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由 回京歷史夢 發表于 人文2022-12-01

簡介項槖父親是個老實人,不會說謊,但也並未告訴孔子是自己的孩子教自己這麼說的

舉一反三的意思是什麼的意思

孔子有一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我們眼中孔子是備受尊崇的學問大家,但他依然能夠做到不恥下問,甚至曾經拜七歲小孩為師!

神童項槖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項槖之所以能夠聞名於世,與他七歲時巧舌如簧,一題難倒孔聖人有分不開的干係。

《三字經》中這樣描述項橐: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華民族作為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孕育出了不少名傳後世的少年英才。

有許多兒童雖然年歲不高,卻能憑藉智力與勇氣制勝。他們不僅有超人的天賦,還有不受後天環境影響的決心和努力。項槖,就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才。

世人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袁家莊有一個少年天才,名叫項槖。

在項槖出生之前,項家人過著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生活。項槖的母親魏氏雖然身懷六甲,但依舊做著,紡線織布料理家務,砍柴挖藥的工作。

這年陰曆四月初八,魏氏照常和鄰居在幽兒崮挖藥材,突然覺得肚子一陣墜痛,只能就地取材在幽兒崮生下了他,這個孩子似乎生來就與別的孩子不同。

由於出發匆忙,魏氏和鄰居都不曾攜帶工具剪斷母子相連的臍帶,情急之下魏氏竟膽大包天地用茅草葉子割破臍帶!

項槖父親聽說妻兒竟然在山上生下了孩子,立刻放下手中所有工作跑去迎接。看到孩子天格方圓地格飽滿,像個小槖(口袋)於是給這個孩子取名項槖。

項槖漸漸長大之後,眉清目秀,對所有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他經常問出一些成年人都難以回答的深奧問題。

“父親為什麼會有閃電?”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這個問題在自然科學並不發達的當時,沒人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項槖的父親是一個憨厚老實的農民,見識短淺、面對兒子的提問瞎編了一個答案想要搪塞過去。

“老天在懲罰壞人和妖怪,你是在告誡你們小孩要聽話!”

項槖聽到答案之後卻不像其他孩子一樣不再追問,反而給父親出了一個難題。

“冬天卻並不經常打雷,難道壞人和妖怪只在夏天出現嗎?”

這已經並不是項槖第一次給家裡人出難題了,項槖的舅舅曾經想要男主這個“小頑童”,問他:“槖兒,你能告訴舅舅滿天的星星有多少顆嗎?”

項槖不疾不徐地回答:

“舅舅,你能告訴我你的頭髮有多少嗎?”

除了和舅舅“抬槓”,項橐也會像尋常孩子一樣詢問父母自己的來處,而且能夠付出行動去驗證。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這樣荒謬的說法:“你是垃圾堆旁撿來的。”“你是充話費送的孩子。”

項橐的母親魏氏為了敷衍幼兒,跟項橐說他是:“父親打魚時,從從涼汪裡打撈上來,隨後用魚簍揹回家養大的。”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魏氏所說的涼汪是距離他們生活的袁家莊五六里地的一個地方,這裡的水冬暖夏涼、非常有名。項橐聽到母親的說辭職後,便總想去涼汪看看。

越長越大的項橐,在某個夏日午後帶著小夥伴順流而下真的去了涼汪。雖然他在這裡沒有如願見到比自己小的孩童,但他這種求知的慾望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這個如今幾歲孩童都會的腦筋急轉彎,在封建時代卻能難住無數成年人,項槖的思維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甚至是提出的問題,都表明他絕非池中之物。

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會對這個“腦回路清奇”的小兒印象深刻。聲名遠揚的項槖,也得到了周遊列國的孔老夫子的關注。

項槖難倒孔子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老夫子為了和項槖見面,特地更改了東遊路線。

項槖調皮,父親去田間鋤地的時候在地頭用小石子圍了個圈,在這裡修建了一間“小屋”以供項槖玩耍。

孔子東遊的時候,恰巧從項家人修得“小屋“旁路過。孔聖人的徒弟子路去趕著馬車從這裡經過的時候,注意到了這個在田邊玩耍的孩子。

子路多番提醒,這孩子卻始終不肯讓路,惹怒了爆脾氣的子路。

“小孩,閃開!給我讓路。”

孔子見子路滿臉怒氣,下車檢視發生了什麼,結果就看到一個小孩兒不卑不亢地指責子路:“不懂禮貌!”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子驚訝這個孩童不怕事之餘,反問孩子:“怎麼無禮了?”

小孩子有理有據地回答道:“城躲馬?還是馬躲城?”

孔子環顧四周,卻並未看到有“城”。但還是淡然應對:“理應是車子繞城而過,而非城讓車子先走。”

只見孩子退後兩步,指著遠處那座“小屋”說:“你看,那是不是有一座城池?”

孔子看著遠處用泥巴築起的小城,不過三尺見方,但是城樓、城牆上的垛口、甚至是瞭望塔都栩栩如生,這才反應過來的確是他們擾了孩童的清淨,誤入了別人的“城”。

於是虛心表示:

“我們的確失禮,這次請你原諒我!”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這時候孔子還不知道,這個讓攔住他路的孩子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神童。當他們無奈地繞城而過,孔子才後知後覺地發現:

那個小孩反應靈敏,說話周全,與他們要找的神童特徵高度重合。

孔聖人拜師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子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早在公元前480年就開始創辦私人學堂,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眾多弟子。

孔子30歲開始收徒,他希望將自己的學生都培養成可塑之才,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遇見項橐的時候,孔子譽滿天下,很多人都讚揚其高潔的行操,但孔子卻不驕不躁努力追求進步。

孔聖人反應過來之後,當即掉頭回頭尋找項槖,恰好偶遇了仍然在田間勞作的項槖父親。

想起不久前的對話,孔聖人問道:

“您一天要鋤多少下地?”

