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阿工正傳(四)

由 和設 發表于 人文2023-01-28

簡介迎親隊伍前面的紅旗、鏗鏘有致的鑼鼓、抬著嫁妝的漢子、燃放的鞭炮、穿著嶄新的新郎、羞澀靦腆的新娘子、院壩裡的酒席都吸引著阿工

客來主人歡客走主人安是什麼意思

四、1983年

一大早,阿工早早的起床,飛快跑去王大爺家,今天是他家二兒子王勝軍結婚的日子,農村的婚禮,喜慶而熱鬧,一家有喜事,全村來過節。迎親隊伍前面的紅旗、鏗鏘有致的鑼鼓、抬著嫁妝的漢子、燃放的鞭炮、穿著嶄新的新郎、羞澀靦腆的新娘子、院壩裡的酒席都吸引著阿工。

農村的婚禮一般要熱鬧三天,第一天就叫諾媒。這一天上午就陸續有客人到來,這時的隨禮多數不用現金,而是直接送實物,比較親的親戚的隨禮要湊成擔挑子,這樣才顯得大氣、厚重,挑子的籮篼都比較嬌小,一般裝上白菜、粉條、麵條、蒸好的饅頭或蓋有紅印花的米饃饃,東西一定要冒出來才顯得豐盛。家庭稍困難的也可用莢背裝,這樣就可以節約一些,但仍不失體面。像村子裡的鄰居這樣一般的客人多數都送幾斤大米,至於送現金和被面、鏡子、水瓶這樣的高檔貨那已是80年代後期90年代的事了。

這時不像現在人人都有好多套衣服,少數家庭到走人戶時才發現連像樣的衣服、鞋子也沒有,因此村子裡、鄰居間借衣服、鞋子也是常有的事,由於外面一下子穿得太好,裡面的爛衣領一露出來,有人就會故意誇幾句料子不錯、再問問什麼時候做的之類的話,弄得別人窘態百出。

諾媒的中午只招待遠客,但一到晚上村裡的鄉里鄉親就都來了,多數時候並沒有肉,但油葷卻明顯較平時多出好幾倍,因此除特殊情況外,大家無論如何也不會願意錯過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十幾個阿工這般大的小孩,趁大人高興,聚在一起在飯桌間穿來穿去的瘋玩,更是機會難得。

諾媒當天要把對聯貼好,還要把迎親的國旗、鑼鼓、抬嫁妝的槓子花轎準備好。吃過晚飯,包括新郎在內的所有客人都要早早入睡,因為第二天天不亮就要和迎親的隊伍到女方家去接親。

無論新娘遠近,迎親的隊伍都是天不亮就出發了。去時為了趕時間,隊伍都不大講究,正式的儀式都在接到新娘以後。隊伍的最前面是兩個10來歲的小男孩,一人扛一面標準的五星紅旗。紅旗後是手持鑼、鼓、鑔的敲鼓手。也不一直敲,走到院子邊或有人幹活的田邊鏗鏘的鑼鼓就開始了,這時即使幹活的停下鋤頭隊長也不干涉,畢竟寂寞年代這是難得一見的一抹亮色。鑼鼓手後邊就是抬著嫁妝的青壯年小夥子了,他們個個卯足了勁,走起路來步步生風;比較完備的嫁妝應該有櫃子、箱子、椅子各一對,洗臉架、臉盆、腳盆各一個,被子、枕頭、罩子、罩鉤子、鏡子、梳子等日用品,也有男方提前將部分嫁妝先送到女方家裡又抬回來的,因為路邊看熱鬧的人往往要數一數嫁妝的多少。

嫁妝後面幾米遠就是今天的主角新郎,新郎多半是一身藍卡其布或者藍斜紋面料的衣褲,嶄新的白邊千層底布鞋,昂首挺胸、面帶喜色、目不斜視正步向前。

新郎後邊花轎裡抬著的,身著毛藍布或灰布衣褲、著膠底布鞋的女子就是今天的新娘子,只見新娘子低著頭、表情既羞澀又緊張,遇到看熱鬧起鬨的就更加手足無措。迎親隊伍的後面就是送親客了,他們大約晚半小時出發,送親的均為新娘除父母以外的至親,隊伍一般在20人左右。

迎親隊伍和送親客到家時要放鞭炮,這也是阿工最盼望的又一大樂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還沒響完,硝煙還沒散開,一群小孩就搶成一團,那時的鞭炮是手工編制,每顆有拇指大,威力與後來的電光火炮差不多,搶得多的會成為小孩中人人羨慕的物件。

