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由 格羽網路茹定 發表于 人文2021-05-15

簡介7【推薦語】作為一部關於聖彼得堡的城市史傳,作者的敘述用語極為精到剋制,一般情況下,只客觀敘述歷史所發生的,他選擇這些發生所秉承的原則是,在對這個城市的總體歷史瞭然於胸的前提下,以一種宏觀視角來進行每個部分的微觀敘述,既不過分陷入歷史事件的

時代的虛言是一本書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第8年。遲到的春風更駘蕩。

令人矚目的春風悅讀榜評選已經啟動,接下來,在浩如煙海的2019年度好書中,2020春風悅讀榜,將由國內文化大咖、各大權威出版社掌門人、書店和廣大讀者共同打造,產生春風榜“好書60”,並最終產生各大獎項。

第8張春風榜在路上。

今天,新星出版社總編輯彭明哲向讀者推薦了以下三本書。他給讀者丟擲的問題是,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一本?

《聖彼得堡傳:沼澤上的奇蹟之城》

[英]尼爾?肯特?著?畢然,錢楊靜?譯

新星出版社 2019。7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推薦語】

作為一部關於聖彼得堡的城市史傳,作者的敘述用語極為精到剋制,一般情況下,只客觀敘述歷史所發生的,他選擇這些發生所秉承的原則是,在對這個城市的總體歷史瞭然於胸的前提下,以一種宏觀視角來進行每個部分的微觀敘述,既不過分陷入歷史事件的龐繁分支(這容易導致瑣碎),又不脫離歷史細節本身(可還原歷史的現場),且他所敘述的這些發生,足以印證人物特性、事件實相以及暗存的歷史邏輯;他間或也借史上各地名家的妙筆——那也是信手拈來,恰到好處——以拓展所述史實的情感力度和思想維度;再就是偶發議論,則從無虛言,直指要害。

《一眼識大唐》

劉傳銘 著

新星出版社 2019。10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推薦語】

大唐,一個全盛時代的中國記憶。《一眼識大唐》一書,以“又見大唐”文物展為切入點,解讀了十二幅國家一級文物背後的故事。讀書讀畫讀史讀人,優雅而不失時尚,輕鬆而兼融哲思,令讀者在審美愉悅和寧靜閱讀中穿越千年,又見大唐。

《北京風俗圖譜》

青木正兒?內田道夫?劉延年

東方出版社 2019。11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推薦語】

這是一部在日本流落百年的作品,日本青木正兒主編,他是著名的漢學家,又是一位名物學家。本書用精美圖畫輔以詳細解說,大場景與細節還原同時展現在這部圖譜中,廣泛反映了北京傳統節日、婚葬儀式、戲劇技藝等清末民初風俗,有不少革新之處。

此次是國內首次出版,譯者張小鋼是研究青木的專家。值得稱道的是,中文版《北京風俗圖譜》收錄了日本東北大學史料館所藏有關這冊圖譜的若干資料,加上譯者的解說,還原了該書當年成書的很多細節,因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春風榜好書60評選今天啟動如果帶一本書去聖彼得堡,你會帶哪本

搶先讀

《聖彼得堡傳》部分書摘

地理與自然

1703 年,彼得大帝在芬蘭灣東海岸的森林低地建立起俄羅斯帝國通往歐洲的門戶時,他所選擇的是一處很不起眼的地方。儘管多條航道匯聚於此,而且是涅瓦河流入芬蘭灣的河口地帶,但涅瓦河三角洲說到底還是一片沼澤,環境險惡、地勢不穩,興建城市困難重重。即便是彼得大帝,也未曾想到 300 多年後,這座城市的面積會接近 234 平方英里(近 606 平方公里)。如今的大都會聖彼得堡,擁有18 個行政區,很多過去的郊區都已納入市區範圍,包括東部的克朗什塔得區,南部的巴甫洛夫斯克區、彼得霍夫區和普希金區,以及北部的謝斯特羅列茨克和澤勒諾格勒。北部的這兩個地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還屬於地處芬蘭灣北岸的鄰國芬蘭。

