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由 狴犴閣 發表于 運動2022-11-30

簡介審理此案的人已經告知李治來龍去脈,但董思恭曾是皇帝身旁的大紅人,沒有人敢盲目判罪

隱瞞兩字怎麼寫

考試自古以來始終是熱點話題,今天有國考、事業編,而在古代有科舉考試。

透過大型考試,那一些家庭條件一般但懷抱堅定理想信念的人,則可順利地實現階級跨越,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以,

考試製度的公平與公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旦考試中有不公平的狀況存在,便會違背考試最初的意義,甚至於給整個社會層面造成不良影響,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個案子便與作弊相關。

這個案子名叫龍朔科案,在那個年代來說可以說是驚天大案,這同樣是唐代第一個科舉作弊案。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而案子出名的原因亦不取決於考生作弊手段之精湛,而是在於考官的舉動實在讓人憤恨。該案一出,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科舉制度改革。。。

但值得關注的是,擔負這場考試的考官員在受到懲罰的時候說的一段話,也正是因為這段話,那時候的皇帝唐高宗竟然免去了他的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監考官“監守自盜”

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做為右史的董思恭和當初考官外郎權原崇一起主考科舉。

右史工作最為重要的是記錄皇帝的言行。他是六級官員,不是高階官員。然而,董思恭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受到唐高宗的青睞。他也是皇帝身旁的近臣。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由於皇帝的信任,李志把監考任務交給了他。和他一起監考的權原崇官銜同樣是六品,兩個人一起擔負考試。

當某些考生用心準備去長安考試時,這些人並不知道,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已經被洩露了。

並且,洩露考題的不是別人,而是主考官董思恭。

據相關資訊記述,龍朔三年來最後一回進士科考試沒有順利開展,這就意味著考試前已經曝出。

它是怎樣被發現了的?歷史文獻中找不著十分詳盡的內容,但是我們可以推斷出,董思恭

作為

考官,能夠能接觸到試題。他並沒有任何的印痕就洩露了這一話題,那一些要想這一話題的人用大量的資金獲得了它。

只不過,假如董思恭只是把話題出售給少部分人,嚴守秘密,或許這件事情也就不會暴露出來。只不過,他想不到會陷入貪婪。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既然你想變得富有和榮耀,你怎麼能只賣給一個

人呢

?既然都挺危險的,不!

因此,董思恭私下和他們講好價格,把同樣的問題賣給了很多人。

如果大家不清楚,除非自己莫為,就在董思恭準備監考時,大事不好,李治宣佈考試暫停。

董思恭慌了神,心想,一定是人多眼雜,有人疏忽,將此事揭露!

有一段時間,考題洩露的傳聞傳開,朝廷和前來參加考試的考生都非常憤怒。如果你想讓皇帝李治說出來。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那些希望走捷徑的人希望失敗,剩下的一批想靠實力取勝的讀者也失去了機遇。可以說,這是科舉的一大丑聞。

那麼,董思恭為何要賣題呢?

畢竟,天下熙熙攘攘,都是為了利來,天下熙熙攘攘,都是為了利往。

董思恭只是一個六品小官。他打小就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沒有任何背景。然而,假如他能賣考題,他為什麼不呢?

令人驚訝的是,做為皇帝任職的考官,你怎麼能參加舞弊呢?這是死罪啊!

董思恭洩露難題的事情讓整個城市雷雨交加,影響十分極端。

皇帝下令徹查此案後,居然從董思恭家裡找到了兩張紙條。

而這兩張紙條上寫滿了他洩露問題罪行!可以說,有了這兩張紙條,考試成功的人沒有問題。

那麼,這兩張紙條究竟寫了什麼呢?

在這張紙條上,寫滿了各科考試的範圍,包含舉人科考什麼策論,需要參照什麼著作,以及儒家經典裡的章節。

董思恭在這兩張紙條上,可以說考試範圍寫的一清二楚,只是直接給出答案。

這意味著無論誰來參加考試,只要有這張紙條,略微準備一下,根據考試範圍提早背誦,就能輕鬆拿下考試。

皇帝大怒,二人被判死罪

李志聽說這件事後非常生氣。畢竟,自隋唐至今,科舉考試沒有犯什麼大錯誤,但此時,他只是在自己手中犯了一個錯誤,這真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有效途徑。假如出問題了,不會影響皇威嗎?

更重要的是,選拔人才的公平環境被打破,這是對朝廷公信力的巨大挑戰。

憤怒之下,李治直接把董思恭、權原崇及相關人員全部打入天牢,由司刑等部門聯查。

從董思恭家裡發覺犯罪後,可以說這起案件的判罪已經板上釘釘。

經調查,兩位考官都參與了此事,但董思恭做為主犯,特點更為極端。做為考官之一,權原崇瞭解董思恭想知法犯法,裝作困惑。假如他能守住最後的底線,或許這件事就不會出現了。

如同咒印在《封氏聞記》裡的咒印“贓汙狼藉”用四個字來形容董思恭的事件。

龍朔三年四月,很多人齊聚西內太極殿,這一天,將是決定董思恭和權原崇命運的一天。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審理此案的人已經告知李治來龍去脈,但董思恭曾是皇帝身旁的大紅人,沒有人敢盲目判罪。畢竟,假如判決不適合,皇帝會不滿意。

因此,只能遵照皇帝李治的話,這是最安全的方式。

李治的心其實很尷尬,他反覆思考,心裡充滿著無奈。

自打他成為皇帝至今,他一直覺得自己不能任性。因此,他需要考慮自己的地位和對整個朝野的輿論影響。

如今,他的苦惱在於處理和自己多年交情的老臣董思恭。

董思恭在他面前大喊:“皇帝,饒命啊!你以前不讀春宮侍讀的情嗎?”李治對董說,思恭,我也不忍心殺你,但如果我不嚴懲你,怎麼能給後人一個交代呢?