只見對方不疾不徐地回答:

“你的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鋤頭就鋤多少下!”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聖人聽到這個答案之後,明白眼前人一定與剛剛那個孩童有關,便開門見山地問他神童項槖的去處。

項槖父親是個老實人,不會說謊,但也並未告訴孔子是自己的孩子教自己這麼說的。

孔子繼續尋找項槖,在村頭的池塘邊遇到了兩個正在爭執的孩童。

一個指著太陽說:

“太陽早晨像車輪子,中午像痰盂,形狀發生變化一定是因為距離的原因!”

另一個卻淡定反駁:“如果照你的理論,早上太陽離我們近應該很熱,中午太陽離我們遠理應很冷,可事實卻截然相反!”

孔子也對這個辯題非常感興趣,非常想參與其中但他也並不能說出所以然來,於是表明身份虛心向一個七歲兒童請教。

項槖也不驕傲自滿,給孔子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來引導他想出答案。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鵝的聲音為什麼這麼大?”

“因為他的脖子長?”孔子回答。

“蛤蟆脖子很短,叫聲依舊響亮!又是怎麼回事呢?”

孔子回答不出,項橐繼續提問:“松樹為何冬天依舊耐寒,不落葉?“

孔子答:“松樹堅實,所以耐得住嚴寒。“

項橐再問:“竹子雖空心,依舊不畏嚴寒!“

孔子再次沉思……

項橐對兩次陷入沉思的孔子說到:“早就聽說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沒想到連我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子聽完長嘆一聲:“學無止境。”隨後虛心向七歲的孩子請教還有無其他考題。

項橐再次出題:

“你可能答出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穀?”

孔子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卻只知道日月星辰是上天的饋贈,五穀雜糧孕育生命,卻從未思考過要如何計算個數。

項橐看穿孔子一時語塞,一句話回答命題:“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雖然項橐未曾丈量出具體數量,但他以“天”、“年”為單位,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極具哲思。

孔子聽完自嘆不如,立刻決定拜師!

“後生可畏,我理應拜你為師!”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孔子這聲後生可畏,後來被記載到《史記》之中去,甘羅十二歲拜相,就引用了神童項橐一例來說服呂不韋。

我們如今常用的典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正是孔子在拜師項橐之後的真心感悟。

作為能夠代表諸子百家的知名學者,孔子以學富五車的才學名揚天下,座下更有著名的“孔門七十二賢”,但他並未因此居功自傲。

人在被讚揚、誇讚時很難保持謙虛,卻容易在語塞、捱罵時失了風度。可是越有本領的人,似乎更加謙虛……

項橐之死

自從孔子拜師之後,項橐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他莫名其妙多了許多仇家,而關於他的死亡,有兩個流傳甚廣的版本。

項橐所處的時代、魯國、齊國、吳國各自為敵,為了招攬人才國家領導使勁渾身解數。聽說孔聖人拜師七歲小孩之後,齊國甚是擔心。

田氏剛剛謀奪姜氏政權,一切尚未穩定。晏子提倡法制的做法,與孔子的禮治針尖對麥芒。如今突然殺出來一個七歲小孩兒,如果不能收為己用,反而被孔子拉攏到魯國,齊國大危!

齊國雖然覬覦項橐才學,但直到項橐十歲才初次登門,項橐的父母看到官家登門都如臨大敵,跪下迎接。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項橐是莒國小民,聽到對方上門是為了

請自己去齊國當官,享受榮華富貴

之後大為震驚。

作為莒國小民,項橐已有陣營,他如果去了齊國便是不忠不義,為所有人所不齒。項橐這麼聰明的人,當然看出了其中的門道。可是他卻以為,光天白日之下,齊國的武將不會將他當眾殺害!

項橐大方表示:

“海龍豈能與江鰷為伍,我是莒國小民,哪有資格到齊國參政?”

此言一出,武將自然明白對方不想為齊國所用的心情。可是這次他們從齊國來找項橐,就是為了收為己用,如果不能免除後患,齊國國君的意思是除掉他以絕後患。

項橐為了莒國榮耀,為了民族士氣誓死不從,只能捐軀以表真心!

當然關於項橐之死,還有另外一個說法。

項橐成為孔子之師之後,便多了一個:“得項橐者得天下的說法。”各國國君都想要一同霸業,項橐作為靶子和父母一起躲在山洞中。

孔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七歲小孩的答案引人深思,孔子當即拜師!

誰知被吳國、齊國兩國發現,兩國武士爭搶過後打殺起來,吳國武士為了劫持項橐一直躲在深山之中,五天五夜斷水斷糧。

為了儘快突圍保命,吳國人想起了項橐出生的典故。決定狠心的用茅草割掉他的頭顱,這樣齊國將士便無計可施,項橐也不會落入敵手。

可憐的項橐,就這樣死在國家爭鬥之中。

誰也沒有想到,一代神童會落個如此慘淡的下場。

結語

項橐能夠成名,一來是因為他面對孔子也能不卑不亢,二則是因為他對所有的事情都保有天然的熱忱。

舉一反三並非神童專利,人在做事的時候很容易隨波逐流,因此失了分寸。

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已有常識,只有打破安全壁壘走出突破性一步,才有可能收穫機遇和挑戰。做人做事,理應向孔子學習,只有不恥下問,才能成就自我!

Tags:孔子齊國孩子神童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