這裡地勢平坦(位於南部的奧列霍沃山地勢最高,海拔也只有 577英尺,約合 176 米),周圍河網密佈,謝斯特拉河、奧克塔河和伊若拉河都流經此地。這些河流以及芬蘭灣的水勢使聖彼得堡經常遭遇水患,直到 2011 年聖彼得堡大壩歷時 32 年終於建成,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裡,應對洪災的唯一的措施就是將地面墊高,最多加高了 4 米之多,但仍無法避免頻繁的水災。而北部的拉津斯基灣和蘇茲達爾湖,以及更遠一點的謝斯特羅列茨克灣,令情況更加複雜。

聖彼得堡位於北緯 60°附近,緯度僅比北極圈低 7°,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靠北的大都市之一。這裡冬季的夜晚特別漫長,而夏季則是白天特別漫長。來自波羅的海和芬蘭灣的溫暖洋流令這個城市的氣候比相去不遠的同緯度內陸城市更加溫和、溼潤、多風。與莫斯科相比,這裡的夏天要涼爽不少,冬天則更加溫暖。即便如此,這座城市冬天的平均最低氣溫仍然達到了 -9℃(16 ℉),更曾出現過創紀錄的 -35。9℃(-33 ℉)。涅瓦河深秋即開始封凍,冰層直到來年 3 月下旬甚至 4 月才會融化。此外,聖彼得堡經常下雪,加上氣候潮溼,積雪有時可達一兩層樓高。當積雪開始融化,街道常常被水淹沒,變得十分難走。春天的時候,許多建築物上還會形成巨大的冰柱,十分危險,每年都會有行人被冰柱砸死。這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有霜凍,可以說是歐洲名城中的冰雪皇后。但是,天氣一旦熱起來,那也是真熱! 2010 年,夏天的最高氣溫達到了 37。1℃(98。8 ℉),比夏季平均氣溫 23℃(73 ℉)高出許多。這個地區的平均降水量為 600~750 毫米(2330 英寸),9 月是降水最多的月份。這裡的溼度常年居高不下,平均可達 78%,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是多雲天氣。

毫不奇怪,當年聖彼得堡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相對落後。這裡是印格里亞人的故鄉,這些人說芬蘭語,與芬蘭人關係密切,一些人至今還散居在森林中的村莊裡。然而,憑著彼得大帝的頑強意志和軍事實力,聖彼得堡穩如泰山。這座城市可以驕傲地宣稱,從未向任何敵人屈服過,就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猛烈炮火和早期來自瑞典人的強大威脅都未曾讓它低頭。

城市的發展

在涅瓦河入海口的沼澤地上建起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聖彼得堡是一座骸骨之城,成千上萬士兵和農奴為了建起這個城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在真正著手建設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鞏固軍事防禦。

建設和發展聖彼得堡的舉措很多,最先開展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防禦工事。在彼得大帝統治期間,這座新都城一直面臨著嚴重的軍事威脅——畢竟這裡原本一直屬於瑞典,直到 1703 年才被征服。更加廣泛的軍事行動對聖彼得堡的建立和發展,甚至對俄羅斯帝國整體的存亡都至關重要。鞏固現有的堡壘(由瑞典人建造)和新建更多防禦工事缺一不可,畢竟在聖彼得堡建城後的幾十年間,俄羅斯都處於戰爭狀態。大北方戰爭(1700—1721)進行了三年,俄羅斯帝國大軍在與瑞典的對峙中的陣亡人數達 30000 人,如果加上沙皇在其他地區展開的軍事行動中的陣亡人數,總數超過 40000 人。

儘管戰場上死傷眾多,同時進行的另一場戰爭卻更加慘烈——這是一場對抗自然、地理和氣象條件的戰爭。僅在聖彼得堡建設的初期就有約 70000 人死亡。阿列克謝·托爾斯泰(1883—1945)是蘇聯時期的作家,也是十九世紀晚期史詩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親戚。他在著名傳記作品《彼得大帝》中描寫了這個情況。他毫不誇張地指出,可以說這個城市的根基就是在建設者的骸骨上築就的。類似的情況在作家本人所處的時代也出現了。革命、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列寧格勒的封鎖,給這個城市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沉重打擊,狀況甚至比建城初期更加慘烈。

