作共同保護青海湖湟魚的動員大會。這次大會不僅是雙方更加緊密合作的開始,而且彰顯了政府保護青海湖湟魚的決心,這讓很多抱著僥倖心理的盜獵者開始權衡利弊。

青海湖湟魚巡護隊從此開始了更為高效的巡護工作,協助漁政部門破獲多起盜獵案件,在雙方力量的互相配合下,青海湖湟魚的盜獵局面得到控制,青海湖的湟魚資源得以迅速恢復。

2.2.3 媒體報道對反盜獵的促進

湟魚巡護隊的事蹟被很多媒體報道過,但起到最重要的是新華社青海分社。青海分社的記者曾經多次跟隨湟魚巡護隊現場巡護,甚至追擊盜獵者。透過新華社的報道,湟魚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新華社報道湟魚盜獵

此外,青海經影片道對湟魚反盜獵進行過持續的電視報道,大量的一線遭遇影片,讓公眾對湟魚巡護隊參與湟魚保護的艱難和危險感同身受,也大大促進了漁政部門對湟魚保護的力量投入。

2.3 面向遊客的拒吃湟魚倡導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每年夏季的旅遊旺季,環青海湖的很多餐館都會偷偷售賣湟魚,並誘導遊客食用。遊客在不知道湟魚是保護動物的情況下,就會食用。這條產業鏈的存在也對湟魚生存帶來了威脅。

草原之盟組織志願者暗訪發現,餐館售賣湟魚是暴利,而且售賣方式隱蔽,監管較難。除了呼籲加強監管之外,向遊客倡導不吃湟魚,是保護行動的重要補充。

草原之盟組織志願者在網路,環青海湖的公路沿線,開展了倡導行動。並有組織的對販賣湟魚的餐館進行了舉報,該行動促使工商部門對餐飲行業加強了監管,吃湟魚的風氣慢慢消散。

2.4 幫湟魚打通洄游通道倡導行動

2.4.1 修建湟魚洄游生命通道大接力

2015年5月份,我們得知青海湖黑馬河鄉牧民楊傑加想為湟魚修建一條洄游通道,原因是流過他們村子附近河流的一處橋樑下,因為工程設計缺陷,有湟魚難以躍過的落差。楊傑加經過測算,修建這個通道的成本至少需要3萬元。

當時我們正要徒步考察青海湖生態,當即決定透過徒步青海湖的方式,為楊傑加團隊籌到這筆錢。我們寫了一個簡單的籌款文案交代了前因後果,就在朋友圈釋出了出去。沒想到此舉引發眾多熱心人士的關注,隨著我們徒步的進行,捐助源源不斷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而楊傑加在籌款之初就組織人馬開始了通道的修建,修建進度直播帶來的緊迫感,也大大促進了籌款的進度。三天後,我們結束了徒步考察,也順利籌到修建通道所需的3萬多元。資金就位的時候,通道修建工程也進入到尾聲,並迎來了第一條洄游湟魚的透過。這個結果讓所有捐助者頗感欣慰。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洄游通道修建現場

這場生命通道救援行動,以接力的方式順利完成。最大的價值不在於通道本身,而是社會對湟魚棲息地生態保護的關注。因為,從這個事件開始,湟魚棲息地困境才開始被社會關注,也被政府關注。

2.4.2 湟魚洄游的人力救援

2015年7月,草原之盟接到青海湖當地夥伴訊息,他們說,現在正是青海湖湟魚洄游的季節,但很多入湖河道水量不充足且多變,湟魚進入後被困在裡面,出現了大量死亡。

草原之盟第一時間聯合新浪公益對該現象進行了調查,併發布了10000餘字的調查報告。調查顯示,除了自然的原因外,造成入湖河流水量減少的原因是農業灌溉。夏季也是青海湖湖北農田需要灌溉的季節,農田用水擠佔了河道生態用水,造成悲劇發生。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救助擱淺青海湖裸鯉

草原之盟一邊呼籲政府對農業用水加強管理,合理分配。一邊和當地牧民一起,開展了人工救援行動。行動中,我們特別招募了遊客參與其中,併為救援團隊募集了資金,解決了他們此前一直靠自己承擔的加油費,餐費等成本。

這種全民動員的救援行動,幾乎在每一個洄游季都會上。草原之盟都會協助招募志願者,並籌集資金。

這些救援行動經媒體傳播,引發了不少社會關注。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來美麗的青海湖,還存在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而這些呈現,為政府出手解決問題提供了動力和基礎。

