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由 小海筍文化2 發表于 人文2023-01-16

簡介玉自古被納入我國審美範疇,玉和玉器的質、形、色、工均有高度的美學指向,在魏晉時期完全切合了以上獨特又多樣化的時代審美趣味,魏晉士族喜好品評良才美玉的君子也為“以玉品人”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最合適的推進力量

玉字指什麼動物

一、魏晉玉器的普世化剝離了部分儒家玉德傳統

玉器是玉和玉文化的物質載體。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傳統上被認為是玉雕、玉器的一個低潮期,出土玉器少,風格、裝飾、形制類別較單一,創新器型也較少,琢玉工藝總體無甚進步。玉器品種中禮儀用玉種類也不多,考古所見琮、璧禮玉或是前代舊玉,或是模仿而制,葬玉僅存玉握、玉琀等小件殉品。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究原因,學術界一般認為存二。一是社會頻繁混亂,經濟長期蕭條。東漢較西漢國力已衰,及至三國長期戰亂,社會生產力達到低點,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國力和財力重要標誌之一的玉器一樣受到影響,處於相對衰敗期。二是曹魏時期葬玉製一落千丈,魏文帝下令禁用玉衣,力主薄葬,對東晉社會風氣產生較大影響。長期高度發達的、處於統治地位的儒家禮儀玉器如璧、琮、圭等器型在此時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儒家正統禮制觀念變得相對單薄,玉文化蘊含的道德內涵也由此漸漸消解。魏晉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的變遷在玉器上充分反映出來。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二、魏晉玉的可食用性強調了玉的媒介性質

魏晉玄學是主道儒兼採名法思想而形成的,魏晉文人在玄學影響下部分繼承了遠古玉文化的巫玉色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道家化改造。究其原因,除玉外表潤澤、藏於山石之徵與道家相和之外,玉之為物在儒家禮教相對沒落時其巫物、聖物內涵重新被重視,協助構成了當時的道家文化觀念。道教諸神仙的玉帝、玉皇、玉女、玉清、玉兔、玉蟾等不分高低貴賤均冠以“玉”字,均喜歡“玉”“清”“真”等字眼。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玉本身也是重要的媒介物體,推動著道教、巫神、巫醫合一的道路,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食玉現象的誕生和普及。相比煉丹,天然玉石更易得到,自然成為魏晉士人和道士服食求仙的首選靈藥,不崇玉、拜玉、琢玉賞玉,卻盛行採玉、服玉,像王羲之、嵇康皆有服食,所食之玉主要是白玉或青白玉,偏好亮白顏色。在道教神仙思想和煉丹術的影響下,流行的食玉文化對玉的實用性和世俗性的追求走向極端,玉的媒介功能也被進一步強調,“以玉品人”人物品題文化和審美現象的出現與道家倡玉食玉的目的、手段、結果具有天然連線點。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三、玉切合了魏晉對自然美和人性美、外在美和形式美的綜合需求

魏晉是公認的古代美學高峰年代,有高水準的文藝成就與卓越的美學思想。筆者將“以玉品人”相關的時代審美趣味分為自然和人性美、外貌和形式美兩大部分進行探討。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首先,魏晉名士追求符合道玄思想的自然美,這種自然美是富有人性的,不只關注大自然的客體美,而是將自身形象融入其中,將自然納入了人性化的審美範疇。《世說新語》中具有明淨、瑩澈、亮麗等特徵的自然物象如“清風朗月”“雲中白鶴”“玉”相關的瑤林瓊樹、琳琅珠玉等,相應著“體識清遠”“清淳簡貴”“爽朗清舉”等人物評價,和諧統一了人性美和自然美。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其次,魏晉鑑識品評之風追求外貌,強調透過“可見之形,可見之才”來發現其內在“不可見之性情”,更將男子“以女子之美”比之,從衣飾到化妝,從形態到體貌,文獻記載均言之有據、狀之有型,上文已有論述,不多舉例。同時,魏晉還普遍追求與外貌美相似的形式美,這與當時的文學自覺有關。《宋書·謝靈運傳》稱“縟旨星稠,繁文綺合”,《藝文類聚》稱“文同積玉,韻比風飛”。魏晉詩文綺麗,聲色兼美,形態整飭,在語言上重於雕琢,在形式上追求技巧,此時形成的文筆之辨和聲律之說也皆為注重形式美而誕生的文學理論。

“以玉品人”審美形成原因

玉自古被納入我國審美範疇,玉和玉器的質、形、色、工均有高度的美學指向,在魏晉時期完全切合了以上獨特又多樣化的時代審美趣味,魏晉士族喜好品評良才美玉的君子也為“以玉品人”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最合適的推進力量。當被鑑賞人的文辭之華美、品行之高尚、談吐之玄妙,從頭到尾、風度之清雅,與對玉的多種審美特性保持一致。當鑑賞人同時也具備這多角度、多層次的對玉的審美感悟和情感體驗時,“以玉品人”審美和玉人意象的出現自是“眾望所歸”。

Tags:魏晉玉器審美以玉品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