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由 扶蘇談史 發表于 人文2023-01-17

簡介古渭寨蕃部俞龍珂、河州蕃部瞎藥、武勝軍蕃部結吳延徵歸附宋朝,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深入熙河腹地,不僅威脅河州木徵族,而且引起西夏和青唐吐蕃的恐慌,迫使他們化敵為友,共同針對宋朝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什麼道理

引言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使熙河地區蕃部中勢力最強的丁家族、木徵族和禹藏族先後納土歸附。宋朝軍事深入熙河腹地,威脅西夏和吐蕃的邊境安全,雙方聯合侵入熙河,唆使熙河小蕃部對宋作戰。

在熙河大族的協助下,宋朝不僅擊退了西夏和吐蕃對熙河地區的進攻,而且得以進築湟鄯,脅夏右廂,取得西北戰略局勢中的絕對優勝。

木徵、丁家諸族與熙河之役

宋神宗

同年十二月,“兇忍,好為亂”的夏毅宗諒祚死,西夏內政不穩,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軍政實力大為降低,這為宋朝重新奪回對熙河地區蕃部的控制權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王韶熙河開邊和丁家族附宋

木徵、瞎藥等附夏不僅會切斷西域諸國、唃廝囉與宋朝進行貢使往來的交通要道,而且會對宋朝的秦州以及巴蜀等地邊面構成直接威脅。

正如韓琦所言:

(熙河)漸次盡為西夏所誘,不獨古渭孤危,秦州西路城寨日為賊逼,

則其董氈一帶,至回紇以來般次盡為阻隔,秦州劵馬自亦稀絕,可謂秦塞之深患也。

王韶認為:

“夏人比年攻青唐不克,萬一克之,必並兵南向,大掠秦渭,西築武勝,進兵洮河,隴蜀諸郡皆當驚擾。”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呂大防也認為“元昊既得甘涼,遂有窺隴蜀之志”,因唃廝囉政權阻隔才無以進取,

如今唃廝囉衰落,倘若“又失洮、蘭之土,則他日隴蜀之患,不可不預為之防”。

可見,熙河地區蕃部在阻止元昊經巴蜀包抄宋朝西南邊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熙寧元年(

1068

年)二月,諳熟熙河地區蕃部情勢的王韶上《平戎策》,對經制熙河地區蕃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進行詳細的闡釋,得到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的支援,所謂“上書者王韶也,宰相力行者王介甫也”。

王韶被任命管幹秦鳳經略司機宜文字,拉開了宋朝熙河開邊的序幕。

熙河地區蕃部篤信佛教,武勝軍“僧結吳叱臘,主部帳甚眾”。

於是宋朝派中原漢僧智緣協助王韶招撫。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據《宋史·僧智緣傳》載:智緣,隨州人,善醫。嘉祐末,召至京師,舍於相國寺。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爭造之。智緣不僅是中原漢地的得道高僧,受到宋朝高層士大夫的追捧,享有很高的政治聲譽,

而且能言善辯,非常適合說諭蕃部。

在智緣的幫助下,結吳叱臘和河州(今甘肅臨夏)上丁族首領瞎藥、古渭寨(今甘肅隴西)下丁族首領俞龍珂、西市(今甘肅定西)禹藏族首領禹藏訥令支等族帳“皆因智緣,以蕃字來輸款”。

巖崎力認為:“王韶經略的成功也可以說是宋朝在宗教政策上積極採取相應對策的結果”。

的確,在王韶武力招撫熙河地區蕃部的過程中,智緣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韶招撫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首當其衝的是古渭寨下丁族首領俞龍珂。俞龍珂據有“日獲利可市馬八匹”的鹽井(今甘肅漳縣境內),部族繁盛,有眾十二萬口,在青唐族中勢力最大。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智緣的說諭,已是俞龍珂恢復了對宋貢使關係,為王韶招撫奠定了基礎。

熙寧二年(

1069

年),王韶“引數騎直抵其帳,諭其成敗”,俞龍珂隨之歸附,宋朝賜名包順。熙寧三年(

1070

年)六月,武勝軍蕃部首領結吳叱臘支援董容“謀昏(婚)夏國,有併吞諸羌之意”,王韶“諭以禍福”,使董容與西夏的“約解法廢,婚議亦寢”。

不久,結吳叱臘、康遵新羅結及古渭寨俞龍珂先後降宋,宋朝封俞龍珂為殿直蕃巡檢,招撫工作初見成效。

熙寧五年(

1072

年)五月,宋朝升古渭寨為通遠軍,以王韶兼知軍。

熙寧五年(1072年),王韶進築通遠軍以西的鹽井、渭源一帶,窺視武勝軍,引起木徵得不滿。

七月,王韶打敗木徵派往武勝軍的瞎藥,木徵弟結吳延徵舉武勝軍降宋,宋朝改武勝軍為鎮洮軍,封結吳延徵為禮賓副使,鎮洮軍、洮西一帶蕃部鈐轄。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十月,又升鎮洮軍為熙州,定為帥府。十一月,在宋朝的軍事打擊下,木徵謀主瞎藥降宋,被授內殿崇班、本州蕃部都監,賜名包約。作為木徵集團的核心人物,瞎藥的降宋,對木徵造成沉重的打擊。