2.4.3 政府反饋和行動

其實青海湖的湟魚,在每年洄游季節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擱淺行為,牧民和政府都會發起救援行動。

2015年後半年,青海省政府開始實施青海湖湟魚洄游保障工程。從2015年開始,青海共投入3672萬元在湟魚洄游必經的哈爾蓋河、泉吉河和沙柳河等地拆除攔水河壩,修改建7座洄游通道。同時採取措施,減少和最佳化灌溉方式,盡力減少灌溉對湟魚洄游的影響。

在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聖湖精靈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

2.5總結

青海湖湟魚,從保護初期僅有2592噸,到2015年的60000噸,公眾,尤其是牧民的參與起了重要作用。無論是身體力行的救援還是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反盜獵,都讓我們看到了官民合作帶來的效果。

作為環保組織,我們較為準確的把握住了參與的契機和環節,有的放矢。既沒有剝奪牧民對湟魚保護的主導地位,還彌補了其缺乏資金和方法的短板。

3 留住黑頸鶴的歌聲 溼地保護倡導

3.1 青海湖明珠小泊湖溼地

環青海湖沿線,有眾多溼地,它們往往是入湖河流形成的三角洲,是青海湖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也是動物們的樂園。青海湖湖東的小泊湖溼地就是其中之一。小泊湖溼地緊依湖東大面積的沙丘而存在,沙海和溼地的襯托,讓它的風景美麗而動人。因為生態優良,吸引了眾多水鳥棲息,其中就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雪域神鳥的黑頸鶴。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小泊湖溼地和棲息的黑頸鶴

最近幾年青海湖旅遊越來越熱,很多牧民都用私家牧場搞起了旅遊,獲得了不少現實回報。在這種氣氛的映襯下,小泊湖的寧靜之美和生態之美顯得尤為難得。

但就在這美麗下,也差點醞釀出了開發的災難。2013年4月,我們偶然得知,在湖東種羊場(縣級單位)的運作下,小泊湖可能要被青海省三江集團開發。為了配合開發,牧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還簽署了不知名的協議。隨著開發效果圖的流出,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3.2 留住黑頸鶴的歌聲

草原之盟聯合天津綠領,立即發起了聯署,呼籲青海三江集團停止開發,留下難得的淨土。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微博上發起了“留住黑頸鶴的歌聲”微行動,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參與和響應。

在輿論的壓力下,青海三江集團也意識到小泊湖溼地生態系統的珍貴,決定放棄開發,而擅自決定引入開發的湖東種羊場領導,也得到了上級的處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為此也釋出了相關微博,闡述了小泊湖的重要性。

對環保組織來說,這是一場經常會遇到的遭遇戰。如何應對這樣的突發事件,十分考驗環保組織的能力。這件事情雖然成功了,我們後期評估發現,成功背後有特殊性,比如生態敏感,介入的早,而且開發著也比較草率,並未進入到更深入層面。事實上,面對類似的更多問題,環保組織都是以失敗告終。但這也不斷警示我們應該具備更加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對事件發展的前瞻能力。

此事也啟示我們,遇到事情,需要快速介入,介入越早,獲勝的機率越大。

4 垃圾不落地,聖湖更美麗

4.1 被垃圾困擾的青海湖

幾乎在關注青海湖生態問題的第一天,我們就注意到隨處可在的垃圾問題。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斷斷續續開始對青海湖的失控垃圾問題進行調查。透過長時間的調查,我們基本摸清楚了青海湖的垃圾處理現狀:

一, 除了正規景區的垃圾可以得到收集和清運外。其他地區的垃圾都處於失控狀態,主要表現在公路沿線缺乏垃圾收集設施,遊客隨意丟棄;私人景點的垃圾無人收集,隨意堆放和丟棄;牧民自己的產生的垃圾也得不到有效處置,隨意堆放。

二, 青海湖沿線雖然有垃圾填埋場等設施,但運作也不太規範,垃圾藉助風的力量擴散的現象比較嚴重,垃圾滲濾液汙染草原和青海湖的現象也存在。

三, 無論是面對遊客的垃圾收集系統還是面對牧民的收集運輸體系都未建立,相關的垃圾不落地的宣傳也嚴重缺乏。

面對這些問題,草原之盟也開展了持續的行動。

4.2 持續的調查和倡導

4.2.1撿拾垃圾行動

2012年,我們與中國垃圾論壇合作,組織了大型的垃圾撿拾活動,呼籲公眾和政府對青海湖認真對待。活動結束後,在北京舉辦了青海湖白色汙染治理研討會,研討會發布了關於青海湖垃圾治理的幾點意見,這些意見一直指導著我們後續的行動。

