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山曰五蓮 寺曰光明

由 日照新聞網 發表于 人文2023-01-29

簡介孫祚昌《重修光明寺大殿碑》稱海徹“起東、西閣,益梁欐,飭垣墉,寺後築甬道,繞大悲峰

頹垣敗壁指什麼生肖

山曰五蓮 寺曰光明

五蓮山與佛教淵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明翁正春《五蓮山光明寺碑記》記載“唐時有應身菩薩,築精藍習靜,宋有戒比丘毗尼於此”。宋後,山寺荒廢,敗壁頹垣,沒於荊棘,元代時已經只剩了一個極小的雲堂寺了。

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32歲的蜀地高僧明開雲遊到諸城。明開,字心空,故又稱心空和尚。他與南京兵部右侍郎臧惟一和他的弟弟臧惟幾一見如故,結成方外之交。據明開自己回憶,他與臧惟幾談論佛法,併為其書寫《華嚴經》,三年功竣,拂衣欲行,臧惟幾再三挽留。明開以自己是方外之人,山野之性,不願久居城市,臧惟幾勸他道:“天下到處皆可駐足,大師既然厭倦城市囂煩,我的家鄉有很多山,難道就找不到一個能留下您的地方嗎?”

臧惟幾陪著他,遍歷山川,至五蓮山下,“宛若舊遊,師幡然喜曰:‘緣在是矣!’”此時的五蓮山還被稱為五朵峰,是九仙山的一部分。

當天他們草衣箬笠借宿在山上的小破廟雲堂寺裡。雲堂寺在天竺峰東,據清初李煥章《五蓮山小記》描寫:“門無扉,供無幾,僧無衲,無遊人,無燈火,三仁王像與一老頭陀,伴涼月,伴寒霜,伴苦雨悽風。頭陀拾殘葉燒折腳鐺,煮麻麥飯,食之面寂而冷。”

明開在山中待了幾日,“奇峰怪石,獸徑鳥跡,十識其八九矣”,最終選定在大悲峰下結茅而居。

然明開認為“此山既屬官家,不與而取,盜也;不請而居,欺也”。為不盜不欺,萬曆三十年(1602年),明開與大弟子真談北上京師,準備向萬曆皇帝化緣,請他賜山寺、山名、寺額以及大藏經。

對於明開所求,當時京城的高僧們都認為:山非名山,寺非名寺,不好麻煩皇上。眼見北上之行基本算是失敗了,然而,明開沒有放棄。不久他便在北京西山寺廟與惜薪司太監王忠“巧遇”,兩人一見如故。

峰迴路轉,王忠沒有高僧們的顧忌,出手幫了自己一見如故的新朋友一把,把詳情奏報給了萬曆皇帝。據說此時適逢李太后患眼疾,久醫不愈,明開“結壇咒大悲水進呈,太后服之立愈”。佛家故事,莫辨真偽。萬曆皇帝賜名五朵峰為“五蓮山”,賜寺名“護國光明”,命明開住持,賜紫色袈裟。又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撥內帑千金、大藏經678函共6780卷及玉磬、御仗、寶幡等物,命漢經廠提督、御馬監太監張思忠護送到五蓮山供奉。千萬不要認為御馬監太監是養馬的太監,這可是管理御用兵符、與兵部及督撫共執兵柄的大官,明代兩度設定的西廠也由御馬監提督,與司禮監提督的東廠分庭抗禮。

之後明開再次進京,上表謝恩,神宗復賜金錢若干,命張思忠督工,“建大悲殿、藏經樓、分貝閣、御仗閣、左右禪堂僧寮舍有差”。五蓮山周圍五十里內,劃歸光明寺,林泉、榆林一千五百畝土地的收入,全部永供光明寺祭祀之用。直到萬曆三十五年,光明寺方始建成。於望海、天竺、大悲三峰之間,“層簷璀燦,參差錯出”,“金壁交輝、鐘鼓競奏”,“塔殿之勝,眾以為彰”。五蓮遂稱山左名勝。

山曰五蓮 寺曰光明

一時五蓮山光明寺誦經之聲,琅琅無晨昏。周邊僧人競相皈赴,進香、遊山者絡繹不絕。與長清之靈巖、青州之法慶、九仙之侔雲並列為山東四大名寺。明天啟年間,又有西域僧人過此,為光明寺留下貝葉經七葉。

