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由 風雷說地質 發表于 人文2023-01-26

簡介扭動構造體系由於組成地殼的巖性不盡相同,在水平擠壓力或引張力的作用下,地殼的運動不可能不是緯線方向延伸就是經線方向延伸,而往往呈現多種形式的變化

我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是誰

這一學說是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1889

1971

)於

1962

年創立的。他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認為全球地質構造的展布並不是亂雜無章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這是在地殼運動受一定動力方式作用控制下,形成了相應形式的構造應力場的結果,從而產生了一定方向和方位的構造體系。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地質力學的核心是構造體系。所謂構造體系是指透過對構造形跡的研究,並用次序把它們聯絡起來能夠反映它們共同體質特徵的地塊總體。構造形跡指岩層的褶皺、節理、劈理、斷層等構造現象,是地殼運動在構造中留下的跡象。這些形跡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互相聯絡並有規律的分佈,而這些有內在聯絡的構造形跡又往往聚整合帶,稱為構造帶。因此,構造體系是指具有內在聯絡的各種結構面與巖塊的總體。各種地質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一個構造體系可以是一次構造運動造成的,也可以由方式相同的幾次構造運動形成。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種基本型別: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圖Ⅰ

-3-9

)。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圖Ⅰ-3-9 構造體系示意圖

緯向構造體系

它是主體走向呈緯線方向延伸的巨型複雜構造體系。在大陸上往往表現為橫亙東西的山脈,是由於南北向的擠壓作用並經歷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和反覆多次運動而形成的。有跡象表明,中緯度(北緯

35

°左右,相當於我國秦嶺-崑崙構造帶)擠壓特別強烈,其規模很大,可以持續延伸數達數千千米,直至大洋底部。我國境內有三條明顯的緯向構造帶: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崑崙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這是因為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使地殼物質發生由極地向赤道方向的運動,從而形成南北向的擠壓力與壓性構造帶。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經向構造體系

這是指構造帶的總體方向為經線方向,呈南北向排列,故又稱為南北構造帶。這種構造體系可能是由於大陸相對於大洋作東西運動的結果。根據作用力的性質,經向構造體系又分為壓性和張性兩種。我國境內的經向構造帶多屬壓性的,主要是由南北走向的褶皺和壓性斷裂造成的。在這過程中,也伴隨著一定的張性和扭性斷裂作用。例如川滇構造帶,在地貌上表現為一系列南北向的橫斷山脈,因張性斷裂而形成的南北構造帶最典型的例子是東非大裂谷。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扭動構造體系

由於組成地殼的巖性不盡相同,在水平擠壓力或引張力的作用下,地殼的運動不可能不是緯線方向延伸就是經線方向延伸,而往往呈現多種形式的變化。例如,“山”字型,“多”字型,棋盤格式型、“入”字型、

S

型等,通常把這類構造體系稱為扭動構造體系。我國祁連山、呂梁山和賀蘭山為典型的“山”字型構造,其西翼是祁連山、東翼為呂梁山、脊柱在賀蘭山、六盤山。“多”字型構造在我國東部最明顯。

地質力學學說,從地質力學的觀點研究了地殼運動和大地構造的問題

地質力學說雖然能對地殼運動作一定的解釋,但對於地殼運動中的整體問題還不能作出圓滿的解釋,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在地殼運動的驅動力中到底起主導作用還是次要作用,尚有爭議。

綜上所述,各學說的基本觀點及劃分大地構造單元的方法和結果都不同。因為對同一事物或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進行考察。但除了差異之外,其中也有一定的相互聯絡,可相互補充。

Tags:構造體系地殼運動字型經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