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曲高和寡”典故中的“其”字為什麼很難理解呢?

由 古文觀止字字過關 發表于 人文2023-01-31

簡介意思很好理解:要麼說曲子的曲調太高了,(能)應和的人就少了

郢書什麼什麼的成語

這幾天一直在讀《古文觀止》卷四的最後一篇《宋玉對楚王問》。

昨天,讀到“曲高和寡”典故時,我都快被其中的“其”字給難哭了。

原文:

客有歌於郢(yǐng)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zhǔ)而和(hè)者數千人。其為《陽阿(ē)》、《薤(xiè)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其中的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一句,就是後世

“曲高和寡”

成語的出處。

意思很好理解:

要麼說曲子的曲調太高了,(能)應和的人就少了;要麼說曲子的內容太高深了,(能)附和的人就少了。

這是成語“曲高和寡”的意思,卻不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的意思。

那如何解讀“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這句話呢?

最初的時候,我認為:

“是”字,代詞,在句中作主語,復指上文所及的事實,並確認導致事實發生的緣由,可譯為“這”、“這是因為”、“因為”等;

前後兩個“其”,代詞,代指“這首歌”;

翻譯過來是:

這是因為(他唱的)這首歌的曲調越高,這首歌的應和者(就)越少。

這次重讀,我感覺自己之前的理解不夠準確。

汪貞幹《古文觀止詞義辨難》P215認為:

此處的“是”相當於代詞“此”,可譯作“這樣說來”,作為插語,是獨立成分,總括上文,為下文得出結論作基礎。

汪先生的理解雖說是一家之言,但考之上下文,他的意見確有道理。

只是,此處的兩個“其”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看看那些全注全譯版本是怎麼翻譯的。

中華版譯為:

這就是說,所唱的曲調愈是高雅,能與之唱和的也就愈少。

上古版譯為:

這就是說,他所唱的曲調愈高雅,能相唱和的人就愈少。

嶽麓版譯為:

他唱的樂曲越高雅,應和的人就越少。

在中華版中,前“其”字,顯然是代詞“這”,“所唱的曲調”顯然是“這曲調”。後“其”字有點不明所以。

在上古版中,前“其”字是領屬代詞“他的”,後“其”字,是把“其和”變成了“和者”。

在嶽麓版中,前“其”字仍是領屬代詞“他的”,後“其”字,顯然也是把“其和”變成了“和者”。

我翻遍所有的網頁,查遍所有比較正規的字詞典,在大腦中代入“其”字的每一個義項,都發現不太合適。

我承認,我確實明白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我認為,我所明白的意思是比較模糊,比較不清晰的。

我嘗試過:“其”字一般可作代詞、連詞、副詞、助詞等。

1、“其”字,有沒有可能是多餘的呢?因為,即使這句話變成了“是曲彌高,應彌寡”,似乎也並不妨礙我們理解意思。後世的我們不就把它直接變成了“曲高和寡”嗎?只不過,古人比我們現代人講究一些,不會這麼無聊,兩個“其”字,定有我所不知道的意思。

2、有沒有可能是“其…,其…”的複式虛詞呢?這種固定格式的複式虛詞,是用在選擇疑問句中,一般解為“是…?還是…?”明顯與此處文義不符。

3、前“其”字有沒有可能是假設連詞“如果”呢?前句可譯為“如果曲調越高”,那後“其”字呢?不得其解。

遇到這種情況,我通常變得很煩悶,往往要走神開小差,要做其他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只是,等轉回來的時候,如果還是沒有新想法,就得再次開小差。如此往復幾次,人就變得坐立不安起來。因為遲遲無法往前讀,那空耗時間的感覺就會變得很強烈。我內心總有兩個聲音,其一不停地催促自己放棄,適當糊弄一下,繼續向前讀;其二不斷勸說自己再堅持一會兒,也許就那麼一會兒,就會有收穫。

兩個聲音在內心此起彼伏,情緒就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往往這時會有另外一個質疑的聲音響起:為什麼要讀《古文觀止》呢?世間好看的書那麼多,選一本爽文來讀不好嗎?何必自討苦吃呢?

我咬咬牙,摒棄那些紛至沓來的雜念,再一次堅定了自己通讀《古文觀止》的決心。

於是,我最後一次挨個把所有的字詞典翻了一遍,瀏覽了所有的“其”字義項,最終長嘆一聲,頹然地準備放棄了。

堅持很難,放棄很容易。我找了一個舒服的坐姿,翹起腳,隨手拿起徐仁甫的《廣釋詞》,隨意翻翻。這本書我老早就買了,但沒有通讀,心裡是把它當作一本備查的、半字典性質的書。為什麼說它半字典性呢?因為,徐先生採用的方法是

“據互文以求同義,據對文以求反義,據異義以求近義,據同文以求異義。”

意思是說,徐先生的研究,可能都是一些特例,並非一些規律性的總結。

不過,我最近覺得,那些字詞典裡的規律性總結,大約能搞定60-70%的文言文。但還有30-40%的地方,是無法用常規性總結來解讀的。

於是,我直接翻看《廣釋詞》中的“其”字項。當我看到P174上的“‘其’猶‘當’也”和P179上的“‘其’猶‘則’也”時,我腦子裡轟隆一聲,有一道閃電似乎擊中了我的某根神經。

是啊,如果“其”字可

為“當”和“則”,那麼,這句話不就可以譯為:

這樣說來,當曲調越高,則應和越少。

這句話之後,下文接的是“故”。這樣一來,上下文的銜接不就像絲綢般順滑?

這一刻,我真想把自己的興奮之情大聲喊叫出來。這是怎樣一種感覺啊?它像堰塞湖決堤之後沖瀉而出的洪水,多麼的暢快啊!

讀書而深思的幸福,不就是這麼簡單而純粹嗎?

以上。

“曲高和寡”典故中的“其”字為什麼很難理解呢?

“曲高和寡”典故中的“其”字為什麼很難理解呢?

Tags:代詞曲調意思曲高和寡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