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運動2023-01-12

簡介”三河村所屬的豐文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豐文街道相繼開展了森林步道、旅遊公路建設,並已經修建完成了村落入口處的休閒長廊、鄉村公廁和依託著渡蘭居茶山專案的配套用房,今年內還計劃動工三河村便民服務中心和文化大院等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同時對周邊節

土陶坯怎麼讀

對於城裡的燈紅酒綠,如今的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不是什麼新鮮事;相反,鄉村的日出日落、鳥語花香、綠海山林,變得少見,對城裡的人們也顯得更具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到小山村短居小住。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下面,我們以重慶三河村為例,講講怎麼以當地的鄉村資源,透過藝術方式深耕田園的鄉村旅遊發展方式。

01

用藝術手法,改造老窯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三河村有座幾十年歷史的龍窯,被稱為“龍窯”,是因為窯呈長條型,依山坡所建,外型如龍。從所有者劉中華的爺爺算起,龍窯之火已經燒了幾十年不曾熄滅。不過,在日用陶瓷大多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今天,採用傳統工藝燒陶越來越少,“一年燒3次都算多的,2015年就只燒了兩次,賺的錢一家人喝稀飯都不夠。”

身為大學教授的田琦,也是重慶知名的人文攝影師。2015年的夏天,他聽說了這個“有很多罈罈罐罐很好看”的龍窯,尋跡到此,認識了垂頭喪氣的劉中華。田琦很快被這座龍窯所吸引,他發現這些陶器除了作為生活器皿外,也具有一定藝術價值,龍窯燒製技術更是難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沒有任何的合同和契約,兩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達成了“君子協定”,幹起一項改造工程。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從初稿到定稿,田琦花了3個月時間畫了一大摞方案,加上老劉東拼西湊來的幾十萬元,工程在2016年初動工。

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隔三差五都能看到一個大學老師在工地上和工人交流甚至爭論——“資金不足可能是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田琦說,“必須用價格低廉又能充分體現鄉土設計的材料,有些設計理念工人不理解,還會說:你這段爛牆爛門保留起做什麼?”每次砌牆,田琦都會給工人千叮萬囑。

衛生間門口的水槽,既希望有一定的設計感又不想多花錢,田琦絞盡腦汁想了一晚上,用8塊工地的普通條石和龍窯燒的陶器,楞是組合出了2個水槽。過道的欄杆,田琦帶工人上山砍了竹子,加上6塊錢一根的木料做扶手。原本要花費上萬元的過道,結果花兩千多元就“搗”出來了。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如今,經過改造,昔日陳舊的土窯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集手工製陶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公共文化體驗平臺——“遠山·有窯”

“遠山·有窯”面向公眾開放後,很快成為大學城附近的人氣地標,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文藝青年、大學師生慕名而來。

獨特的設計與空間改造,也讓“遠山·有窯”得到了建築設計業界的高度認可,並斬獲第九屆威海國際建築設計獎。而今,每逢週末,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到此“耍泥巴”,即學習製作陶器,“劉氏土陶傳統手工技藝”也順利被納入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用豬圈改造的休閒書屋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三河村屬於典型的“城郊融合類村莊”,與眾多普通村莊一樣,這裡既沒有文物古蹟、宗社廟戲、古代民居等儲存良好的鄉土人文歷史積澱,也無特色農品、新興產業可依託。

“在這裡搞文創專案,能長期為繼嗎?”很多人都這樣問過田琦。直到遠山有窯人氣爆棚,村民們便不這樣問了,而是換了一種方式:“我那間房子,能幫著改改麼?”

令村民羅文淑意想不到的是,自家早已棄置多年的豬圈竟會成為三河村八社一個新的關注點。經過設計改造,原本破敗的豬圈搖身變成了休閒書屋——藤椅、木桌、重新修繕包裝的土坯牆,而今這裡不僅成了當地村民的活動室,透過網路宣傳,很多外來受眾也被不斷地吸引來,人氣滿滿。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透過豬圈書屋這樣一個公益性的小公共空間,既能給村裡提供一個讀書休閒的場所,同時透過一些市民的愛心捐書等行為,無形中又成了一個拉近城鄉距離的紐帶。”

三河村所屬的豐文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豐文街道相繼開展了森林步道、旅遊公路建設,並已經修建完成了村落入口處的休閒長廊、鄉村公廁和依託著渡蘭居茶山專案的配套用房,今年內還計劃動工三河村便民服務中心和文化大院等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同時對周邊節點進行風貌改造,希望以此為契機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繼而帶動整體村域的全方位協調發展。

03

破房變茶舍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村民老李在鄉村生活了幾十年,路過一段老土牆時,以前總嫌它難看礙事,但在設計改造中土牆被保留了下來,加上巧妙包裝,很多人都在此前留影,“我一看,也,硬是還好看也。” 隨著過來遊玩的周邊市民越來越多,村民們也看到了另一線曙光,原本一年只能租一兩千元的房子,現在租金增長了兩倍到三倍,“我最近有個想法,看能不能開個農家樂。”老李說。

而在三河村楠之林雪草莓園的老闆劉燕看來,鄉村改造對於村落進步有著一種“魔術師”般的驅動,從門庭冷落連續三年虧損到最近前來的遊客或朋友絡繹不絕,她非常感慨設計的力量。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蒲團、格子屏風、藤椅、橘黃色的閱讀燈、窗外是池塘,屋後是青山——今年3月,草莓園附近的一間破舊房屋被改建為“三河茶舍”,這是外來者心儀的角落,也是讓劉燕重新見到希望的所在。“建成那天,我發了一條微信,附了一張照片,一下來了幾百人圍觀,好多人都是從重慶各地開車專門來的。”

還沒開業,就有不少市民慕名前來品茶、遊玩。有時候一天來的人比以前一週來的都多。

“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2017年,三河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萬元,實施‘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後的2018年,集體經濟收入一下子就增長到42。886萬元。

”那麼這40多倍的增加是如何增長起來的呢?豐文街道副主任範均介紹,透過文旅專案啟用村集體資源資產,以及村民的閒置資源,是“三變”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目前全村已有30餘幢閒置農房被租用過來搞文旅專案,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原生態的鄉村,很多時候對藝術家而言充滿了吸引力。在農村搞設計,搞藝術,除了打造一個公共空間與藝術作品,最為重要的還是要讓村民實實在在得到實惠。

而成功的藝術作品及形態,也會為鄉村帶來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機遇。

原標題:偏僻小山村搞旅遊,把“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增收50倍

原標題:《“土窯”改陶藝、“豬圈”改書屋,偏僻小山村火了!》

Tags:龍窯三河鄉村豬圈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