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由 遵生養命 發表于 人文2021-05-16

簡介”意思是說,道德智慧極高的“聖人”,遵守客觀規律,不做違背事物的事,有才能而德行好的“賢人”,知其禍而不去做,通達事理的“達人”,不離開自己的能力而與生命抗爭,具有誠實品行的“信人”,安分守己,不做越軌之事,仁者人也,與人相互親愛,廉潔謹慎

福壽無虛之命是什麼意思

人生在世,誰不祈求有福,何人不願健康長壽!

然而,何為福?怎能壽?並非每個人都能知其內涵。活了101歲的隋唐大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著有《福壽論》,對“福”、“壽”做了精闢的論述,細細品味這篇富有哲理的佳作,就會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文章言簡意明,深入淺出,令人受益多多。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思想決定行動,道德與福壽息息相關。孫思邈在《福壽論》中,首先闡述了這一觀點。文章開篇日:“聖人體其道而不為也,賢人知其禍而不欺也,達人斷其命而不求也,信人保其信而靜守也,仁者守其仁而廉謹也,士人謹其士而謙敬也,凡人昧其理而苟非為也,愚人知其愚而不憚也,小人反其道而終日為也。”意思是說,道德智慧極高的“聖人”,遵守客觀規律,不做違背事物的事,有才能而德行好的“賢人”,知其禍而不去做,通達事理的“達人”,不離開自己的能力而與生命抗爭,具有誠實品行的“信人”,安分守己,不做越軌之事,仁者人也,與人相互親愛,廉潔謹慎,從不枉為;平常的“凡人”,能知其理而不做不該做的事,愚人就愚蠢在對不該做的事,不畏懼、不害怕,而去行動,無德者的“小人”,反其道而終日為也。孫思邈將人的“福”與“壽”與道德修養密切地聯絡在一起。

歷代養生家對德行修養非常重視,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對養生很有研究,並且躬身力行。他主張“仁德潤身”。他認為只有心地善良、道德高尚的人,才會心理安定,意志不亂,得以高壽。據史料記載,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知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曰:“然,智者樂,仁者壽。”接著孔子講了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爭戰死,這些死的人都與道德有密切關係。“寢處不適,食慾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幹甘其君,嗜慾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憤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西漢理學家董仲舒說:“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其身自然氣血調和,身健而無他疾。孫思邈在《千金方·養性》中告誡人們:“性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內作,此養生之大徑也。”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孫思邈在《福壽論》中,透過衣、食、住、行諸方面的具體的現實生活,明確指出了人的善惡標準,道德規範,並將它有機的同“福”和“壽”聯絡在一起。他認為,人在生活中的福、禍、善、惡都是人自為之。他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鬼神蓋不能為人之禍,亦不能致人之福。但人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福”與“壽”是生命質量的體現。《尚書》就明確提出了人生有五福、六不幸。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終命;六不幸:一是早亡,二是多病,三是多憂,四是貧窮,五是醜惡,六是愚懦。

可見,在很早以前,聖賢對“福”、“壽”極為重視,深刻認識到人的生命質量的重要。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生序》中也闡述了福壽論點,他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可,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又說:“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明代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說:“德為福壽之本,若其剛惡,不肯好德,柔弱而怠於修養,則禍及隨之,而絕福壽根源矣。”可見,積善好德,乃福壽之本。近代史上的“洪憲皇帝”袁世凱,天天服用補血強身、滋陰壯陽的高階補品,經常飲人參

湯、鹿茸

精,每天飲人奶,由於他積惡多多,德行敗壞,成日憂恐交加,在他57歲那年在人們的咒罵聲中命歸黃泉。怠於德行修養的人,由於作惡則禍隨身來,自絕福壽之根源。

行為將決定命運。孫氏在《福壽論》開篇圍繞著這一主題,分析了各種人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古今中外,無數事實無不驗證這一真理。所以,孫思邈在《孫真人衛生歌》中說:“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行善積德之人,福壽常在。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福壽論》論述善、惡、福、禍時,將凡事該做與不該做,分內得之與幸而得之加以區別。孫氏說:“富貴者以輕勢取為非分也,貧賤者以妄盜取為非分也。神而記之,人不知也。”其意是說,依仗自己的勢力,輕而易舉掠奪索取而得到的富貴,或是花言巧語諂媚人或不擇手段盜竊掠取的錢財而得來的富貴,都是不應該做的,不應該有的,這是惡、是禍。儘管人不知也,但客觀上都一一記下來,即神而記之。孫氏並將以權貴壓榨或不平等待遇,作為區別福、禍、善、惡的標準。他說:“童僕之非分者,以良為賤,以是為非,苦不憫之,樂不容之,寒暑不念其勤勞,老病不矜其困憊,鞭撻不問其屈服,凌辱不問其親疏。此非分也。神亦記之,人不知也。”他告訴世人:“德不足是以貧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天雖然不煞自取其斃也。”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醫祖扁鵲+藥王孫思邈 本草綱目黃帝內經中醫

¥

23。8

拼多多

月銷1103

購買

《福壽論》中還列舉了有的人靠投機鑽營而居於顯位,賄賂而得之,德薄而執其位,躁求而竊其祿,示其躁取而不強,強而取之非分也。他又說:。‘賊而得之者禍也,幸而得之者災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夫人之死,非因依也,非痾瘠也,蓋以積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廣,神而追之則矣。”意思是講,凡人之死,不是有固定的原因,不是患有疾病,那大概就是做“不仁”、“不善”的壞事太多之故,遭受到因果報應。

孫氏告誡人們:“其禍日多,其壽日促,金之得盈,福之已竭。”禍、惡多的人,必然壽命短,儘管富有金錢,而福已衰竭。《遵生八箋》上說:“一味依仗富裕的人必定會貧窮。一味依仗富貴的人必定會低賤,一味依仗強大的人必定會弱小,一味依仗靈巧的人必定會拙笨。具有仁義道德的人,則不會變得貧窮,不會變得下賤,不會變得弱小,不會變得拙笨。”這番富有哲理的話,會給人以啟迪。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其理就在這裡。邪氣襲身,就是客觀上給以懲罰,甚至會因此而喪命。

【薦讀】活了101歲的藥學大師孫思邈:福壽無虛之命,道德與福壽相關

正版包郵遵生八箋(明)高濂著文白對照原文註釋譯文古代哲學智

¥

6。5

拼多多

月銷13

購買

福壽論》圍繞著人在生活中的福、禍、善、惡,闡述了“以善做人,以德養壽”的主題思想。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懸壺濟世,“慈心萬物”。年邁百歲,依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著名的《千金翼方》就是他百歲時寫成的。清代名醫張璐稱他是“醫門之聖,百世之師”。無獨有偶,當代名醫羅明山,一生為民療疾,不辭辛苦,解囊助貧,被人稱之“羅善人”,活到118歲。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一個在進行對別人有利的行為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愉快便是道德愉快。道德愉快具有減輕或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生理學家認為,利他的良好心態,能促進體內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醯膽礆。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了機體的抗病和抗癌能力。免疫學家認為,樂於助人,常常行善的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加,提高了自身免疫力,所以養生家說:“一分仁愛一分壽。”

《黃帝內經》曰:“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因此,我們在學習孫思邈《福壽論》時,要加強行為修養,做一個重仁義,講道德,不謀私利的正直人。情操高尚,心理寧靜,災病少生,自然福壽永存。

Tags:福壽孫思邈非分道德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