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人文2023-01-12

簡介北京人祭灶,一般是選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進行,叫“送灶”

祭灶要供幾個糖瓜

小早 北京早知道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有一首童謠,是北京人打小兒就耳熟能詳的: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童謠裡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可是,到了生活裡,最能給人以過年的真實感的,還得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

您就看童謠裡這殺雞、燉肉、又蒸饅頭的,不就都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嗎?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風俗裡必不可少的一環,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新年要有新氣象,小年意味著人們要為過年而準備起來,大掃除、準備食物,並期待辭舊迎新的重大節日。

一到小年,生活裡的年味瞬間就濃起來了。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那麼,咱北京人這麼重視小年,是為什麼呢?

小年,祭灶!

其實,從全國範圍來看,被各地居民稱做“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

北方當然基本就把小年定在了臘月二十三,而江浙滬包郵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和二十八都視作小年。

但是,到了南京,人們又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當作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年則是除夕。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到了今天,北京人預設的小年,那必須是臘月二十三。

小年裡,最隆重的儀式莫過於祭灶,也就是拜祭灶王爺、灶王奶奶。

關於灶王爺的來歷,也有很多種說法,有說是炎帝死後所化,有說是姜子牙分封的戰死將士,還有的觀點認為,灶神其實一共有五位,可謂是眾說紛紜。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有一個名叫張郎的人,他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早年休棄了賢惠溫柔的結髮妻子丁香,娶了年輕貌美的海棠為妻。

後來,張郎陡遭變故,家財散盡,淪為乞丐。他挨家挨戶討飯的時候,遇到了過去的妻子丁香。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丁香一眼就看出這個乞討者正是拋棄了自己的前夫張郎,卻並未聲張。而是給張郎煮了一碗麵條,並在碗中放入了兩人成婚時的簪子和首飾。

張郎吃到一半時,發現了首飾,他知道眼前的女人正是被他休掉的妻子。知道真相後的張郎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火塘中憋死了。

張郎死後,沒有廟宇收留他,張郎的魂魄只能四處飄蕩。玉皇大帝下界視察時,發現了張郎,由於兩人同姓,便給他封了個灶王官的名號。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更有意思的是,據順義當地的傳說來看,這位灶王爺,可能還是北京人。

“灶王爺本姓張,家住張各莊,生在紅山崗。”這是流傳在順義當地的一個順口溜,說故事裡的張郎,就生活在今天的順義張鎮。

經有關方面考察得知,順義區有關方面已經將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功註冊為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在正史中,灶神也同樣很有地位。

先秦時代,灶神還是一位女性神祇。祭灶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祭祀專案和活動之一,主持者也是女性。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有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漢代以後,民間傳說裡的灶王爺就變成了美男子。到了元代,又變成了身如黑漆,面似皂君的大漢。到了宋代,祭灶就簡化到了和今天類似的地步。那時候的灶王爺,是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

《日下舊聞考·風俗》:“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小年,祭灶有講究!

北京人祭灶,一般是選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進行,叫“送灶”。在北京人眼裡,送灶的儀式和貢品都有講究!

傳說灶王爺平日身負管著監察人間生活的職責,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作報告。

為了讓灶王爺、灶王奶奶多給自己說點好話,在灶王爺迴天庭之前,每家每戶就得稍稍“賄賂”一下,也是討個來年吉祥順遂的好彩頭。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給灶王爺的供品中,不用雞鴨魚肉、乾鮮果品之類,更不用牛羊三牲,大部分都是各種各樣的甜食。

祭灶時在神龕前擺上供品,包括一碟關東糖,一碟糖瓜兒,一碟南糖,一碟硬麵餑餑,一碟馬草馬料,一碗涼水。到晚上祭灶時,點上“小雙包”蠟燭。

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祭拜時點上三柱香,插入香爐。家裡最有威信的男性帶頭,按輩分依次磕頭祭拜。

祭拜後,要把關東糖在火爐上烤化,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嘴上,意思是用糖糊住嘴,見到玉皇大帝時嘴要甜,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祭拜之後,將供品撤下,從牆上揭下灶王像和神龕在院中焚化,將灶王爺送走。祭灶活動結束以後,只等大年三十晚上進行的“接灶”,即擺放新請回的灶王馬兒。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當然,到了今天,很多北京人不會再這麼認認真真地送灶了。

一方面,對於普遍受到科學教育的年輕人來說,祭灶儀式裡的迷信意味實在是不足取信。另一方面,咱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似乎也不必非得祈求什麼了。

但是,人們心裡對於新年生活順利的期望,對於美好世界的嚮往,永遠都不會改變。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小年,準備過年啦!

小年,是大人和孩子們共同期盼的日子。

對於大人來說,到了小年,就該為過年準備,大掃除、買新衣、準備豐盛的佳餚,安安心心等著用最快樂的團聚時光,為一年作圓滿的總結。

而對於孩子來說,小年是一個敞開肚皮吃糖的日子,饞了一年的麻糖、蜜餞,這一天能讓人吃個夠。就算過了小年這一天,後面也還有更多的好吃的等著呢!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01

大掃除

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北京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這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另外從這天起要準備做過年的吃食了。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02

吃麻糖、買爆竹

小孩子是最喜歡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關東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

到了小年,孩子們也能買爆竹和各種小玩意了。“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03

吃雜拌兒

到了小年,孩子們還能其實舊時咱老北京所謂的“雜拌兒”,其實是由多種乾鮮果品摻在一起拌和而成。

據說清代時,將一些乾果用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說慈禧太后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國內外,頗受人們的喜愛。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04

剪窗花

北京也有貼窗花的年俗。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也有人物等等,這些圖案大多能沾上個好彩頭。

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小年,滋味都在心裡!

如今,當年那些吃著麻糖、雜拌兒的小孩兒長大了。可到了過小年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買點兒麻糖吃。

現在市面上的糖果種類繁多,要說甜味、說口感,麻糖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小時候,麻糖在室溫下輕微融化,黏在牙上,要一點點舔掉的樂趣,卻是永遠留在了記憶中。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對小年的懷念,也是如此。

時至今日,人們不必再眼巴巴地等著小年、等著除夕,才能吃到種種美食。但過去那種全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為過年做準備,期待新年新氣象的心情,卻是回憶中永不退色的閃光點。

人們總說年味淡了,是因為生活變好了,大魚大肉不再少見,蜜餞甜食隨時能夠買到,新衣服也不必非得留著過年才穿。

但是,人們心底對家庭的依戀,對中華文化之根源的依戀,仍然以美好記憶的形式,長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準備過小年啦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ags:小年祭灶灶王爺張郎麻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