拜堂。抬回來的嫁妝並不急著往屋裡弄,而是放在大家都能看到的院壩邊或階沿上,讓來客一一參觀。如果嫁妝裡有腳踏車、縫紉機、手錶三大件,那是非常有面子的。迎親的鞭炮過後就是拜堂,這時沒有“天地君親師”位,也沒有大紅的喜字,一位長者站在堂屋的一側,待至親們把“紅”披掛在新郎新娘身上後,就扯起聲嘶力竭的嗓子,開始拜堂了。拜堂結束新娘就進入洞房,吃飯都不出來。

酒席。酒席就擺在院壩的中間。那個年代,對於難見葷腥的老百姓來說,借參加婚禮打打牙祭是每個人心照不宣的重要目的。酒席有十大碗,有燒白、夾沙肉、丁果子(肘子)、頭菜等,雞鴨魚樣樣全;雖說是十大碗,但用料都極為節省,據說手藝好的廚師8兩肉就能做一桌;每樣葷菜一人只有一片或一坨,因此為防止被別人夾去,既要靠每個人自覺,自己又要眼疾手快;吃酒席的規矩出門前大人要教,基本規矩是隻能挑自己面前的,不能夾“翻山菜”,拈完後要放下筷子,等長者說“請”才能拈第二下。

酒席上媒人坐一席,一對新人結合在一起,媒人嘴皮子撮合腳力走動功勞最大,二席坐新郎的舅舅,天上雷公大,地下母舅大。

因為機會難得,一般吃酒席時都是全家出動,因此婚禮的酒席往往要開好幾輪,吃到半下午的都有。

滾床。為了圖吉利和好兆頭,祈求多子多福,新郎新娘的床要請家境富裕、勤勞能幹、福大命好的女性長輩來鋪。床鋪好後,早就等候在床邊的好幾個小孩就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大人開始往床上撒糖、花生和核桃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在床上又搶又跳,新房裡生機勃勃,笑聲一片。

鬧洞房。那時結婚雖不可能像現在的年輕人那樣單獨買房子或建新房,但洞房還是要簡單修飾一下。家境較好的用石灰將四壁刷白,窗戶糊上新買的白紙;家境一般的就找一些舊報紙把牆壁糊一遍,有的還要買一兩張宣傳畫貼在房間裡。洞房的門楣上懸掛著一面繫著紅布的鏡子,據說可以照妖辟邪。鬧洞房的多數都是年輕小夥子,此時沒有電燈,為防止煤油燈被碰翻,一般都在洞房裡掛上帶玻璃罩的馬燈。至於如何鬧,阿工因為年齡太小還沒開始鬧就被攆出來了,只能在窗外和小孩子們一起起鬨,唱著葷歌謠:“新娘新,坐床汀。一對奶,十八斤。哪個要,哪個稱。”新娘子聽了卻也不惱,只是漲紅著臉坐在床邊害羞的低著頭。

安送親客。送親客都是新娘的至親,因此不可怠慢。吃酒席必須安排頭輪子,晚上不可能住在一起,都是到其他住戶家裡去搭鋪,但住的地方必須要方便、乾淨;要提前聯絡人家,先把被子洗好、清潔收拾好。送親客不滿意的婚禮算不上圓滿的婚禮。

第三天就是散客了。這天早上吃飯的基本都是至親或遠客,吃過早飯就該回去了,主人自是熱情挽留一番,但大家都明白客走主人安的道理,來時送禮的莢背、籮篼自然要帶回去,主人也不會讓它們空著,無論怎樣都要裝點東西,叫“回兜兜”,一般是裝上幾個米摸摸或饅頭,如果有蒸肉沒有用完,就會用菜葉包一碗給沒有來的親戚帶回去。

如果是送親客還要打發一雙襪子或一根手帕,當然毛巾更好。

送走了所有的親戚,婚禮就算圓滿結束。

還是70,80年代的結婚好,結婚不挑房子不挑車子,婚後都是和公婆住在一起,真的太淳樸了。不像三四十年後的結婚,充滿著各種彩禮各種房子車子,讓人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樣物質的婚姻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感情色彩,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是被過多的物質充斥著,想好好地談感情去結婚,真的不容易。

阿工正傳(四)

Tags:嫁妝酒席送親迎親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