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他是一代名相,卻因為一個錯誤決定,最終落得身首異處、家族被滅!

由 文史磚家 發表于 人文2021-06-06

簡介然而負責詔令傳達的中車府令趙高素與扶蘇不合,而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關係親近,為個人安危及前途考慮,便串通意在鞏固權位的李斯篡改遺詔,扶立胡亥為帝,並遣使賜死扶蘇

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文/格瓦拉同志

戰國末年的謀士李斯因為有輔佐秦始皇平定海內、改定各項制度的大功勞,在秦朝官至丞相,極受皇帝的信任。然而李斯雖然位極人臣,但最終卻落得身首異處、家族被滅的下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斯本是楚國上蔡人,年輕時在郡裡面做小吏,生活很艱辛。某天,李斯在廁所發現有老鼠在偷吃垃圾,一旦有人或狗接近,它們總是顯得驚恐萬狀。不久,李斯又進入官府糧倉,發現有倉鼠在大搖大擺地偷吃官糧,絲毫不用擔心有人或狗來騷擾。對比廁鼠和倉鼠的不同遭遇後,李斯大發感慨:“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跟廁鼠、倉鼠的遭遇相似,只在於所處的環境罷了。我怎能甘於目前的狀況呢?”

宰相無罪卻被滅族,臨死前對兒子哀嘆:再也不能和你牽狗捕兔了

李斯幫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改定製度,功莫大焉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見《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李斯發完感慨後,便徹底卸下思想包袱,到蘭陵去投奔大思想家荀子,跟隨他學習帝王術,立志要出將入相,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李斯學成之後,考慮到楚國不足以讓他施展抱負,便西行入秦,在丞相呂不韋手下做了門客。呂不韋敗死後,秦王嬴政因為賞識李斯的才能,非但沒有處罰他,反而任命他為客卿。

宰相無罪卻被滅族,臨死前對兒子哀嘆:再也不能和你牽狗捕兔了

李斯本是呂不韋的門客,後成為秦王嬴政的客卿

李斯侍奉嬴政後,將自己平生所學盡情施展開來,幫助秦國兼併山東六國、統一天下,實現中國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六國既滅,李斯建議秦王自稱皇帝,又主張廢分封、建郡縣,焚詩書、禁私學,統一文字、車軌、錢幣、度量衡,北驅匈奴築長城、南擊百越開嶺南,為秦帝國的建立和鞏固立下蓋世奇功。

李斯因功勞甚偉官至丞相,位極人臣。而秦始皇為獎賞、籠絡李斯,讓他的兒子們全部娶公主,女兒們全部嫁給王子,使得李家的權勢達到頂點,成為公卿百官無比“眼紅”的物件。不過李斯雖然富貴至極,但每每想到“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心中便總是惴惴不安。

宰相無罪卻被滅族,臨死前對兒子哀嘆:再也不能和你牽狗捕兔了

秦始皇無比信任李斯,使得後者富貴至極

有一次,兒子李由從三川太守任上休假回家,李斯為此設宴招待同僚,公卿百官前來祝賀的都踏破李家的門檻。見到如斯盛況,李斯不喜反憂,嘆息著對家人講:“老師曾經告誡我們,任何事物都忌諱過分盛大、完美。想我李斯原本不過是一介平民,僅憑著微末之功,便被皇上提拔到如此高位,富貴達到極點。可事物過於盛大、完美往往就會走向衰落,我真擔心李家會遭遇什麼不測。”

果然沒幾年時間,時勢的發展便印證李斯的擔憂,讓他遭到身死族滅的結局。一切還要從秦二世的登基說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倒,最終病死在沙丘。秦始皇臨終前命令公子扶蘇接班,並遣使將遺詔送至蒙恬軍中(扶蘇當時在蒙恬軍中任監軍)。然而負責詔令傳達的中車府令趙高素與扶蘇不合,而跟秦始皇的幼子胡亥關係親近,為個人安危及前途考慮,便串通意在鞏固權位的李斯篡改遺詔,扶立胡亥為帝,並遣使賜死扶蘇。這場變故,在史書上被稱為“沙丘宮之變”。

宰相無罪卻被滅族,臨死前對兒子哀嘆:再也不能和你牽狗捕兔了

趙高為取代李斯,便在秦二世面前誣陷他謀反

這場變故後,胡亥登基為帝,並重用趙高為郎中令,將朝中大小事務一股腦交給他打理。李斯既不甘心權力被架空,又對胡亥和趙高狼狽為奸、倒行逆施的行為不滿意,便經常向胡亥上書勸諫,漸漸地便讓貪圖享樂的秦二世產生了膩煩心理。趙高早有取代李斯當丞相的心思,如今見此情形,便在皇帝面前誣陷李斯謀反,並將其打入死牢嚴刑拷打。

正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李斯沒熬過酷刑,在牢中被屈打成招,很快便被判了死罪。受刑那一天,李斯回想起數十年來的如煙往事,抱著自己的次子一邊哭,一邊哀嘆道:“要知今日,何必當初。今天我們父子淪落到這種地步,就是想再過一把牽黃犬、出東門捕捉狡兔的癮,也是辦不到了!”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在咸陽街頭被腰斬處死,家屬也被夷滅三族。

宰相無罪卻被滅族,臨死前對兒子哀嘆:再也不能和你牽狗捕兔了

秦二世將李斯腰斬,並滅其三族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史記》、《資治通鑑》等

Tags:李斯秦始皇秦二世扶蘇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