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宋朝時期的寒門出狀元是什麼意思?寒門出狀元是什麼意思?

由 舊巷深處 發表于 人文2021-05-28

簡介(三)設立廣文館,保障臨時救助宋朝一共實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建立了大量的學校,為廣大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其實也是政府廣義助學活動的表現之一

深山出俊鳥寒門出狀元是什麼意思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宋朝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上承秦漢,下啟明清,因此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鏈條中的重要環節。

宋朝的文化業十分繁榮,因此讀書人比較多,但家境貧寒者更是數不勝數。

宋朝政府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便透過各種渠道來籌措經費,來對這一部分群體提供適當的照顧與救濟。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這種助學制度作為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宋朝當時的教育業以及中國古代教育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一)減學費、助學金、差旅補助全方位照顧

據《全唐文》記載:“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禮於師。”

後唐天成“五年正月五日,國子監奏,當監舊例,初補監生有束脩錢二千,及第後光學錢一千。”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唐朝官方學校就收取學費束脩。且官學的學費束脩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比較昂貴的,很多人無力承擔。為此,政府採取一系列的助學措施,來保證學生安心修學。

宋朝繼承了唐朝的制度,使得就讀於各級官學的學生均有公費負擔,除免交學雜書抄等費外,膳宿等費用也有國家負擔。並且在一些節日時,朝廷還會有一些特別的賞賜,以此來解決學子們求學路上的後顧之憂。

同時,朝廷也設定了助學錢,所謂助學錢,就是由朝廷或地方行政部門直接撥給學校,資助形式有錢、糧兩項,按人頭分配的財物。

中央和地方對在讀各級官辦學校學生的資助,地方官學的助學支出要比中央官學差一些,儘管如此,兩宋地方官學所提供給學生的津貼,也能基本上保證學生的生活需要。陸雍在熙寧間入州學學習時,甚至還將給自己的補助帶回家奉養母親。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宋廷實行的科舉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省試、殿試要到省府、都城參加考試。一些邊遠地區的鄉村考生因與科考場地或太學較遠,參加科考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成為一筆不小的負擔。一些貧寒學生需要多方籌措學費,甚至告貸方能啟程參加科考。有些因為缺乏旅資,甚至不能成行。

關於貧寒學生士子參加科考的艱辛,真德秀回憶說:

“憶餘初貢於鄉,家甚貧,辛苦經營,財得錢萬……疾走不敢停,至都則己憊矣。……吾鄉去都,十日事爾,其難若是。”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可想去都十日,己經很難了,若在十日以上,貧苦學生應舉更難。鑑於這種情況,太祖開寶二年年十月,

“詔西川、山南、荊湖等道所薦舉並給來往公券,令樞密院定例實行”。

其間,自啟程以至返鄉的往返費用皆由公家負責。如是而挾商旅、幹關節,繩之以法,彼以何辭今不復聞舉此法矣。”是國家制定的資助遠方寒士赴考旅費的政策,可惜只實行了一段時間便告廢了。

同時,宋朝各地也自行設定了相應的機構,以資助本地寒士赴考。除了學田之外,自南宋中期以來,地方官府為補助士人赴考旅費所設的貢士莊,也常隸屬於學校,由學校來管理田產,發放旅費。

(二)學田制、義田制並行確保辦學經費供應

所謂學田制是朝廷透過賜予學校一些田產和校產,以此充辦學經費的制度。

據史料記載仁宗時乾興元年“賜充州學田”頃,“諸州給學田始此”。以後,“諸旁郡多原立學者,詔悉可之,稍增賜之田如充州”。

這就是最早的賜學田,熙寧四年年中央令地方政府從官田中為所屬學校撥出學田頃,令諸路設定學官,州給田十頃,以充學糧和經費。從而成為定製。熙寧十年年,政府把光州固始縣絕戶田賜與國子監作為贍學經費。到大觀三年年,各地學田總數多達頃。學田制的實行保障了學校的經費來源,以便學校有能力來養士,給貧困學生以資助。學田制是官學辦學經費主要且最穩定的來源,對於地方各級學校來說尤其如此。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宋朝學生多且窮者眾,儘管各地學校均有學田,且多有食宿之助,但許多家境貧困的學生還是生活困難。為此,一些地方專門設立了用於資助貧困學子的生活或應付貧困學子的突發事件的一種莊田。

