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林則徐京師著《北直水利書》

由 瑞恩思田 發表于 人文2023-01-11

簡介為了論證在畿輔附近興修水利、改種水稻的改革辦法可行,林則徐博引史籍、奏議,專章論述直隸土性宜稻,而“稻田之不廣,良田人事之未修”,他列舉歷代開治水田成效的事實,指出“至今畿南粳稻,猶其遺澤”,“信而有徵”

炎而附寒而棄是誰說的

從林則徐京師時期的日記中看出,他為出入升遷的官僚起草、繕書摺子,做應酬文墨,應付朋友、通鄉約會和喜喪等事,花費了不少的時間,以至於他自己都心感“京中之引人入邪,較之外間尤甚”,“故交遊以少為妙”,體現他不屑與世沉浮的一種心情。但他閒暇,也在謀求自己的突破。

好在,關係比較密切的,有辛未會試座師董誥、曹振鏞、文幹,本房師沈維鐈,朝考讀卷老師宋鎔,丁巳福建鄉試座師周系英;有在京同年程恩澤、李彥章、李象鵾、王贈芳、許邦光、楊希銓、程矞採等;有同鄉鄭象峰、郭尚先、葉申萬、王道行、梁章鉅、廖金城、達麟等。他常與年紀同而義氣合的郭尚先“相與研究輿地、象緯與經世之學”,“並幾促膝,上下今古,或感慨悲歌,嬉笑怒罵,或酒酣耳熱,泣數行下”。

林則徐雖說厭倦於庸俗的應酬社交,但他沒有荒廢時間,反而抓緊時間自我“力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他利用京師的豐富藏書,“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

嘉慶十九年,林則徐開始注意探求畿輔水利問題,醞釀《北直水利書》。

為此,他廣泛蒐集元明以來幾十位著家有關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和著述,查閱內閣收藏的清代檔案檔案,認真思考前人提出的在京畿附近興修水利、種植水稻。

林則徐認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透過大興水利,廣開水田,種植水稻,便可以滿足京師一帶對糧食的需要。這樣,數百年來依仗靡費和弊端極大的漕運進行南糧北調的老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華北民眾生活也得以安定,漕運和河工帶給南方各省份和漕道運河兩岸民眾的額外負擔也可免除,民眾因災飢鬧亂的威脅也自然消除了,這實在是大有益於國計民生。所以,他提出:“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之本務,而畿內水稻又為天下之本務。”

不過,也有兩個客觀問題存在,一是北方農民長期種植農作物而形成的傳統習慣,二是長期依賴漕運上下其手獲利的官僚、吏胥、旗丁等的阻擾問題。

林則徐主張嚴懲阻擾,指出:“天下事當積重難返之後,萬不得已而思變通,辛而就理,萬世之利也。然北米充倉,南漕改折,國家歲省經費萬萬,民間歲省浮費萬萬,此皆自蠹穴中剔出、陋規中芟除者,則舉行之日,浮議阻撓……”

元明以來,畿輔開治水田,成效甚微,他認為還是由於技術和辦法的失當。為此,他提出具體的建議,多開溝洫以宣洩積水,一定會侵佔農田,所以他主張計畝攤發,照數撥補給貧民。同時,他主張不準開墾有利排水的淤田,以便遇上洪水氾濫,得有宣洩之地,也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洩洪區。他認為這樣做,是“舍尺寸之利,而遠無窮之害”。

為了論證在畿輔附近興修水利、改種水稻的改革辦法可行,林則徐博引史籍、奏議,專章論述直隸土性宜稻,而“稻田之不廣,良田人事之未修”,他列舉歷代開治水田成效的事實,指出“至今畿南粳稻,猶其遺澤”,“信而有徵”。這樣,“主議者既決然於說之必可行,任事者亦曉然於功之有可據。或就廢堰古渠之跡,尋訪遺規;或即羹魚飯稻之鄉,講求成法,而一切營墾事宜,可舉而措之矣”。

透過《北直水利書》,林則徐主張在京畿一帶興修水利、推廣水稻種植,也是一工涉及漕運、屯政、河防的經濟改革。他把著眼點放在“國計民生”上,力圖以此改變北方水旱成災、滿目飢寒交迫的慘景。

林則徐京師著《北直水利書》

林則徐京師著《北直水利書》

附叄考

《畿輔水利議·開治水田有益國計民生》

《畿輔水利議·懲阻撓》

《畿輔水利議·禁佔墾淤水淤地》

《畿輔水利議·直隸土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

《畿輔水利議·歷代開治水田成效考》

Tags:畿輔水利林則徐開治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