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由 歷史文化縱覽 發表于 人文2023-01-02

簡介這個人就是黑山軍的首領張燕

什麼什麼槓鼎成語

三國時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在《三國志》中卻沒有傳記,比如張任、陳宮、張松、孟達、孫邵、糜芳、韓馥、鮑信、劉虞、魏諷等,這些人要麼在當時名聲很高,要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程序。而有一個人,在三國中的名聲不是很大,但在《三國志》中卻有著自己的傳記。這個人就是黑山軍的首領張燕。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劇照:張燕

《三國志》中張燕的傳記雖然字數不多,但讀後發現,張燕確實不一般,他在漢末亂世舞臺上,堪稱一絕,其自身實力絕對不可小覷。

一、

造反起家,聲名漸起

張燕,原名

褚燕

常山真定人,和趙雲是老鄉。二人出山的時間也差不多,都是黃巾起義開始的時候。但張燕和趙雲走的卻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趙雲選擇的是率領吏兵鄉勇投靠當時鼎鼎大名的公孫瓚,而張燕則是聚眾造反。

造反,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為,隨時都有可能身首異處,身死族滅。而張燕則不然,對比他和趙雲的一生,似乎張燕的人生之途比趙雲還要平坦。

很多人認為張燕所率的起義軍是黃巾軍的一支,筆者卻不這麼認為。史書記載:

“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閒轉攻”。此時的張燕,名為

燕。可見

燕最初起事之時就是普通的盜賊,他糾合了一幫年輕人,在大山湖澤之間與官軍周旋,以擄掠為業。而黃巾軍是有著明確的起義口號和嚴密的組織的,和

燕及其部眾有明顯的不同。

燕的部眾經過發展,當返回真定時,已經有一萬餘人。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當時,博陵人張牛角也率眾起義,

燕選擇和張牛角合兵,並推舉張牛角為首領,共同攻打

癭陶

不久後,張牛角在戰鬥中被流失射中,臨死前讓大家奉

燕為首領,也就是這時候,

更名為張燕。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張牛角臨終前託付後事的情節:

張牛角躺在病榻之上,拉著

燕的手說:

“我命不久矣,臨走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和我一起共患難的兄弟們。

燕,你是個有才之人,我死之後,手下的兄弟們就拜託給你了。

”說完,張牛角眼含熱淚,命手下兄弟拜

燕為首領。

燕也哭著說:

“大哥,你放心吧,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自今日起,我改姓張,大家叫我張燕。”張牛角於是合上雙目,放心地走了。

燕更名張燕,在很大程度上無疑起到了團結他自己和張牛角兩部分人的作用,避免了張牛角死後兩派勢力的分裂。我們從張燕改姓也能看出:張燕絕非尋常人物,雖然出身不高,但深有韜略。此外,史書記載張燕

剽扞捷速過人,故軍中號

飛燕

在他的統領下,這支起義隊伍逐漸發展壯大。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張燕

二、依託太行,可攻可守

張燕並沒有選擇繼續進攻大的城市,而是依託太行山,建立根據地,逐步發展壯大自己。張燕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當初黃巾軍曾一度攻陷宛城、廣宗,但在東漢官軍的絞殺下,都紛紛失敗。太行山,綿延八百餘里,山勢險峻,林木茂盛,戰國時的中山國曾在此立國百餘年,擁有戰車千乘,號稱戰國第八雄。張燕在這裡建立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由於張燕依山建立的壁壘易守難攻,又可退入太行山開展遊戲戰,官軍要剿滅張燕難度很大。

張燕依託太行山建立根據地,實力逐步穩固壯大。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義軍都和張燕聯絡,一些小的起義軍首領比如孫輕、王當等人更是直接加入了張燕的部眾。於是,張燕所部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稱

“黑山軍”。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黑山軍活動範圍

張燕的部眾號稱百萬,實際有戰鬥力的部隊也不過十餘萬人,初期甚至只有數萬人,即使是這樣算,這個數字無疑仍然是誇大的。黃巾大起義時有的黃巾軍人數也很多,也曾經攻陷過宛城這樣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然後短時間內紛紛失敗。黃巾軍的失敗,除戰鬥力低下外,也和其依靠流動搶掠,補給無法自給自足有關。張燕的部眾雖沒有號稱的百萬,但其部眾多卻是事實。此時,要養活這麼多人,光靠搶掠是不行了。張燕一定是組織他的部眾依託太行山進行耕種、漁獵了。張燕透過有效的管理,黑山軍變成一支比黃巾軍強大得多的武裝力量,史書上說:

“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

三、歸附朝廷,稱霸一方

張燕在將黑山軍做大之後,又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歸附東漢朝廷。當時漢靈帝在朝,不僅接收了張燕的招安,還拜張燕為平難中郎將。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

“殺人放火受招安”。當然,張燕歸附朝廷還有一個自身的條件,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黑山軍已經實現了生存物資的自給自足。

然而,被招安也要有被招安的資本,畢竟不是每一個反賊提出想被招安都會被允許。張燕的歸附之所以能被朝廷接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當時各地的黃巾起義風起雲湧,漢靈帝為平叛已是焦頭爛額,難以應付;二是張燕的黑山軍的確難以剿滅,朝廷接受他的歸附也是不得已。

