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五行志隨筆》|中國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由 商務印書館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本書即針對二十五史中的《五行志》內容,對其進行記錄、梳理和研究,如整理正史中的鬼、妖、孽,六禍、六痾和六眚六祥,討論“最壞的皇帝”“最壞的妃子”,挖掘隱藏在“迷信”背後的歷史發展和政治現象

屈而求伸之象是什麼意思

談及中國傳統文化,陰陽五行是繞不開的概念。“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相輔相成,構成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五行志》自東漢班固《漢書》始,至《清史稿》均有相關內容記載。何為“十妖”?何為“六禍”?為什麼這些“怪力亂神”的現象會被記載在以“志”為名的史書上?今日我們看作傳說怪談的故事,卻是古人眼中“真實客觀”的外部世界圖景。

《五行志》還記載了眾多當下備受影視文學作品關注的歷史人物。這裡有“最壞的皇帝”“反叛的皇子”,還提到了數十位被史官認定為“害人者”的女性。呂雉、趙氏姐妹、獨孤伽羅、楊玉環、武則天……從“紅顏禍水”的惡名上升為“社會災異”,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必然不會做出這樣荒誕無稽的評價,那麼古人為何會那樣想呢?

《五行志》從天人感應的角度把人事、氣象與災禍聯絡在一起,有制衡君權的意圖。今天來看自然有一些迷信附會,但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古代氣象資料及古人的氣象觀,也豐富了文學小說的創作素材,具有積極的科學文化價值。因此,這將會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隨筆。

世間怪異事,盡在五行中。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影象並非全然無稽,其中有樸素的科學觀念,亦有燦爛的傳統文化。

《五行志隨筆》

俞曉群 著

《五行志隨筆》|中國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五行志》從屬於史書的“志”這一篇目,記錄了各種奇怪的現象、災害以及陰陽學說。

從《漢書》初設《五行志》直至《清史稿》,中國古代正史中有十五部正史含《五行志》(或與“五行志”性質類同的志書)。千餘年間,正史《五行志》的撰述綿延不絕,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史學現象。

本書即針對二十五史中的《五行志》內容,對其進行記錄、梳理和研究,

如整理正史中的鬼、妖、孽,六禍、六痾和六眚六祥,討論“最壞的皇帝”“最壞的妃子”,挖掘隱藏在“迷信”背後的歷史發展和政治現象

。 “五行志”從天人感應的角度把人事、氣象與災禍聯絡起來,看似充滿迷信附會,實則保留了一些古代氣象資料,以及古人的氣象觀,有一定參考價值,包含大量歷史資訊,生動反映了當時社會與政治的變化。

《五行志隨筆》|中國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我對二十五史《五行志》及《靈徵志》《災異志》產生興趣,起始於二〇〇〇年初。

當時我剛剛出版一本小書《數與數術札記》,上卷是我閱讀十三經時,以其中的數字為關鍵詞,記下的讀書筆記;下卷是關於數與數術的專題文章。成稿後,我請王充閭先生作序。我記得,最初王先生對我的學術功底不太瞭解,他還問我說:“你知道《易經》與《易傳》的區別嗎?”讀過我的書稿之後,王先生大為感慨,寫下一篇長序《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交到我手上時,他還將全文一字一句讀給我聽。然後一面感嘆:“曉群啊,你有這麼好的基礎,為什麼不做學者,卻要去做編輯呢?”一面又對我說

:“你的研究方向很有意思,但只讀經書不夠,還應該讀一讀史書,那裡的內容更為豐富。”王充閭先生的提醒,引起我對讀史的興趣。

但從何處入手呢?這讓我想到二十五史中,與科技史研究關係密切的志書,如《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等

。還有我在閱讀中村璋八、安居香山《緯書整合》時,見到此書中文版前言中,說到中國古代皇家占卜,以讖緯為例說,主要有三種佔法在發揮著作用,

一是天文佔,二是五行佔,三是史事讖

。在某種意義上,不弄懂弄通這些內容,要想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只能是霧裡看花,水中撈月。為什麼?因為在浩瀚的古史典籍中,相關的內容幾乎無處不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以《五行志》為標的,開始了自己漫長的讀史歷程,時至今日,已經有二十多年的光景。

……

《五行志隨筆》|中國古人眼中的外部世界

作者簡介

俞曉群,出版人、專欄作家。曾任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永珍》雜誌主編,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中國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長。主持策劃出版“中國地域文化叢書”“國學叢書”“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海豚書館”“海豚文存”等。著有《自然數中的明珠》《數術探秘》《數與數術札記》《人書情未了》《一面追風,一面追問》《這一代的書香》《前輩》《蓬蒿人書語》《那一張舊書單》《可愛的文化人》《精細集》《我讀故我在》《一個人的出版史》《杖鄉集》《中國出版家王雲五》《書香故人來》《兩半齋隨筆》《書後的故事》等。

Tags:五行氣象數術二十五史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