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南懷瑾老師講記】觀世音菩薩的故事:得失豈是凡夫知,而是凡夫知

由 邊讀邊聊 發表于 人文2021-06-06

簡介佛陀前面的宣講,讓須菩提心中似有所悟,他問佛陀說:“世尊,佛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不是沒有任何所得啊

得失豈是凡夫知

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鍛鍊是為了健康的身體,旅遊是為了心情舒暢……,那麼學佛呢?難道是為了“無所得”嗎?

繼續讀第二十二品 《金剛經·無法可得分》。

讀《金剛經》|“無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陀和須菩提一問一答,就像是平常拉家常似的。佛陀前面的宣講,讓須菩提心中似有所悟,他問佛陀說:“世尊,佛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是不是沒有任何所得啊?”

如果無上正等正覺是有所得的,必定就會有所住相,住在所得相上,故而須菩提有此一問。

讀《金剛經》|“無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說:“正是這樣,正是這樣!須菩提,我於無上正等正覺,甚至沒有少法可得,只是稱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這句“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說得非常乾脆,連最後一點得法的念頭也被掃除得乾乾淨淨了。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學佛學到最後,是一無所得,那還要學佛幹什麼呢?很多人心中不免會升起這樣的疑問。

讀《金剛經》|“無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所說的“無所得”可不是凡夫理解的“無所得”。凡夫的“無所得”是住於相上的,屬於相上的得失。

凡夫最害怕“無所得”,乃至“將來沒錢吃飯”的念頭,都會讓他現在的心裡感到不安。但是,凡夫的“有所得”,皆是以相求相,其結果未必盡能如意。

比如說,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很多時候卻兼顧不了家庭,反而生活一團糟。鍛鍊是為了健康的身體,但如果鍛鍊方式失當,也會有損健康。旅遊是為了心情舒暢,但也有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情況。

而 “無所得”也未必真的就無所得。在無錢、無助的絕境中挺過來人都說:正是當年那樣艱難的日子,磨礪了自己的意志。

人們常常說:“凡事有得就有失,心態要放平和些。”這句話的確是人世間的真知灼見。

讀《金剛經》|“無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

而無上正等正覺的 “無所得”是不住於相的,故而也沒有任何相上的得失。比如說,不住於財富之相上,就不會因財富的得失而讓心情起伏不定。別忘了,最初開講《金剛經》的初衷,不就是為了降伏其心,讓心平靜安詳嗎?

不僅如此,無上正等正覺之 “無所得”其實是最究竟圓滿的“有所得”。 如果能夠不住於相而悟空,就會發現“心”是藏在每一個眾生身上的如意寶珠,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是心之所現,佛家的富貴無以倫比。

然而,本是神通廣大、變化萬千、事事如意的心,為什麼會變得不太如意了呢?這是因為眾生著相。眾生一旦為相所轉,心的神通就被侷限在“相”的範圍之內,自然就不能事事如意了。這就好比一個魔術師,變幻出一個美女之後,愛上了這個美女,從此粘著在美女相里,再也無法隨意變幻魔術了。

宋代的柴陵鬱禪師曾有偈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要想破相而出,除非覺悟本心。

Tags:所得須菩提正覺相上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