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由 史海尋蹤 發表于 人文2022-12-03

簡介對於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至今還爭議很大,反對意見是西蜀國小力微,不自量力,無法和體量實力遠超自己的曹魏對抗,還頻頻北伐,窮兵黷武、耗空國力

為什麼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對於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至今還爭議很大,反對意見是西蜀國小力微,不自量力,無法和體量實力遠超自己的曹魏對抗,還頻頻北伐,窮兵黷武、耗空國力。支援方則認為,如果不北伐,從發展趨勢來看,坐擁中原的曹魏從人才、資源上,對比偏處蜀地的劉漢政權,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不主動出擊只能坐以待斃。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蜀魏力量對比

這裡有幾個數字,雖然時間上有所差異,但可以大致反應三國之間的國力對比。魏國在滅蜀前,國內52萬戶,人口440萬左右,兵力50萬;東吳被吞併前人口230萬人,兵力20萬;最弱的蜀國在公元263年,即被魏國所滅時,全國人口100萬,兵力10萬。 由上可以看出,從人口、兵力上,魏國是蜀國的四倍到五倍。諸葛亮數次去討伐大於自身數倍的魏國,其困難度可想而知。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諸葛亮北伐的必要性

一、完成先帝遺願

這一點在《出師表》說的很清楚,“遂許先帝以驅馳,……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透露了兩條資訊,跟從先帝起至今已經20多年,先帝已去,自己也老了。而且當時的情況是“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形勢很嚴迫。

作為委身劉備的諸葛亮,“復興漢室”同時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寄託,對於當初的戰略構想,從荊州失敗後,至今只是到了“據益州之地”這個小目標,統一大業遙遙無期,那種焦慮、失落難以言述。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二、要突破蜀地這個牢籠,必須北伐

巴蜀之地在三國時期,遠非如今的繁榮,當時的中心只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就可以理解為何苦心經營那麼多年,蜀國人口方才百萬之數,上升空間太有限了。有句話形容:“亂時的天堂,盛時的牢籠”。西蜀據險,外面亂時能保平安,但是同時也把自身隔離於外界的錦繡繁華。

三、國內政局的需要

這一點有待商榷。當時蜀國有三大勢力:劉備自外界帶來的“荊州集團”,這幫外來戶把持了朝政;原劉璋文武百官的勢力,以李嚴為代表;第三派是蜀地的原生本土勢力。劉備去世後,矛盾日漸嚴重,蜀國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發起對外戰爭,可以降低國內矛盾。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如果守住街亭,北伐能否成功

可以說,除非魏國內部出現極為嚴重的動亂,形成各派割據分裂的局面。否則,北伐的勝算極為渺茫。

西蜀最鼎盛時,據荊州為北伐基地。但由於東吳的背叛,功虧一簣。因此,西蜀除了魏國這個明處的敵人,東吳勢力也絕非能夠完全信賴,吳蜀聯盟並不穩固。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的注意力在東吳,北伐之舉又令曹魏的火力集中對付西蜀。而東吳對魏國雖有所圖,但一直沒佔到什麼便宜,逍遙津一戰就是例子。東吳乏力的助攻,並沒給蜀國減輕多少壓力。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蜀國守,是據險自守,蜀國攻,就是勞師遠征。魏蜀邊境地形地貌極為複雜險峻。能夠交通的只有那幾處險關隘口。作為諸葛亮北伐的突破口極為有限:一是關中平原,再是雍涼之地,別無他途。魏國只需在主要通道駐兵佈防,蜀國一點辦法都沒有。

即使西蜀只推進到蜀魏邊境地區,因為國力單薄導致的難以為繼就顯現出來。除了兵力不佔優勢,糧草供應運輸也經常出現問題。第二次、第四次,諸葛亮都是因糧草難以到達而退兵。因此在第五次北伐,迫於無奈,諸葛亮甚至產生在五丈原屯軍開墾的想法,意圖在此地建立一個北伐前哨基地。

再想深一些,即使蜀軍能夠突破到關中平原、雍涼地區,那麼點兵力,十萬頂天了,能夠有多大的作為呢?而且深入敵境,犯了孤軍深入的大忌。如果被魏軍反包圍,截斷退路,全軍覆滅完全有可能。

明知不敵,還屢興北伐。諸葛亮:我的苦衷能與誰說!

因此,即使街亭不丟,歷次北伐也不過是鏡花水月,於諸葛亮也是“盡人事,安天命”的期待奇蹟之舉。

Tags:北伐蜀國諸葛亮魏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