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由 濃島談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5-27

簡介古人對宇宙的認知,很理性,天長地久,不管人和社會怎麼變更,自然界的規律都是不變的,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邊出來,天地是長久的,只有人是過客

非以其什麼邪

我解讀國學經典,遇到一些對國學有偏見的人,認為西學好。其實,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大部分教育課程,都是西方引進來的,我們都在學西學,國學已經很小眾。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老祖宗的根,是不能丟的,所以西學和國學,都要學。我們老祖宗說,凡是好的東西,都要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邊出來,天長地久,人皆過客。

老子《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中國傳統文化,敬畏天地和大自然。古人對宇宙的認知,很理性,天長地久,不管人和社會怎麼變更,自然界的規律都是不變的,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邊出來,天地是長久的,只有人是過客。

所以古人敬畏天地。

現代人的思想,變得急功近利,以及更加自我。自我很大,彷彿世界是圍繞自己而轉。對環境過度開發和汙染,帶來的氣候異常,地球這個生命體正在超負荷運轉。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天地無私,所以長久;人類有私,一生短暫。

老子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不自生。

不自生,就是順其自然而生,順應自然的規律,該來的來,該走的走,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人生來是有私的,五十而衰,七十古來稀,顫顫巍巍,一生短暫。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我研究國學和歷史,認為在黃帝之前,還有一個上古文明。因為沒有文字資料考據,所以現代人只知道黃帝以後的文明。

上古文明和黃帝文明,並不是完全隔斷,先秦以前的典籍,都有散落的記載。只是缺少明確的考古依據,所以現代人不以為然。不知道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相信以後考古的新發現,會把人類歷史再往前推。

《黃帝內經》中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超過了百歲,但行動沒有衰老的跡象。

這個上古時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文明?很值得思索。

【南懷瑾老師】老子《道德經》第七章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出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喜歡求仙問道的人,他們身為一代帝王,難道智商真的低到傻傻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個人認為,兩千年前,的確有成就的修道者,只是魚目混珠。秦始皇殺孽太重,焚書坑儒這樣的事,他也幹出來,即使真的有靈丹妙藥,他吃了也不會成仙,因為自身根器不行。

一個人越是不自私,越是什麼都能得到,反而成其私。

老子《道德經》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沒有自我,沒有私心,什麼都讓別人先,自己在後,得失名利都不在乎,最後,反而樣樣都得到。一個人越是不自私,越是什麼都能得到,反而成其私。

越在乎一樣東西,就越是得不到。這些都是規律。

金庸武打小說裡,有很多這樣的規律:一個師傅傳道下來,通常是大師兄的武藝最高強,但是最後能得到掌門人或者師傅真傳的,反而是看起來比較笨的小徒弟。因為大師兄爭強好勝,小徒弟無爭,心地純淨,根器最好,所以得到師傅的傳承。

越想要的,越得不到,不在意的,反而能得到。所以人不要有執念,做到順其自然,反而更容易成事。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Tags:國學天地越是反而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