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節氣】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你知道嗎?

由 蘭臺令君 發表于 人文2021-06-02

簡介掃墓實際上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後來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在古人的觀念裡有一種“事死如事生”的邏輯,而春天正是天地清明,萬物復甦之時,清明也就從與務農有關的自然理念轉變成緬懷先祖的文化理念,清明掃墓的習慣也就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一

事死如事生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總是給人帶來一種淡淡的傷感,彷彿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氛圍有些格格不入。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講究的就是一個“孝”字。

據傳清明節始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並規定成為一種國家禮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也開始爭相模仿,經過代代相傳成為了我們民族的一種固定風俗,也是一種行孝的表現。

過了那麼多年的清明節,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

其實,清明本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和掃墓沒有半毛錢關係。掃墓實際上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

後來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在古人的觀念裡有一種“事死如事生”的邏輯,而春天正是天地清明,萬物復甦之時,清明也就從與務農有關的自然理念轉變成緬懷先祖的文化理念,

清明掃墓的習慣也就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一種傳統的風俗。在古代即使人們離家千里也要在這一天趕回來追思先人。

過了那麼多年的清明節,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清明節也有遊春訪勝的娛樂活動

不過清明節並非只有哀傷,娛樂也是它另一大重要的活動內容。清明節在古代又被稱為“踏青節”,踏青也叫踏春、尋春、探春,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春遊,畢竟這期間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辜負了豈不可惜?

人們將告別宅在家裡的單調生活,迎著春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邁著輕快的步伐,自由地奔向廣袤的原野上。

《論語》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天孔子與學生們討論人生的志向,當大家都在對治國安邦的藍圖侃侃而談的時候,曾皙卻說:“暮春時節,穿著剛剛做好的春服與五六個朋友,帶著六七個小孩,到沂水去沐浴,隨風起舞,洗完後哼著民間小調,踏上歸途。”孔子聽後對曾皙讚賞有加,感嘆道:“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

此外,古人在踏青的時候要舉行鬥草、鞦韆、畫新妝等活動,而掃墓者往往在掃墓結束後,選擇一塊芳草之地,坐於樹下盡情飲酒,盡歡而歸。

以唐朝為例,人們在清明節要舉行鬥雞、打馬球、治蠶室、拔河、蹴鞠、插柳、盪鞦韆、宴飲等活動。由此可見踏青活動在我國古代之興盛,甚至一些人熱衷於踏青而淡化了掃墓的悲傷。

過了那麼多年的清明節,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清明節首次成為法定節假日

在唐代,清明節隨著寒食節一起首次成為了法定的節假日。

唐玄宗順應民意將寒食節掃墓編入《開元禮》之中,由此成為法定節假日。《唐六典》規定官戶和奴婢在元日、冬至和寒食這三個節日都要放假三天,由於清明和寒食相連,自然也變成了法定的節假日。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寒食節放假是全國性質的假期,官戶和奴婢是唐代等級最底層的人,一年到頭僅有這三次假期。到了唐代後期,寒食節的假期更是增加到了七天,足見寒食清明在古代節日中的地位是相當突出的。

過了那麼多年的清明節,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清明節食俗吃青團

最後來說說我們江南一帶的清明節食俗,在江南和上海一帶,

青團是清明節必備的點心之一。青團始創於宋代,因其色澤青綠所以得名為“青團”,其實它最初叫做“粉團”。

它的口感有點粘,但絕不會粘牙,不甜不膩,味道清香,餡料多為豆沙。我以前一直很好奇,青團到底使用什麼做的,為什麼是青綠色的,該不會是用什麼色素吧。其實不然,青團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然後取出汁水與糯米粉一起攪拌均勻的。

過了那麼多年的清明節,終於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其實關於清明節的事兒還有很多可以說,不過限於篇幅,小編只能挑幾個重點出來聊聊,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文:蘭臺令君

圖:來源網路,侵權必刪!

Tags:清明節掃墓寒食節青團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