如慶元年間奉化縣的義凜莊歲入“谷六百八石九鬥八升五合,麥五石三鬥七升,租錢七十六貫七百四十文”以供學子不時之需。

即義莊(義田),義莊資助範圍較廣,不僅包括州縣的貧困學生,而且包括士子,甚至資助物件還擴大到士族後人,所資助的專案也擴大到婚喪嫁娶之類花費較高的事項,因此,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宋朝貧困學子的經濟困難狀況。

(三)設立廣文館,保障臨時救助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宋朝一共實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學運動,建立了大量的學校,為廣大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其實也是政府廣義助學活動的表現之一。

《宋史》曾概括介紹北宋州縣學的繁榮情況“自仁宗命郡縣建學,而熙寧以來,其法浸備,學校之設遍天下,而海內文治彬彬矣。”

宋政府還為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設立蕃學,為宋朝全境內的各族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特別是廣文館的設立。宋政府還為遠路赴京應試計程車子及己試而落第的舉子們,以便學習、應考建立了臨時的學校一一

廣文館。

同時,宋廷不但賜予學校學田,對於

“學宇卑陋,食飲疏薄,未足以稱膚教養待士之意”

的學校,還差官巡視糾察

“有不令者,按罪以聞”

,顯見政府對學校建設的重視,對在校學生的關懷。

(四)民間力量捐書、捐物,以保障寒門學習順利求學

宋朝學生多,窮困者過半,需要救濟的人數多,除了政府之外,宋朝還有大量的民間力量也對當時的貧困學生進行救助。這對幫助宋朝貧困學生個人及其家庭抗擊災難、渡過難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彌補了宋政府救濟的失位、缺位之處,有利於宋朝社會的穩定和人才的培養。

這些人往往都是捐獻一些學習用具,比如書籍等。宋朝雖然印刷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但貧寒之家依然很少有書,因此那些愛讀之人便不辭勞苦,四處借書讀。這個時候有一些富戶便喜歡存一些書給讀書人瀏覽,

如嘉興老儒聞人茂德:“多蓄書,喜借人”。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同時,一些規模較大的書院除供給學生書籍外,也會供給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具。

如東佳學堂規定:“本族兒童入學者,筆墨紙硯皆有宅庫提供。”

另外,還有一些善人向學校或書院或途經當地應考計程車子舉人傳授知識、捐贈書籍、筆墨、紙張、衣食等。不過善人的這種資助是率性而為,因此具有偶然性,隨意性,臨時性等特點。史料記載相對較少。

除了在書籍方面的捐贈外,宋朝民間善人也多向學校、寒士以及士人家屬、後人贈送衣物生活用品,向處於困境中的在讀學生施以援助。如建康府明道書院長期收到程氏家族的捐贈

“祖母曾氏送五百貫十七界為衣被之用,掌祠程幼學送五百貫十七界置衣服,生父程子材送一千貫,土絹四匹。”

在宋朝民間慈善事業較為發達,一些民間善人對處於貧困之中讀書人的家屬有時也提供一些資助。祖徠先生石守道去世後,妻子流落寒餓,魏公分捧買田以給之。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宋朝時期,民間助學事例多,助學面廣。一些著名的官吏、鄉紳、士人多有助學善舉。如范仲淹長期作地方官,每到一地,便十分關注興學育才。據說他曾得到一塊風水寶地,本用來建宅居住,後決定把它捐獻出興建學校。

