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由 功夫財經 發表于 運動2021-06-14

簡介這應該不是北斗導航系統本身的問題,還是被行政強制力量“精心呵護”的北斗產業鏈出了問題

北斗定位為何要裝在卡車上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作者:關不羽

“兄弟們,我走了,來生再見。”51歲卡車司機金德強在唐山市一治超站服毒身亡,只因車輛北斗定位掉線被罰款2000元。“掉線”當然不是合法的罰款理由,有報道稱是因為沒有記錄就屬於“疲勞駕駛”。

然而,從出發地點到事發檢查站,車程不超過4小時。以今天的監控密度,即便沒有記錄儀的記錄,也不難查出行程記錄。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還有一種可能,交通部《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第38條規定,破壞衛星定位裝置以及惡意人為干擾、遮蔽衛星定位裝置訊號的;偽造、篡改、刪除車輛動態監控資料的,有以上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從罰款數額看,更有可能是這條。當然,前提是當地罰款真的是遵循規定的、沒有地方土政策加碼的。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難道是司機“人為干擾”了這記錄儀資訊?好像也說不過去。因為據報道,記錄儀資料和司機有直接關係最大的,就是“疲勞駕駛”的檢查。如果這位司機沒有疲勞駕駛,那麼也沒必要去破壞這個記錄儀。

總之,這位51歲的司機再也沒機會疲勞駕駛了。

1

誰該負責?

事情出來以後,主流輿論對執法方式、處罰合理性提出了質疑,與此同時,也表示“北斗導航系統”不該背這個鍋。

這當然是對的,因為他們一向說的都是對的嘛。但有一點是該澄清的,那就是北斗導航系統對強制安裝其行車記錄儀的車輛是不是收取服務費?

北斗導航儀的收費方式是和GPS類似的分級模式,釐米精度的商用模式要收費,米精度的民用模式不收費。強制安裝的記錄儀到底用的是哪種服務,未見公開報道。

但,卡車司機們確實每年繳納服務費的,如果“經常掉線”的情況屬實,誰該負責呢?無論誰該負責,你掉線、我罰款,顯然說不過去吧。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無論如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只是個導航系統,一個工具。和所有的工具一樣,用之向善則向善,用之向惡就向惡,工具當然不背鍋。

那麼,這個事就是幾個現場執法人員的“鍋”?或許現場執法人員是臨時工、外包工吧。這事大機率也就這麼結束了。然而,又不是這樣簡單。

被司機們吐槽“經常掉線”的北斗記錄儀,是怎麼安裝上卡車的?導致“經常掉線”是技術問題嗎?這些都應該有明確的答案。當然,“應該”從來都是形而上學範疇的,和現實也是兩回事。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一條人命,就這樣無端端地走了,至少應該換來是時候正視“北斗產業鏈”存在問題的事實了。

2

強制出壟斷,壟斷出問題

國家對“兩客一危”及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強制安裝車載衛星定位的規定始於2011年,當時並沒有明確規定要裝北斗。

2012年的《交通運輸部關於加快推進“重點運輸過程監控管理服務示範系統工程”實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進入“示範省”的相關車輛必須裝北斗或北斗相容的記錄儀。這應該是強制安裝北斗導航系統的開端。

“北斗產業鏈”就此正式興起。

有了強制安裝的保駕護航,不僅北斗記錄儀的銷量猛增,生產廠商也如雨後春水。這次事件後,有媒體報道稱中國製作北斗行車記錄儀的企業多達上千家。那麼,GPS的主要生產廠商有多少?一張A4紙就打完了。

“北斗產業鏈”就是這麼很神奇地養活了那麼多“企業”,這正常嗎?我覺得不正常。北斗也好,GPS也罷,行車記錄儀不是什麼高科技。

充分的市場競爭之下,這樣標準化、高成熟度、低技術水平的電子裝置生產應該是高度集中的。以GPS為例,全球的導航型GPS有三分之一出自一家美國企業,這是正常的。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十年大發展,北斗行車記錄儀卻還是“千帆競過”的局面,這是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大產業做成了小作坊。

顯然,這不是市場化條件下的競爭結果。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越往下強制得越具體,從強制裝衛星導航系統,到強制裝北斗導航系統,再到強制裝指定品牌的記錄儀,品牌之下還有外包、分包……,如此才養肥了那麼多“小諸侯”的微壟斷。

這可能是“北斗產業鏈”的真相,但這只是推測,因為越是基層的行政“微壟斷”就越是無跡無形。

在市場中,無論出於怎樣的善意目的,強制總是帶來壟斷,壟斷總是帶來副作用,那就是社會成本的激增。

3

看不見的社會代價

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的年產值已經高達3450億元,突破5000億也不會很遙遠。要知道中國發展四十年、高度成熟、普及到千家萬戶的家電產業,年產值也不過1。5萬億元。

“北斗產業鏈”突飛猛進的高產值是創造了社會效益,還是降低了社會效益?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問題。

從2013年北斗成了大貨標配後,爭議從未消失。集中的問題是裝置購置費用高、每年的服務費高、裝置質量差等等。

這些問題在2018年沒有得到解決,還有公開報道。這次事件後,還是老調重彈。700元年費還是700元年費、掉線還是掉線。十年了,手機都換了多少代了,蘋果都出到13了,“北斗產業鏈”的時光卻是凝固的。

壓死大貨司機的“北斗”,究竟有沒有問題?

電子產業有個笑話,說“如果某個電子產品不降價,那一定是中國廠商還沒有學會怎麼做”。這絕非諷刺,而是讚歎。

對北斗產業鏈,反而不適用。這應該不是北斗導航系統本身的問題,還是被行政強制力量“精心呵護”的北斗產業鏈出了問題。大寫的兩個字——“尷尬”。

當然,也不應該忘記“罰款2000”是不計入北斗產業鏈產值的,但確實是這個產業鏈的終端。這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機制問題?

既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還是要問個明白。表面看,是中國的長途貨運司機承受了不合理成本,但其實受損失的並非只有他們,整個公路物流系統的社會成本都由此增加。這個社會代價是巨大的。

4

結語

我從來不懷疑中國國產的衛星導航系統會超越國外同行,因為近水樓臺的龐大市場一定會打磨出最好的應用技術。唯一不用怕人家“卡脖子”就是國內市場,但是咱們也不要自己卡自己脖子啊。

技術成熟和產業化並不是一回事,產業化的成功不可能靠行政強制實現。

靠行政強制強行做大規模,反而會造成一系列副作用,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也會導致科技發展的後勁消失。

“急功近利”中的“功”是急不出來的,而“利”只會是相關利益集團的,不會造福公眾。

Tags:北斗記錄儀掉線強制導航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