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教:不滿於現狀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它”太重,及時回頭

由 凡心問禪 發表于 人文2022-12-31

簡介能夠懂得去建立“知足感”,也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當煩惱少了,那麼你想要的快樂生活還會遠嗎

不滿足於現狀是什麼意思

廣結善緣,感恩有您,點點“關注”不迷路;

01

人生禪語“四”

前兩天在翻閱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了一個關於“知足是否能夠常樂的話題”。其發起人問,一個人若懂得知足,就真的能夠快樂嗎?在話題的下方有種種答案,有說能的,也有說不能的。在此之中有一個答案,覺得可以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夠參與進來一起來說說何謂“知足”。

這個答案是這樣的:

“對生活不滿意,連一丁點的改變都不願意。你說知足常樂,只有走下坡的人才會這樣安慰自己,能上進的人從來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改善不滿意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知足是在心累時候的自我安慰,過後依舊要去奮鬥,除非世界都變成了你喜歡的樣子,然而這是非常困難的。”

對於這段回答而言,前半部分亦可理解為佛教思想中的“離苦得樂”。正所謂“每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態度以及財富的多少皆不一樣,有的能夠收起貪慾之心,不會因錢財的多少而煩惱,因此做到做足;反之,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貪慾,想要的越來越多,因此一直成迷在尋“樂”之中。

佛教:不滿於現狀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它”太重,及時回頭

而關於知足是否能夠常樂而言,後半部分可謂是將知足完完全全理解錯誤了。“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對於這句話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這句話所講的就是

“個人、家庭、社會、都應該秉持的處世態度和發展原則。”

當然如前面的回答一樣,大部分會覺得活在一個慾望的世界中,知足太過於保守,而人一旦知足,就不肯長進,無法有很大的發展。其實這是錯誤的,知足並非讓你沒有長進,而是讓你能夠在自己所處的工作中更為努力,成為一個行業、工作中的“師傅”。

就如學佛來說,知足是要我們個人在物質上享受上能有滿足感,但對於那些關乎國家、社會、大眾福利的事業上,需要具有無限的願心。因此,這所謂的“知足”,也不僅僅是快樂的源泉,還是美滿生活的條件之一。

佛教:不滿於現狀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它”太重,及時回頭

02

想過快樂的生活,就需建立知足感

人生的慾望是無限的,就算具有再多的物質,亦不能滿足這無限的慾望。因此,也就出現了一批“無限追求物質,但沉迷在尋“樂”中的人”。而“知足”就是告訴我們,有限的物質,既不能滿足無限的慾望,何不換種方法來發展一下自己的知足感。

在客家話中,就有這麼一句話,你若問他“吃過飯沒?”他會回答說“足了”。而這“足了”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飽了”。但吃飽了就一定會滿足嗎?並不會!所以說,客家人常說的“足了”,就是不僅吃飽了,並且“滿足”了。而這,就是建立知足感很好的一種方法。

而對於當下成迷在慾望之海中的我們來說,若想要過上“快樂”的生活,就必須懂得建立知足感。能夠懂得去建立“知足感”,也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當煩惱少了,那麼你想要的快樂生活還會遠嗎?

佛教:不滿於現狀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它”太重,及時回頭

03

富有,從“知足”開始

在文章開頭,我們說過懂得“知足”能讓你成為一個行業的“師傅”。為何會這樣說呢?其實就是因為懂得“知足”者,會將當下的事情做到“極限”。正所謂

“盡己力,聽天命,無愧於心”。

佛教裡夢窗國師曾說過;“世間上有四種快樂,知足為第一富;無病為第一利;善友為第一親;涅槃為第一樂。”貧困或富有,並不在乎金錢的多少,而是在於能否知足罷了。這就如“你羨慕起碼有錢人,但有錢人也羨慕你”。

為何說“知足為第一富”,因為不能知足,就會有一個“永遠都填不滿桶”。就算這個人財富再多,面對這個填不滿的桶,依然是一個貧窮的人;反之,對於懂得知足的人來說,這個填不滿的桶自然也就不存在,那麼他自然就是一個富者。所以,財富的多少,並不決定一個人的富有或貧苦,真正能夠決定它的往往是“知足”。

佛教:不滿於現狀的人,往往都是因為“它”太重,及時回頭

04

平安自在,從知足開始

知足者,不但是富有者,還是一個平安自在者。為何呢?因為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困與“慾望”的驅使,身心自然也就不會成為慾望的奴隸。而那些為了滿足自己慾望的人,往往就會做出種種有違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事。

所以說,知足者是平安自在者;因為他們並不會因為慾望去做一些虧心事,正所謂“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能夠安貧、知足的人,不僅僅是富有者,還是平安自在者。

若你到處尋求“知足”的好處,還不如從“知足”做起。當自己真正明白“知足感”的好處,也就會真正知曉“為何要知足”。

Tags:知足慾望能夠懂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