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的斷欲無求當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像供養!

由 喜足天 發表于 人文2021-06-04

簡介“佛言:愛慾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是什麼意思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的斷欲無求當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像供養!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重要經典著作。迦葉摩騰、竺法蘭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編集成了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又繪畫釋迦牟尼佛像供養,由是東土佛法僧三寶具足,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佛說四十二章經》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通篇言簡義豐,明瞭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這部經典反覆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祖師大德將此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稱之為《佛遺教三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的斷欲無求當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像供養!

1、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2、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3、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

4、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5、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6、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7、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8、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9、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道而還。

10、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苦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11、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12、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與色會會,色會即禍生。

13、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

14、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15、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

16、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17、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

18、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在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19、“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慾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20、愛慾如迎風火炬,必有燒手之患;愛慾如刀口之蜜,必有割舌之患;愛慾如夜行屍林,必有鬼打之患;愛慾如埋伏地雷,必有喪身之患;愛慾如糖裹硫酸,必定焚身潰爛。

21、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22、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23、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

24、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25、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的斷欲無求當是什麼意思?釋迦牟尼佛像供養!

Tags:愛慾學道四十二章佛說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