4.2.2 聯合媒體進行調查

2014年國慶之後,我們邀請新京報對青海湖的垃圾議題進行查和報道。新京報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對遊客散盡後的青海湖垃圾現狀進行了報道。觸目驚心的垃圾照片迅速引發公眾熱議,也觸動了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政府牽頭組織各級政府公務員,教師,黨員等力量,對青海湖垃圾進行了撿拾和清理。自此,青海湖的垃圾問題,終於被外界所知。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新京報調查青海湖垃圾

4.2.3 監督和回訪

2015年,草原之盟專門組織志願者對旅遊旺季的垃圾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失控垃圾問題依舊存在。於是草原之盟發起了邀請省長一起撿垃圾的倡導活動。2016年,青海湖沿線的垃圾被公司承包,專門的清潔工人不間斷撿拾沿線垃圾,青海湖可見垃圾大大減少。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的失控垃圾

2017年,草原之盟的調查顯示,垃圾問題的解決依舊停留在表面,只不過從容易看見的地方轉移到了不容易看見的地方。為了進一步推動垃圾問題的改善,草原之盟開始了基於社群的垃圾治理。

4.3 青海湖的社群垃圾減量實踐

4.3.1 甲乙村垃圾減量模式的探索

草原之盟與位於109國道邊的甲乙村合作,進行垃圾減量的嘗試。甲乙村緊鄰109國道,每年旅遊季節,甲乙村的村民都會在公路沿線開展旅遊業務以增加收入。但同時,他們對遊客帶來的垃圾苦不堪言,只能一車車拉到附近的山谷堆放。

甲乙村有600戶人家,經過與當地村民代表的多次銜接和對話,我們確立了先從垃圾分類開始,再逐步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最後再透過教育,杜絕一次性用品甚至塑膠製品的路線。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社群垃圾減量的嘗試

以100戶牧民作為前期試點,透過培訓,大家基本掌握了垃圾分類的要點,做到了從家裡就開始分類。上門定期收集的時候,也按照分類好的收集。可以回收的積攢後運往廢品回收站,不能回收的運往附近的垃圾填埋場。透過分類,垃圾量減少了一半。透過分類實踐,村民明白了廢棄物問題其實是一種管理,透過管理,可以實現垃圾的大量減少,這點信心的樹立尤為難得。

在草原之盟的協助下,當地成立了環保組織,也申請到了資金支援,草原之盟也對甲乙村的垃圾減量設定了藍圖,即打造一個無垃圾的現代化草原新型社群。現在,甲乙村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行。

4.3.2 無痕旅遊的推廣

雖然距離草原之盟關於垃圾問題的理想(打造一種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牧民和遊客參與的垃圾管理模式)還很遠,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在牧民之外,基於遊客的垃圾減量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青海湖生態保護的社會化及公眾參與

組織志願者倡導無痕旅遊

面對遊客,我們致力於無痕旅遊的推廣,併發布了無痕旅遊指南。為了讓這個指南更具操作性,我們組織了多次無痕騎行,無痕旅遊活動作為印證和完善。

作為一個在垃圾議題和社群議題上不專業的組織,在垃圾問題上,我們也嘗試透過自己的特長持續行動。青海湖的垃圾問題任重道遠,還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和關注。

5 總結和建議

本文簡要總結和梳理了以草原之盟為主導的青海湖生態保護公眾參與的一種模式,展示了當地牧民和公眾在某些議題上的創造性貢獻,並充分肯定了環保議題需要社會化這一觀點。

本文透過多個案例的程序,闡述了民間與政府在具體議題上互動和合作的機制,明確了政府,環保公益組織,當地牧民,社會公眾在環境保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和唯一性。

作為祁連山生態圈的一部分,青海湖生態環境問題被感知的更早,保護的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對當下備受關注的祁連山生態保護均具有借鑑意義。而我們的青海湖保護模式,作為這經驗之海里的一滴,希望也能為祁連山保護貢獻更大的力量:

一, 重視公眾參與,社會參與的力量。政府應該有序引導當地牧民,民間組織,社會公眾參與祁連山保護,發揮每個群體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價值。

二, 相信當地人在政府的引導下,能解決當地問題,併成為環保監督的最有效力量。

三, 重視並善於利用媒體的力量,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從長遠看,都會是有利於生態保護的力量。

Tags:原羚普氏青海湖湟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