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有什麼內容?

由 顯仁藏用 發表于 運動2021-06-10

簡介《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四教是指什麼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有什麼內容?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朱熹《論語集註》:“行,去聲。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文,謂先代之遺文。行,指德行。忠信,人之心性,為立行之本。文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無以約禮。然則四教以行為主。”此從朱注而略詳所以,將“學文”理解為“文化” “文獻”,且分出主次,謂“以行為主”。此章明言“子以四教”,是“文,行,忠,信”四者並舉,似不應有主次。而謂“文”指“先代遺文”,與“忠”“信”並,好像不太相類。

楊伯峻先生譯“文行忠信”為“歷代文獻,社會生活的實踐,對待別人的忠心,與人交際的信實”。將“行”解釋為“社會生活的實踐”,也有同病。

李澤厚《論語今讀》注:“《集釋》《論語集註考證》: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後淺深之序也。文者,詩書六藝之文,所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蓋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後能行,知之固將以行之也,故進之於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實,則知或務於誇博,而行或出於矯偽,故又進之以忠信。忠發於心而信周於外,程子謂發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實,而於事物未能盡循而無違者,故又以信終之。至於信,則事事皆得其實而用無不當矣。”

李先生以為,“古今諸儒解之者多,皆未免牽強。……上引【注】以為學解之,由外及內,由認知至情志,頗費心而貼切”,所以譯“文行忠信”為“文獻,行為,忠實,信任”。“文獻”“行為”與“忠”“信”並,雖“頗費心”,或許“而貼切”,但未必夫子之本義。且“信任”是相信而敢於託付、任用的意思,非“循物而無違”。

我覺得,這一章記孔子人才培養的基本標準。“子以四教”意思是“孔子按照四個方面的標準教育弟子”。“以”表示論事的標準,不是表憑藉,因為“忠”“信”不是說用忠信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做到忠信。“文”“行”和“忠”“信”並言,也應該是希望學生能夠做到的事。“文”,外文,人的外在表現,“文質彬彬”的“文”。“質勝文則野”(《雍也》),“野”就是粗俗。孔子主張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應該文雅,拒絕野蠻粗俗。所以,我以為這裡的“文”指的是文采,文雅。孔子要培養弟子舉止文雅,有禮有節,不野蠻粗俗。“行”,德行,培養弟子做事有行,不缺德,不損人利己。“忠”,忠厚,培養弟子為人忠實厚道,無虛假,不口是心非。“信”,誠信,培養弟子與人交往信守承諾,無欺心,不招搖撞騙。這一章可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章參讀。“志道”章是孔子的教育總綱,最高目標,這一章是孔子教育的基本標準,人格底線。

Tags:忠信四教孔子論語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