萬曆皇帝賜山、賜寺、賜金、賜經、賜紫衣,遣張思忠督工建寺之時,明開同時在北京開工建分寺。道忞《開山和尚碑銘》記載:“師山中締造日,旋建庵於帝城之東,撥僧主持。”可算是光明寺駐京辦事處,惜寺名無傳。

此後三十年間,明開往返京城十數次。直至圓寂於明崇禎二年元旦,年62歲,僧籍44年。

明開身後僧眾,最具傳奇的當屬明開五世法孫海徹和尚。蒲松齡老先生以他為原型創作了《聊齋志異》裡的“金和尚”。

海徹俗姓金,字泰雨,遼東人,出身於名門巨族,據說是西漢休屠王金日蟬的後代。據他的師弟海霆《諸師本傳》記載,明末遼陽失守,海徹一家70餘口,大部分死於戰亂,其餘人各奔東西,逃命失散。年幼的海徹跟隨姐姐輾轉流離,來到山東,最終在五蓮山光明寺落髮為僧,拜在明開四世法孫性覺名下為徒,這年海徹十四歲。“開山素不喜童子出家,憐師積代簪纓,一時落魄,可矜可哀,許為剃度,遂執巾瓶於摩詰夾室,時為天啟丁卯歲也”。

海徹出家的第二年,明開圓寂。因師傅性覺長駐北京分寺,海徹遂北去京都侍奉。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打進北京城。“蒲團未暖,值流氛之變”,海徹安排師弟海霆服侍師傅性覺和尚返回光明寺,自己留守北京分寺。

不久,清兵入關。十月初一,順治帝御皇極門,定鼎燕京,海徹戰亂中逃散的伯從兄弟們都隨之入關。“一日,師立彌勒閣前,諸公朝退,忽於紅塵中與師邂逅”。彌勒閣前,海徹與前來燒香的或為高官或掌地方的伯從兄弟們不期而遇。

親人勸其還俗,海徹未允。後數年,海徹主持光明寺。偏沅巡撫金廷獻“損俸囊俾補五蓮之闕焉者”,捐資助五蓮山建寺。據清人筆記記載這位巡撫應該是海徹的叔父。此後,佈施雲集,各地官員和海徹的兄弟子侄紛紛為光明寺護法。從《泰公弟姪宰官護法》看,海徹家族兄弟子侄遍佈中央和地方各個衙門,光明寺由此得到空前發展。王士禛《分甘餘話》稱其“公然與冠蓋交往。諸城九仙山古剎,常住腴田數千畝,據而有之。益置膏腴,起甲第。徒眾數百人,或居寺中,或以自隨,居別墅。鮮衣怒馬,歌兒舞女,雖豪家仕族不及也”。孫祚昌《重修光明寺大殿碑》稱海徹“起東、西閣,益梁欐,飭垣墉,寺後築甬道,繞大悲峰;鑿山西北,創精舍數楹;山外接常住田以給眾”。

海徹還收養了一個遭逢家變、流落當地的江南少年朱奇玉為子,改姓金,為之延請名師。金奇玉中康熙二十年辛酉科舉人,後任澠池知縣,詩文俱工,為一時名士。乾隆《諸城縣誌》有載。

康熙十四年九月初八,海徹去世,年65歲,法壽51,葬林泉莊(今五蓮縣潮河鎮林泉村)西北之會稽山麓。據《分甘餘話》載,其身後財產一分為二,“半予僧徒,半予假子。有往吊者,舉人斬衰稽顙,如俗家禮”。

光明寺為臨濟宗禪林,住持自開山和尚明開起至民國原光明寺最後一位住持緒讓共18代。三百餘載,禪唱不衰。據傳,鼎盛時期有殿堂房舍150餘間,寺田4萬餘畝,住僧300餘人。

雲峰一笑,世上千年。古剎毀於1947年,直至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全國佛教原會長趙樸初題寫寺名,兩側楹聯“名山自是無雙地,妙法自然不二門”,仍是舊日門聯。

(惠霞 整理)

Tags:明開海徹五蓮山光明臧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