“吾家有其貴,孰若天下之士鹹得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

於是他把這塊寶地捐獻出來,興建一所州學,並延聘名師胡媛等前來任教,這便是今日蘇州中學的前身。

(五)宋代助學制度的特點:助學活動相對普及,大貧困子弟得以成才

宋朝以科舉取士,應考資格沒有太多的限制,加上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書籍取得相對容易,這使得宋朝民間對教育需求大大增加。為了滿足社會的這一需求,政府、民間都紛紛興辦學校。受教育者需要一定經濟力量的支援,才能專心致志治學。

富家在這一方面比較佔優勢,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來培育子弟讀書、應考。可是宋朝科舉考試製度相對公平的特性,也吸引了許多家境較差的人也參與競爭,以爭取出人頭地。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貧寒的學生如果有心讀書,難免為了購買書籍、延請教師而有家庭經濟的困撓,甚至得忍受飢寒之苦。不過當時政府、社會對於各級各類學生都有一定資助的措施,宋朝資助貧困學生的主體是多元化的,既有政府及政府官員、士人、鄉紳、富民等社會上層人士,也有販夫走卒,一般平民大眾。這就使得廣大學生即使並非富裕,但在讀書應考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也能有所減輕。這樣各級各類學校的在讀學生得以安心讀書,維持了龐大的在學人群團體,有利於社會穩定。

再者,政府與民間提供給學生的資助是多方面的,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既有衣服、食宿等生活方面的用品,也有書籍、筆墨等學習用品,還有資助趕考旅費考試費用,甚至延伸到婚喪嫁娶等用錢較多重大事項等其他方面的資助。

宋朝官、私助學活動的完善和發展有利於教育向社會下層的普及,使更多的貧寒子弟有了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貧困之人天資再好,假如沒有社會或政府的救助,也可能淪為凡人,甚至可能危害社會。

同時,宋代這場助學活動普及範圍十分廣泛,使得國家教育延伸到下面基層民間,更多的寒門學子有機會接觸到教育,並且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穩定發展。

(六)宋代助學制度產生的影響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首先,宋朝助學活動事業的完善、發展促進了宋朝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的普及。

特別是“義學”、“書院”的興辦,使一些家貧的讀書人在官辦學校之外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其中一些聰穎勤奮的學子能夠得以成才,解決了貧困學生生活方面的窘境,促進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助學事業的完善、發展,對貧困士子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穩定社會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其次,宋朝時期,無論官方助學活動還是民間助學活動,都有許多首創性,為後世所效法。

如學田制,五代時期就有關於學田的記載,但學田製作為一種制度被確定下來,實始於宋朝。宋朝地方學校一般均有學田,作為其經費的主要來源。學田是官學辦學經費的主要也是最穩定的來源,對於地方各級學校來說尤其如此。並且這一制度為後來的元、明、清三朝所長期沿用。另外宋朝的一些其他助學活動善舉。如義學等也為後世所繼承、發揚。

最後,宋朝助學活動的多樣性,相對完善性在我國古代救助史、慈善史佔有重要地位,使那些處於窮困的廣大學生擺脫絕境和飢寒的威脅,能夠安心讀書,力爭在科舉上一博,給以希望和寄託。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更重要的是它對倡導善舉、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也有一些存在的問題,由於貪官侵佔學田或民間資助人數減少等原因,會導致經費短缺,從而影響了助學活動的發展。

寫在最後的話

“寒門出才子,高山出俊鳥”——看宋朝寒門學子艱難的求學之路

無論何時,教育都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對於教育的重視,就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視。

宋朝的助學活動是我國古代助學活動的重要一環。宋朝助學活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的許多政府、民間人士深受宋朝助學活動影響,對處於貧困的學生也多解囊相助,樂善好施,後世一些富家大戶多有濟士、興學的善舉。最難能可貴的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訓,行乞建起三所義學。武訓行乞興學的義舉廣為流傳。時至今日,其壯舉還被人們津津樂道,廣受讚譽。

Tags:助學宋朝學田資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