李治回憶起自己和董思恭的過去,不禁嘆息...

董思恭出身卑微,家中沒什麼有價值的人。憑著的文采與能力,他一步步爬到了今日,但現在他犯了一個沒人想到的大錯誤,壓根無法彌補!

李治告知董思恭,他能做的最大妥協便是隻要他一個人生活,他就不會與家人聯絡在一起。希望他能賠罪。

董思恭明白,即使他不忍心,他的錯誤也無法擺脫死罪。於是他感謝李志,沉重的說:大臣卑劣,辜負皇帝的善良,充滿罪孽,願意死。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別的辦法。畢竟,他們真的不應該犯這麼嚴重的錯誤。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假如你犯了錯誤,你必須承擔責任,即便後果可能是放棄生命。

臨刑期內,事情出現轉折點

中午,董思恭、權原崇等人被壓在斷頭臺上。蓬頭垢面的董思恭馬上就要被問及要砍掉。他的身體被繩綁得很結實,根本沒有逃跑的可能。

很多大臣都在外場,他們將要見證這一幕。

唐高宗希望警示那些看刑的文武百官:要引以為戒,之後就不能再挑戰大唐律刑的自尊了。

看來我想透過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誡百臣:看看董思恭科舉舞弊的代價,以後一定要以此為戒,不要再叫囂朝廷了。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處死前,唐高宗來到董思恭身旁說:

“你出生貧困,背後沒有富裕家庭的支援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今天的成就,並不容易。

由於我欣賞你的文采,我曾經提拔過你。你應該表現得很好,不辜負我的信任,但我從來沒有想過你能做出賣題受賄。如今,你只能願意死,提示世人!”

看著千牛刀將要掉入自己的頭上,董思恭了。或許那一刻,他在想怎樣保住自己的生命。

忽然,他喊到:“刀下留人!”

千牛衛趕快把刀停在半空中。

隨後,只聽董思恭講了兩字...

這兩個字便是“告變”

簡而言之,董思恭想揭露別人的造反

那麼,

他揭露了別人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採取的暫停對策,還是真的出現了這件事?

董思恭話剛說完,千牛衛就收起刀,立即向皇帝報告。皇帝一聽,忙於下令將董思恭壓著武德殿。

先不問斬首,先要問清楚誰造反,如果真有其事,或許董思恭能把功抵過。

剛從刀下拾起一命的董思恭跪在皇帝眼前,神情緊張。

“既然你說有人造反,究竟是誰?”李治希望從他口中聽見一個答案。

董思恭說,是右相李義府。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李義府是當年的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聽見這個答案,李治非常驚訝。雖然李義府以前的一些行為讓他很不滿意,但李治並沒想到謀反。

李義府在相位幾十年,受賄幾回,背後有武媚孃的支援。她平日裡無所顧忌,喜愛奉承。她真的不喜歡李志。

李志明確告知董思恭,假如有一點隱瞞,那便是兩罪並罰。因此,如果你真的知道什麼,你一定是真的。假如你不明白,不要胡說八道,以防後果更嚴重。

董思恭自然也擔憂隱瞞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經過調查,這件事確實有些奇怪,李治順著董思恭提供的線索展開調查,果然發現了一些東西。

原先,李義府請術士給自己服務“轉運”嘗試窺探天機,被舉報有人檢舉有人,“異謀”。

最終,李義府獲罪放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另一方面,

董思恭說的話也是事實。然而,不管董思恭有沒有一定的證據表明李義府會謀反,董思恭亂咬時卻歪著頭,最後抓住了生活的機會。

最終,董思恭成功免除了死罪,儘管死罪被免去,但活罪還是得受的。

因此,李治反覆思考,決定把它放逐到嶺南,這類活罪真是折騰人。

嶺南古時候是一個粗暴的區域。被放逐後,董思恭失去了以往的祝福,只給了他難以適應的氣候和惡劣環境。因此,沒多久,他就在嶺南去世了

從他放逐的那一刻起,名利就再也和他無關,他面臨的甚至不如以前的生活。

但這一切,只是因為貪婪導致的一招粗心,全輸了。。。

唐朝監考官“監守自盜”但在受罰時說了一段話就被免去了死罪

自此,震驚朝廷的龍朔科案也算告一段落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舉考試的考風考紀非常的不錯,也沒人敢再頂風作案。

結語

唐朝的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重要途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效果都是較為明顯,它的直接作用就是透過人才選拔夯實中央集權;另一方面,透過考試內容的相關規定,能夠達到統一統治階級思想的效果。

在這樣的極其重要的制度下,董思恭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儘管沒有被處死,但最終流放嶺南,結局悲慘。這個也是很好地警示後人:貪似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在面臨名利的誘惑時,應當多想想後果,需三思而後行。

Tags:董思恭李治考試皇帝李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