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隆林苗族做羊癟湯,堅持一條原則:不洗,沒有幾個外地人敢嘗試

由 行影農間 發表于 運動2021-12-14

簡介他們給鄉親們煮了一鍋羊癟湯,由於時值天旱,苗山上嚴重缺水,兄弟倆在處理羊內臟時,無水沖洗,最不乾淨的羊肚,他們只是用刀割開,颳去裡面的草葉樹葉,羊腸也只是潦草地捏出裡面的糞蛋,就全部放進鍋裡煮了

自釀米酒甲醇怎麼去除

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德峨、常麼一帶,盛產黑山羊,當地群眾殺羊,把羊腸稱為“羊癟”。羊癟湯就是用“羊癟”煮成的,它是隆林苗族民間一道原汁原味、風味獨特的美食,在廣西區內很有名。

羊癟湯的製作,必須從原料說起。做羊癟湯採用的原料,其實不光是“羊癟”,還有羊肝、羊膽、羊心、羊腎、羊肚等,包括羊的全部內臟。還有羊血。

隆林苗族做羊癟湯,堅持一條原則:不洗,沒有幾個外地人敢嘗試

製作羊癟湯的原料

殺羊的時候,先把羊血做成血豆腐。開膛破肚時,從羊的胸腔割下心肺、肝膽,再從羊的腹腔扒下羊肚、羊腸等,一一放好。

製作羊癟湯,關鍵在如何處理羊內臟。隆林苗族殺羊,在對羊內臟的處理上,堅持一條原則:不洗。

當地有個故事,說是有兩個苗族兄弟,父親死了,附近村寨的鄉親都來幫助料理喪事。送走父親以後,兄弟倆殺了一隻羊,款待鄉親們,表示對鄉親們的感謝。他們給鄉親們煮了一鍋羊癟湯,由於時值天旱,苗山上嚴重缺水,兄弟倆在處理羊內臟時,無水沖洗,最不乾淨的羊肚,他們只是用刀割開,颳去裡面的草葉樹葉,羊腸也只是潦草地捏出裡面的糞蛋,就全部放進鍋裡煮了。想不到這樣一鍋不乾不淨的羊癟湯,讓鄉親們吃了,竟然吃出了奇蹟:幾個長期患有腸炎、胃病的鄉親,居然一下子都好了。

這個故事顯然旨在說明,不乾不淨的羊癟湯,有藥用價值,對醫治胃病腸炎之類的毛病,有明顯的功效;苗族群眾殺羊時,對羊的內臟之所以堅持“不洗”,正是由於“不洗”的內臟可以治病的緣故。

其實隆林苗族做羊癟湯,不洗,主要還是為了使羊癟湯更有風味。不洗,也不是全副內臟都不洗,其中的羊肚、羊大腸是要洗的,而且要不惜用水,洗得乾淨。

不洗的內臟主要是羊心、羊肝、羊肺、羊腎、羊小腸等。不洗不是不講究,而是更講究。這些內臟都是剛從羊的胸腔腹腔裡掏出的,原本就乾乾淨淨,在乾淨無汙的前提下,不洗比洗味道更鮮美。這跟不注水的豬肉比注水的豬肉更香甜是同樣的道理。

在列入不洗之列的內臟中,羊小腸屬於一個特例。羊小腸跟羊肚、羊大腸一樣,是羊體內的消化通道,按理當洗,但是苗族群眾不洗。苗族民間普遍認為,做羊癟湯時,如果把羊小腸也用水沖洗了,這個羊癟湯就不是正宗的苗族羊癟湯,沒有正宗羊癟湯的風味了。所謂“羊癟”,其實就是專指沒有洗的羊小腸,把羊小腸洗了,那還能叫“癟”嗎?

羊小腸雖然不洗,但是要經過處理才能入鍋。處理的方法是捏,用手從外面把腸子裡的東西捏出,要求從腸子的一頭往另一頭一點一點細細地捏,一邊捏一邊還要把捏過的腸子編成辮子一樣的形狀。這道工序需要兩個人一起完成,是處理羊內臟中最難做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費時的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完成以後,就可以做羊癟湯了。

隆林苗族做羊癟湯,堅持一條原則:不洗,沒有幾個外地人敢嘗試

隆林苗族羊癟湯

羊癟湯的煮法,一般為兩次入鍋。第一次是把羊的全部內臟(除羊膽外)一股腦兒放進鍋裡,加火煮十五分鐘左右,煮熟撈上來,切成碎塊。第二次,把切好的羊內臟和同樣切成碎塊的羊血豆腐一起,重新放進湯鍋裡,加水煮開,注入羊的膽汁,慢慢攪拌。隨著膽汁的沁入,湯汁逐漸呈現天藍色,一股香氣升騰瀰漫,羊癟湯就做成了。

羊癟湯在享用前,還要加入切碎的薄荷和少許食鹽。薄荷是做羊癟湯採用的唯一佐料,加入以後,頓時一股奇異的清香沁人心脾。享用羊癟湯,口感在微苦中透著羊雜原汁原味的鮮甜,清鮮無比。

隆林苗族做羊癟湯,堅持一條原則:不洗,沒有幾個外地人敢嘗試

羊吃百草,百草皆可入藥。羊癟湯不僅味道鮮美,還真是能夠清熱解毒,正如民間流傳那個故事所說,對人的腸胃病具有明顯的療效。因此在隆林苗寨,羊癟湯一直是人們接待嘉賓貴客的佳餚。

Tags:羊癟不洗內臟苗族小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