張燕為何要歸附朝廷呢?張燕的歸附朝廷,不是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他主動派人去朝廷提出的,是自願的。這是張燕在黑山軍發展壯大之後,正處在實力巔峰之時做出的重要抉擇。如果深入分析,我們不得不佩服張燕對當時時局發展的精準判斷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漢末眾諸侯

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聲勢浩大,轟轟烈烈,曾經席捲七州二十八郡。然而,張角兄弟的黃巾軍在中央軍和地方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幾個月後便宣告失敗,各地的其餘黃巾軍也先後被鎮壓。黃巾起義雖然沉重打擊了漢朝的統治,但漢室的權威還在。漢朝中央集權衰落後,必然是諸侯割據時代的到來。眾諸侯雖然擁兵自重,但無疑要在名義上服從漢朝,誰要做漢朝的叛逆,誰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最先覆滅。以上判斷,在後來的董卓、袁術身上無一不得到了應驗。

於是,張燕搖身一變,由反賊變成了國家的正式官員,官拜中郎將,還受命管理黃河以北太行山一帶的事務。由此可見,此時的張燕已經是妥妥的一方霸主,也是東漢末年的一鎮諸侯了。

四、逐鹿中原,縱橫捭闔

張燕歸附朝廷後,除去了反賊的名號,實現了對自身的洗白,可以避免漢朝中央軍和地方武裝對其的聯合鎮壓。然而,隨著董卓廢立天子,西遷長安,關東諸侯紛紛起兵,一個諸侯割據爭霸的時代到來了。要在這一群雄割據的亂世中生存下去,張燕及其黑山軍還面對著很多挑戰。

張燕雖然已經是漢朝官員,但畢竟出身草寇,在眾諸侯眼裡自然是一個另類。張燕的策略是積極與眾諸侯聯絡,以使自己不被孤立。董卓造逆之後,張燕主動率眾與眾諸侯結盟,以示效忠朝廷、與逆賊董卓劃清界限。

董卓覆滅後,諸侯聯盟也隨之瓦解,諸侯混戰開始了。地處河北的張燕不得不在兩大勢力

——袁紹和公孫瓚之間選邊站隊。張燕選擇的是與公孫瓚結盟。

初平二年,即公元

191

年,

袁紹

公孫瓚

爭奪冀州,張燕派部將

杜長

等帶兵

協助

公孫瓚

。此次,張燕軍敗於

袁紹,部眾稍散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劇照:袁紹

袁紹佔領冀州後,更著手打擊張燕的勢力。史書記載了此時張燕所部的實力:

“燕精兵萬餘,騎數千”。有著四世三公身份的袁紹自然不把草寇出身的張燕放在眼裡。初平四年,即公元

193

年,袁紹與呂布聯合在常山與張燕打了一仗。這一仗,張燕戰敗,損失慘重。

袁紹雖然擊敗了張燕,但卻無法消滅背靠太行山,有著天然防守優勢的張燕。在確定張燕對自己無法構成很大威脅後,袁紹暫時將張燕放在一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和公孫瓚的爭霸戰中。

張燕自常山戰敗後,只得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史書中多年不曾有張燕出兵的記錄。然而,隨著公孫瓚在和袁紹的爭霸中逐漸處於下風,深知唇亡齒寒道理的張燕不得不再次出手。建安四年,即公元

199

年三月,

袁紹

再次

攻打公孫瓚

之時

,張燕與

公孫續

率兵十萬,分三路援救公孫瓚

。然而,

張燕的

軍隊還未趕到,公孫瓚已經兵敗被殺。史書中並未記載此次袁紹與張燕所部的戰鬥,可見張燕軍救援公孫瓚未成之後應該是安全撤軍了。此後袁紹雖然消滅了公孫瓚,獨霸河北,但卻一直無法消滅張燕。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劇照:公孫瓚

四、再降朝廷,封妻廕子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逐漸衰落,張燕也開始謀劃將來的出路。建安九年,即公元

204

年,張燕

派遣使者聯絡

曹操,

被曹操封為平北將軍。張燕遂率軍參與曹操對袁譚、袁尚兄弟的征伐。不得不說,這是張燕在袁氏集團覆滅之前做出的又一次重大選擇,這為其後來歸順許昌朝廷鋪平了道路。

建安十年

即公元

205

年四月,

在袁氏集團覆滅之際,割據太行山

20

年的

張燕率其部眾十萬

人投降曹操。

可以說,這是張燕所做出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大的正確決定。張燕歸降的

這十萬人,是其部眾中有戰鬥力的人員,這對於曹操來說,無異於如虎添翼。於是張燕被封為

安國亭侯

食邑五百戶

張燕,東漢末年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劇照:曹操

此後張燕平靜地度過了餘生,得以安享晚年。

張燕去世後

他的

兒孫繼承他的爵位。

西晉時,張燕的曾孫張林,還曾官

至尚書令

郡公

張燕起身草莽,應該不會有很高的文化,但縱觀其一生,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有利的抉擇,使自己在亂世中得以自保,最終安享晚年,封妻廕子。

張燕,的確是漢末群雄爭霸時代中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Tags:張燕公孫瓚褚燕袁紹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