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願被一幅畫擊中

由 每天熱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2-11-28

簡介認識玉海老師後,常常從他的朋友圈欣賞他的作品,每天早晨他貼出一幅畫,附上“早安”二字,畫中是花鳥魚蟲,是天馬行空般自由,是生生不息之意,讓人感到萬物有靈,畫中撲面而來的自然蒸騰之氣足以讓人感通與共鳴,不禁生出對自然、對理想、對人生的思考

客廳牆上貼畫有什麼講究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願被一幅畫擊中

願被一幅畫擊中

▲天邊雙星

願被一幅畫擊中

▲和美

願被一幅畫擊中

▲秋聲

願被一幅畫擊中

▲旺秋祥和

願被一幅畫擊中

▲好樣

願被一幅畫擊中

▲浪淘沙

願被一幅畫擊中

▲勝似春光

【名家簡介】

劉玉海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揚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揚州市廣陵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特聘教授

一直認為“閉門造車”這個詞的本意大概是形容我這類人的——關起門來悶頭悶腦幹一件事。倒不是這件事多麼了不起,“不足為外人道也”,而是所進行的過程顯得過於平凡,甚至笨拙、侷促、糾結,與這件事本身不夠匹配。

曾參加一些活動,活動上畫家現場創作,對於從事小說寫作的我來說,是喜歡這樣的場合的,正好以“學習”的名義肆無忌憚地觀察每個人。現場作畫是相當考驗畫家的,不管從技術還是心態,都是一種挑戰,或鎮定,或凝重,或緊張,或焦躁,或膽怯,即使那些看似自信而篤定的人,現場創作的作品遠不及他們的平常水平,總顯得過於小氣或匠氣。這使我更堅定地認為,有些事真得關起門來悶頭悶腦地幹。

後來又參加類似活動,有幸認識畫家劉玉海老師,才使我對當眾潑墨揮毫有了不同的認識。玉海老師現場作畫,使觀者也有直抒胸臆的快意。他的筆法智慧且周到,激情中有冷靜,磅礴裡見細緻,用筆雄健、灑脫、酣暢,速度之快,在場的人無一不折服。讓人驚歎於他胸中的丘壑,驚歎於他手中的筆,驚歎於他處理水墨的才能——這大概也是我喜歡中國畫的原因:水、墨和技法,三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隨機性,這種不可控也意味著意外的發生,部分失控也意味著打破侷限的可能,更自然地引發創造和表達。

對,表達!我所理解的繪畫的核心正是表達,它與語言文字一樣,技法不應凌駕於表達之上,技法一旦成為束縛,作品就不見靈氣了。換句話說,技法,認知,審美,等等,都是為表達而服務的。技法是要有的,但它僅僅是幾步石階,讓你去折取一枚春色;僅僅是一葉扁舟,引你至江渚芳洲。終究,畫家、作家筆下的一切,都歸於情懷,歸於認知,歸於表達。

認識玉海老師後,常常從他的朋友圈欣賞他的作品,每天早晨他貼出一幅畫,附上“早安”二字,畫中是花鳥魚蟲,是天馬行空般自由,是生生不息之意,讓人感到萬物有靈,畫中撲面而來的自然蒸騰之氣足以讓人感通與共鳴,不禁生出對自然、對理想、對人生的思考。

畫花鳥是玉海老師的強項,但也常常看到他的畫作中“出現某種非理性的情緒”(引自劉春陽《玉海其人其畫》),概括來說就是“一種發乎於初端,充滿了情感、生命、活的、流動著的東西”。除了在色彩與構圖的大膽運用上,我認為還包括他的寫意山水。他用治花鳥之功,將山川寫得隨意自然、輕鬆簡逸,他的花鳥畫中有山水的魂魄,山水畫中有花鳥的靈動。

他的作品《地平線》《雪融》《路在足下》《雪中情緣》《江南湖畔》《遠方》《山高雲淡》,等等,每一幅都打動了我,緩急的河水、平遠且萌發春意的小山,遠處灰淡的雲氣……他將水之理與山之理結合,窮盡自然之性。山不似山,其山自在,水不似水,其水自流,萬水千山,“理”盡在其中。 畫作中對水墨的處理恣意又冷靜,常有神來之筆,渾厚黑色中巧妙留白。古語云:知白守黑。知白易,守黑難。前者是才華,是悟性,而後者才是天地之理。每當我面對這些畫,身體裡那顆浮躁的心平靜些許,於是每天早晨等待他朋友圈的更新,等待伴隨“早安”二字的一幅畫。現在想來,“早安”二字與他的作品正是表達了他對大自然微妙變化的敏感和對平凡生活的浪漫激情。

2015年我在仁豐裡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格桑花。之所以取名“格桑花”,正是因為對青藏高原的嚮往——喜歡她的遼闊和高遠帶給自己內心的遼闊和高遠,喜歡她的純粹和寧靜而帶給內心的純粹和寧靜。然而幾年來,繁雜的生活搞得自己焦頭爛額,整個人無比疲憊和頹喪,彷彿陷入泥淖之中,“格桑花”也彷彿成了某種累贅。一日,玉海老師贈我一幅畫,開啟一看,竟是小巷裡的格桑花。原來,他在格桑花對面的“奕間工坊”閒坐時,創作了這幅畫:青磚,黛瓦,木窗,窗戶前繁盛的花朵,一個女子向著遠方而去,步履堅定。畫作中似乎寫滿了“動”,實則表達了“靜”,動的是我們身處的凡塵世界,靜的是我們的妙名真心。風吹,樹動,花開,萬物皆動,唯心不動。一瞬間,我有些感動,似乎這些年來自己忘卻了初衷,忘卻了那個“渴望尋找寧靜而純粹”的自己。繁花搖曳,窗戶洞開,如同一隻眼睛,審視著如今的我。《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老子在寫靜時,用了“夫物芸芸”一詞,如果沒有芸芸眾生,就感覺不到靜,動靜是互補的,是相生的,有靜必須知動。我們何嘗不身處一個無比喧鬧而繁雜的世界裡呢?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整個大自然,皆是有聲音的,而無聲的,悄沒聲息的,唯獨是我們修煉而來的一顆虛靜而本真的心。可我,卻在這渾噩生活中忘記了那顆本心。

玉海老師的這幅畫,在那一瞬間與我內心難以言說的部分契合了,他透過筆墨的表達,喚醒了曾經我對“格桑花”的表達。

■湯成難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ags:玉海格桑花表達技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