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由 米萊君 發表于 人文2023-01-02

簡介但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全自己的獨立人格,那就看看陳錢林老師的《教育的本質》,我相信你的收穫不會比我少

育書先育人什麼意思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大家好,我是米來,一個把學數學、教數學當飯吃的情感領域創作者,我的創作,帶你瞧過去,看未來。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代表著教育,誠然,人的進步與成長離不開教育。

好的書本會給我們帶來優質的教育,價值連城。而我們的父母、老師,就像那些書本一樣,他們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連優缺點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在他們的教育栽培之下,長大成人。

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教育意味著什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教育意味著人格的成長與健全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成功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的人格不斷成長與完善。

人格是什麼?

陳錢林前輩在他的著作《教育的本質》裡提出人格健全的獨立人格模型概念。它包含自然人屬性(天性)、社會人屬性(人性)以及精神人屬性(靈性)。

天性,

追求體質健康、健康生活;

人性,

追求美麗、成功;

靈性,

追求智慧與幸福。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獨立並健全,都受到這三個條件的制約。因此,好的教育,往往會教給下一代要保持身體健康,要在意自己的形象,要有責任心、上進心與孝心。

但這三個條件,又受到另一個東西的制約——習慣。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習慣是人格建立的根基,包含健康習慣、做人習慣以及學習習慣。

健康習慣涉及的是一個人的天性,追求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飲食優良、運動跟上,方可遠離疾病。同理,做人習慣涉及的是人性,學習習慣則是人的靈性。

這三個習慣的養成與保持,才是健全人格最根本的方式。

說白了,人格就是一人的天性、人性與靈性的綜合體。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能獨立、擁有強大精神力的根本。

因此,教育裡,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亦或是輔導教育,都需要明白教育的核心是人格。

一個人的人格越是獨立越是完善,那麼他和這個世界的相容能力越強。相反,一個人的人格越是偏執,就越是容易被這個社會淘汰。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教育意味著思考力與學習力

成功的教育意味著富含思考力與學習力。

或許很多家長都在為自己的孩子學不好語數英、物化生、政史地而苦惱。自我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後,這樣的問題一直都會遇見。

很多家長在遇到學校老師反饋孩子分數不高時,不僅十分苦惱,還覺得十分憤怒。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家長們都“炸了”。

究其原因,最核心的問題是家長們沒有辦法去正視孩子在思考力與學習力的欠缺。

家長們最在意的,一直都是那張試卷上得分爛的阿拉伯數字。一旦數字達不到標準,那麼家長除了對比別人家的孩子之外,剩下的,就是帶著憤怒,漫天嘶吼。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學校教育只能說是模板式批次生產,就目前來看,還無法達到最優的個性化教育。很多教育依舊是分數為核心。這樣的方式,值得我們深思。

畢竟分數不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競爭的唯一方式,只不過用分數比拼,比用經驗或者說用受傷數量來比拼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多痛苦要承擔。

相信很多成年人有同樣的感受,都在希望自己的後代不要走自己走過的坑,即便連著名歌手李健也是如此。

每個人都是學生過來的,自己經歷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但等到自己成年為人父母的時候,卻在一味用自己的經驗說話,對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孩子,嚴令禁止。我把這種方式稱為經驗禁止型教育。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陳錢林前輩說:最高明的學習是自學。

但是自學意味著必須有足夠的思考力、學習力。然而,經驗禁止型教育是扼殺人思考力與學習力最尖銳的武器。

學校能引導一部分學生在知識點上去挖掘、思考,但是無法讓所有孩子都在知識點上去思考。因為很多學生他們的興趣在於玩。當知識點在學校裡無法與其在生活中感興趣的點點滴滴相結合時,厭學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點上,學校能做的少之又少。

要杜絕經驗禁止型教育,就需要注重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這個過程的核心是把問題展現出來,詢問學生心裡的想法,並與其討論想法的合理性。

但是這個過程卻只能由家長或者家長與一對一輔導老師來完成。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培養孩子敏銳的洞察力與思考力,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由來、發現問題的本質、定性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制定反饋機制與改進機制。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教育意味著育己才能育人

最高明的教育,是育己。唯有時刻育己,才能更好地育人。

前段時間歌手李健也為覺得自己教不了孩子,根本原因是他無法認同現在教孩子的方式,所以選擇迴避這個問題。

事實上,當我們選擇讓下一代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就意味著我們的責任越來越大。生活裡的重擔越來越向著育人傾斜。

想要育人,就意味著需要做好榜樣。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在育人上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能算上一個好的關鍵意見領袖。

在實踐這方面上,不管老師或者家長展現出好壞,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三觀。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誠然,在育人上,每個人都希望孩子看到自己身上好的一面,而在自己無法避免給孩子展現出了負面影響之後,要麼選擇迴避,要麼選擇“你還小,你懂什麼?”給搪塞過去。

所以在育人上,最難的是育己。

我們要教給孩子們自律、自學、自立,那麼我們最先讓自己自律、自學、自立,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因為人的成長,需要榜樣的力量。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制力、志向,作為領路人,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引導並陪伴他們養成自律、有志向的好習慣。唯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的自主面對選擇的機會。才能把穩穩的幸福交到他們的手裡。

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分數並不是也永遠不是孩子的唯一選項,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為什麼那麼在乎他的分數,為什麼不允許自己接納他的低分數,更應該在乎孩子在知識點的挖掘、思考與應用上是否能讓他覺得有收穫是否讓他滿意。

最高明的教育,不是懂得育人,而是懂得育人先育己

寫在最後

不知不覺,我寫了這麼多了,可能有點囉嗦,但,是我的親身體會與總結。

這篇文章是我看了陳錢林老師的《教育的本質》之後覺得很多東西能夠與我產生共鳴,讓我有很多觸動。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寫一篇關於自我認知升級的書評。

我不會去說那麼細緻入微的方法,因為那些方法嘴上說筆上寫會顯得十分枯燥。但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全自己的獨立人格,那就看看陳錢林老師的《教育的本質》,我相信你的收穫不會比我少。

最後,這個世界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好,也沒我們想象得糟。遇到美,我們得會欣賞;遇到問題,我們也得去解決。我們更希望的是傳遞一份信念——相信自己能學著解決好問題,而這份信念是從我們懂得育己開始的。

END

米萊在這裡祝願各位家人們,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事業有成,闔家歡樂,幸福美滿,笑臉常開!

今日話題:面對神獸討厭學習,懶得思考,你會怎麼做?來評論區吧。

Tags:教育孩子人格思考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