除了關注聖彼得堡早期的歷史,阿列克謝·托爾斯泰的作品還突出了各方為建造白海運河付出的各種自願和非自願犧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海運河成為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在1924-1991年期間更名為列寧格勒)打破德軍包圍和封鎖、通向北冰洋的唯一生命通道。從摩爾曼斯克運來的援助物資,沿著白海運河(多少勞改犯為修築這條運河付出了生命)一路向南,到達列寧格勒。但這並不是這裡的居民首次遭到這樣嚴重的生存威脅。在彼得大帝時代,俄國就曾為了從瑞典手中奪取這個地區而奮勇對抗強敵。所不同的是,當時軍隊的補給是巧妙運用西面的水路運送的。

一場血戰之後,從拉多加湖到公海的水路終於打通,貨物、工人和囚犯從東面源源不斷地湧來。斧子聲、鋸子聲此起彼伏。在這世界盡頭之地,數量驚人的勞動者辛勤工作,再也沒有回到故鄉,他們要保衛俄羅斯帝國對外的貿易通道,他們將建造一座有六個稜堡的堡壘。

彼得大帝在芬蘭灣畔守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無數的應徵兵和農奴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裡,為這個城市添磚加瓦,似乎毫不在意活下來的機會多麼渺茫。早期的建設工作需要無數建築工人,因此早在 1704 年,也就是城市建設剛剛進行了一年之後,政府就下令徵集 40000 多人來參與建設工作,主要是農奴,也有囚犯。實際來到這裡的只有 30000 人左右。無論嚴寒酷暑,這些人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從日出到日落,日復一日地勞作。4 月到 9 月,天氣溫暖,工作效率最高,但是城市所處的沼澤地在這段時間澇漬最為嚴重,對健康不利。秋冬季節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人們從早上六點工作到晚上六點,疫病仍然肆虐。而且,壯勞力總是短缺,必須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才能保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除了強制徵召的農奴和士兵,來自瑞典軍隊的戰俘和普通罪犯也被拉來充數。

即便如此,整個過程還是充滿艱辛,所取得的成就在當時的極端條件下堪稱奇蹟。在開工之前,必須先將沼澤地的水排幹,再將樁子深深打入並不穩固的底層土裡作為支撐。工人死亡,是比工人逃跑和頑抗更大的敵人:1703 年至 1715 年,每年平均有 150 名建築工人死亡,總計接近 2000 人,後來,在為了吸引效率更高的僱傭勞動力加入而改善了勞動條件之後,死亡率才開始降低。但工作條件仍然惡劣,僱傭條款嚴苛,政府法令要求達到的建築標準高不可攀,甚至以當時的條件來說,根本不切實際。

事實上,彼得大帝所設想的聖彼得堡,幾乎是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他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邀請凡爾賽宮設計師安德烈·勒諾特爾的徒弟、著名的法國園林設計師讓-巴蒂斯特·亞歷山大·勒·布隆進行城市規劃。根據最初的設計,這個城市將是橢圓形的,規模宏大。不過後來做出了調整,沙皇也不得不接受一個相對質樸簡約的設計。最終這座城市的佈局充其量只能說是基本完成,就連最重要的建築物,也最終被迫採用比最初設想更加簡單的結構和設計。

例如,彼得的第一處住所就是用木頭建造的,而沒有選擇磚石等昂貴的材料,不過倒是用油漆粉刷成了像磚石建築的模樣。毫不奇怪,這座城市的其他多數早期建築也都是木製的,畢竟這個地區到處都是雲杉和松樹,木材最為充足。有時,甚至使用黏土等更加簡陋的建築材料。黏土在附近地區可以低價買到,多用於建造“馬佔卡”(俄羅斯傳統的木骨泥牆房屋)。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但聖彼得堡仍然不斷髮展壯大。到 1710 年 11月,這座城市已經有 750~800 戶人家,共約 8000 名居民,其中許多人都是外國血統。這並不奇怪,因為在當時彼得大帝麾下的海軍中,幾乎所有的軍官和許多普通水手都是荷蘭人,此外還僱傭和徵召了許多其他國家計程車兵,包括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和瑞典人。

Tags:聖彼得堡城市彼得大帝芬蘭灣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