夏蕃侵入熙河和木徵族抗宋

宋朝設立熙河路後,將招撫木徵視為主要工作。當時宋朝內部圍繞木徵招撫問題召開激烈辯論。

樞密副使吳充主張以武勝軍歸還木徵,使其

“永為外臣”,宰相王安石則從“取蕃制夏”的大戰略著眼,強調招撫木徵的必要性,他認為木徵所居“洮河據夏國上游,足以制其死命”,這裡又是宋朝進入青唐、邈川的必經之地,若“摩正既取,則董戩、夏國皆知懼,如董戩亦非難取也”。

宋神宗採納王安石的主張,下詔王韶對木徵進行武力招撫。

古渭寨蕃部俞龍珂、河州蕃部瞎藥、武勝軍蕃部結吳延徵歸附宋朝,使得宋朝的軍事力量深入熙河腹地,不僅威脅河州木徵族,而且引起西夏和青唐吐蕃的恐慌,迫使他們化敵為友,共同針對宋朝。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熙寧五年(

1072

年)正月,西夏梁太后遣使青唐城,與董氈結成姻親。邈川城(今青海樂都)亞然族大首領溫訥支郢成四擔心“夏董合婚,已孤立其間,必被攻襲”,

於是向宋朝告知此事。

不過並未引起宋朝重視。熙寧五年(

1072

年)閏七月,王韶率軍進攻武勝軍(今甘肅臨洮),木徵派弟結吳延徵和上丁族首領瞎藥援守武勝。

西夏梁太后考慮到武勝軍是“夏國入洮河要路”,不容有失,故採納學士景詢策謀,決定先發制人,搶在王韶之前進佔武勝軍。

據《西夏書事》卷二三載:

梁乙埋方遣兵攻城,吐蕃將瞎藥、城守將潰。韶揮軍進薄,夏兵岀不

意,倉卒迎戰,大敗。瞎藥與大首領曲撒四、王阿南珂開門遁,韶進據之,夏兵不能爭。

王韶在武勝軍挫敗夏軍,奪取吐蕃武勝軍,切斷了西夏進一步染指熙河的交通路線,獲得戰略上的主動權。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熙寧六年(

1073

年)二月,王韶統軍進攻河州,佔領珂諾城(今甘肅廣河)、香子城(今甘肅和政)、河州(今甘肅臨夏)等,生擒木徵妻瞎三牟並其子,木徵逃脫。三月,西夏趁王韶進攻河州之機,派遣馬銜山、龕谷川諸族逼近熙州。

熙州守將高遵裕見“馬銜山後康古,見有人馬五七千出沒廵綽”,於是催促王韶回師熙州,木徵也趁機糾集舊部,重新奪取河州,王韶“首尾不相及,乃止解香則圍,破積慶寺諸羌而還”。

王韶首戰河州失利,於是調整戰術,首先拓展熙州外圍防線,進築結河堡(今甘肅臨洮縣北)、康樂寨(今甘肅康樂)和當川寨(今甘肅康樂縣境)等,再次進佔珂諾城和香子城,隨後“以兵穿露骨山,南入洮州界,破木徵弟巴氈角,盡逐南山諸羌”,又打敗前來增援的木徵,乘機收復河州。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不久,木徵弟瞎吳叱、巴氈角,岷州蕃部首領本令徵、疊州蕃部首領欽令徵、洮州蕃部首領郭廝敦皆以城來降。

王韶佔領洮河諸州,兵臨吐蕃國門安鄉城。

熙寧七年(

1074

年)二月,董氈派名將鬼章進駐河州踏白城(今甘肅積石山縣南),驅使河州蕃部趙家族、常家族、杓家族等,重創宋軍,殺知河州景思立和蕃將包約。鬼章“函二將首級,時出之以懾制西域,于闐等諸國皆畏憚之。

董戩藉此一戰之勝,遂復其國,而王師亦不復西矣”,正如祝啟源所言:“這次勝利,對唃廝囉政權的存亡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董氈、阿里骨兩代,宋軍未能插足河湟,當與此有關”。

踏白城之戰後,鬼章兵圍河州,西夏兵屯結河川,以策應鬼章。

北宋後期,宋朝國策發生轉變,對熙河地區蕃部採取武力招撫的策略

奉詔回京的王韶聞訊中途返回,在熙州調兵二萬,先遣王君萬破結河堡(今甘肅臨洮縣北),切斷了鬼章“通夏國徑路”,然後經寧河寨(今甘肅和政縣),攻破南山諸羌,迫使鬼章撤圍河州,退保踏白城。王韶緊追其後,自河州閭精谷出踏白城西,斬蕃賊千餘級,進至銀川,破賊堡十餘,燔七千餘悵,斬二千餘級。

結語

總的來說,至此鬼章屢遭挫敗,使木徵依託董氈、鬼章勢力與宋對抗的企圖宣告破滅,熙寧七年(

1074

年)四月,走投無路的木徵降宋,賜名趙思忠。

Tags:木徵王韶宋朝武勝軍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