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學習】《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一百六十二段】【學習筆記】

由 一清居士 發表于 人文2021-05-16

簡介這時十方諸佛於七寶樹下安放的獅子座上結跏趺坐,諸佛的侍者們,各自都見到了彌勒菩薩所說的那些菩薩大眾們,於三千大千世界裡,四方國土中,從地湧出後,全都住於虛空,對此也大惑不解,於是侍者們各自對自己的佛說:這無量無邊阿僧祇那麼多的菩薩大眾,到底

《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

(第一百六十二段)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獅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獅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學習】《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一百六十二段】【學習筆記】

這時釋迦牟尼分身的諸佛,從無量千萬億多的他方國土來到靈山,在八方諸多的七寶樹下,於獅子座上,“結跏趺坐”。什麼是“結跏趺坐”呢?此為禪修的一種坐姿,又名“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有要求的七個要點、即: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腿上,稱金剛坐。或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腿上,稱如意坐。雙跏趺坐的優點是重心穩定,有利於身體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腿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可依照自己的習慣為準。再不行則可雙足相交,散坐也可。

2、脊直:脊直腰正,不前傾後仰,東倒西歪,自然正直。

3、肩張:兩肩應舒張。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進而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就行,如此則有利於達到心靜氣沉。

4、結定印: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臍下小腹前。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兩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利於頸椎正直,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可選較小、單色、形狀簡單的比如念珠類。如易散亂者,可閉上眼,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者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顎:舌頭的前半部輕貼上顎“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顎”。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如此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打坐除了正確的坐姿需要一絲不苟外,還有七個注意事項,不可忽視、即:

【學習】《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一百六十二段】【學習筆記】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溼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鬆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可以想“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捨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注意眉心和下頦肌肉的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禪修的坐姿有很多種,為什麼如來獨用結跏趺坐呢?《大智度論》卷七說:“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此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穩,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這就是如來用結跏趺坐的道理。

這時十方諸佛於七寶樹下安放的獅子座上結跏趺坐,諸佛的侍者們,各自都見到了彌勒菩薩所說的那些菩薩大眾們,於三千大千世界裡,四方國土中,從地湧出後,全都住於虛空,對此也大惑不解,於是侍者們各自對自己的佛說:

這無量無邊阿僧祇那麼多的菩薩大眾,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呀?這時各位諸佛告訴各位侍者說:善男子!稍待一會,剛才提問題那位菩薩摩訶薩,名叫彌勒,已得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生就能成佛了,他已經提了你們想知道的問題,釋迦佛今天是一定會回答的,你們等一會也就知道了。

這時釋迦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阿逸多”!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另一譯名。你能向佛提問這些大事,你們就應當共同一心,披“精進鎧”。

這裡說的“精進鎧”是一種比喻,分為三種、即:1、披甲精進;2、加行精進;3、不厭足精進。具體是:披甲精進就好像一個戰士上戰場打仗,必須全身披上盔甲一樣。盔甲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精進之“精”是得其精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就是佛法講的精進。這樣永遠都在進步中,此名披“精進鎧”。此三種精進在這裡比喻用精進保護好自己的慧命。

佛說:披精進鎧的菩薩們,你們應發出最堅固的意願,如來今天將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獅子奮迅”之力。“獅子奮迅”是指佛所具三昧名號、全稱“獅子奮迅三昧”。獅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諸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下乘之小獸攝伏,故名獅子奮迅三昧。

【學習】《法華經》的精髓是講什麼?【一百六十二段】【學習筆記】

佛具獅子奮迅三昧,已除卻微細障礙正定之塵,能非常快速地出入三昧,證入一心,從而具足萬行,以成正覺。如來還將顯現諸佛“威猛大勢之力”,“威猛大勢之力”形容諸佛斷三惑二障,威猛強勢,無堅不摧。

這裡說的諸佛智慧是我德、神通力是樂德、獅子奮迅是淨德、威猛大勢是常德,這就是諸佛成就的“常、樂、我、淨”四德,能利益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具不可思議之大力量。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下:

Tags:跏趺諸佛精進奮迅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