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細品《論語》2.9回也不愚|善於提問才是好學生

由 老解細品 發表于 人文2023-01-15

簡介孔子與顏回談論了一整天,發現顏回始終沒有提出過反對意見,有點不滿意,用“如愚”來評價顏回

什麼德什麼酬成語

細品《論語》2.9回也不愚|善於提問才是好學生

《論語》裡的智慧總第25章

原文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譯文

孔子說:

“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發表反對意見,像愚鈍的人一樣。等他回去後我私下觀察,發現他已經理解領會,有所啟發。顏回並不笨啊。”

解讀

這一章孔子講了一個關於顏回學習的小故事。顏回(前

521年-前481年),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聰明智慧,才華過人,以德行著稱,最得孔子真傳,被後世尊為“復聖”。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違,質疑,反對意見。我與顏回談論了一整天,他不提出疑問也不發表反對意見,像個愚鈍的人。

孔子與顏回談論了一整天,發現顏回始終沒有提出過反對意見,有點不滿意,用“如愚”來評價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這一點在《論語》中有多處體現,而群弟子也並不嫉妒,說明顏回的優秀是公認的。為什麼孔子要給顏回“如愚”的評價?

我們從《論語》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他善用採用啟發式教學,注重弟子與自己互動,不斷激發深入思考;強調弟子要“切問而近思”,從而有所領悟。而顏回“言終日”而“不違”,讓孔子很擔心他是不是真地聽懂了自己講的東西,所以才有了後面的話。想必孔子在那“不違”的“終日”裡也示意過顏回思考發問,甚至進行過批評,但結果依然是“不違”。

細品《論語》2.9回也不愚|善於提問才是好學生

退而省其私

。(顏回)離開之後(孔子)觀察其言行表現。

這句話體現出孔子作為一名老師的責任心。顏回到底聽懂了沒有?不放心,還是再瞭解一下吧。怎麼了解?直接問,想必已經問過了,所以只能自己看,而且是悄悄地觀察,即“退而省其私”。

看到這裡,想必我們都能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老師在教室窗外悄悄地觀察的情形了。當然,孔子並不是真的在教室窗外悄悄觀察,而是對顏回“日用、動靜、語默之間”,也就是日常言行、所作所為、說話沉默等時機綜合分析判斷,從而得出結論。在這裡,孔子並不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老師。

亦足以發

。“發”,明悟、闡發。能夠舉一反三,充分理解,並能很好發揮,做到活學活用。

說明顏回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與群弟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顯示出自己對孔子所講授的內容已經掌握,並且運用自如。看到這樣的情況,孔老師終於放下心來,得出了

“回也不愚”

(顏回並不笨啊)的結論。孔子的話也有稱讚顏回聰明的意思,顏回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熟知於心,所以不必“違”。孔子的另一名非常聰明的弟子子貢說過:“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認為他比自己聰明得多。

從孔子“回也不愚”的語氣中我們能感受到對顏回的滿意。我們教育子女也好,做人的思想工作也好,不能只滿足於道理講過了,要學習孔子這種責任心和持續跟蹤問效的方法,確保他們能真正理解掌握。

細品《論語》2.9回也不愚|善於提問才是好學生

孔子的話告訴我們,接受教育(如上課、聽講座、接受輔導等)時,要帶著問題聽講,積極思考,遇有疑難積極發問,有不同認識可以與老師互動探討,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識,

融會貫通

修身進德要切磋琢磨,學習進步同樣要切磋琢磨。這個切磋琢磨的過程既可以是與老師的請教互動,也可以是與同學的討論交流,還可以是所學知識與自己言行的對照反省。

荀子《勸學》中說: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Tags:顏回孔子不違老師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