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由 姬小落落 發表于 人文2021-12-14

簡介而這一首《於易水送人》也極有可能正是在駱賓王離開臨海前往揚州時所作,送別友人後的駱賓王立於易水之濱心中五味雜陳,想起了當年荊軻的豪邁孤勇,想到了如今年歲漸長的自己一路坎坷卻還是未能有所作為,內心的抑鬱與激憤難以排遣

不廢江河萬古流前一句是什麼

楔子

秋風瑟瑟,託著走到生命盡頭的葉子緩緩降下,目力所及之內老屋枯樹,一片肅殺。水聲、鴉聲、築聲……還有哭聲?身後一群白衣白帽之人為何哭泣,我又是誰?

想起來了,我是荊軻,揹負一國之希望,持圖裹匕,是太子丹和高漸離在為我送行。倘若此去一擊既成順利誅殺秦王,不僅能解救燕國於水火,還成就了自己不朽的功業。倘若失敗,亦不負忠義、不負此生。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河之水川流不息,淘盡世事與英雄,唯它亙古不變。望著水中的自己,那張熟悉的面容逐漸變得清晰,不對!我不是荊軻,我是駱觀光,駱賓王!

英雄出少年

時空交錯,百年後的今日,已至花甲之年的駱賓王立於易水之濱,送別友人後望著不曾停歇的水流,當年荊軻便也是從這出發,告別太子丹奔赴不歸之路。而他自己的人生,往後看,也同樣猶未可知。往前數,起起伏伏之中,他始終沒能真正地一展抱負,實現自己的理想。心中幽苦鬱結,便吟出了這一首《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逝者如此夫,不捨晝夜,此時已然垂垂暮矣的駱賓王,可曾在這易水邊記起了年少時那個才氣縱橫、不羈自由的自己。

駱賓王出生於一個飽學之家,天資聰穎的他沒有辜負家人的期待,在七歲時,便以一首《詠鵝》由世人所熟知,捧上了“天才少年”的神壇。詩中的“曲項向天歌”,也許就是年少的駱賓王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除了文采斐然以外,駱賓王從小就有任俠風範,重承諾、講義氣,而且他不拘泥於世俗,三教九流之人他都混得很熟。一身俠義之氣,又兼具進取之心,駱賓王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優質青年。

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謀取功名、揮斥方遒乃至名垂青史對於才華卓越的駱賓王來說好像確實並非難事,但命運似乎有意要跟他開了個玩笑。駱賓王十歲時由於父親去世而家道中落,幸運女神也不再眷顧,科舉考試到頭來並非所想的如探囊取物那般簡單,連續幾次的落榜讓駱賓王徹底跌入了谷底。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多次落榜讓駱賓王只得另謀出路

沒有了詩和遠方,眼前的苟且還需要繼續,但繼續又得花錢,無奈之下為了餬口,駱賓王只好暫且在道王李元慶的府上謀了個幕僚的差事。

李元慶很賞識駱賓王的才華,想要對他委以重任,但直接破格提拔又不合當時的規矩。那個時候的套路一般都是由本人寫一封自薦信,把自己有什麼才華和能力都好好誇耀一番,再由上級將他提拔起來,這樣便不會落人口舌。

有皇親國戚看重提拔,換作是別人,大概早就開心壞了,無奈駱賓王就是這麼一個耿直而又孤傲之人,偏偏就不按套路出牌。自薦信是寫了,但完全沒在誇自個兒的。不僅如此,他還直接在信裡寫道:道王爺,謝謝您如此器重我,但是您讓我掩蓋自己的缺點,誇大和宣揚自己的優點,這事兒我可做不到。這有違我做人的原則,也破壞了國家的規章制度,請原諒我恕難從命了。可能在那個時候的駱賓王看來,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才學在朝堂之中謀求一席之地,並不需要這類冠冕堂皇之事。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起初駱賓王不屑於用這種方式獲得晉升

這公開信不但拒絕了道王的好意,而且也讓道王丟了臉面。好在人家皇室宗親,肚量比較大,也沒跟駱賓王多計較,這事兒也就算過去了。對於孤傲的駱賓王來說,結果就是啥都沒有變化,還是幹著他的小幕僚。

妥協或是反抗

再往後道王李元慶也去世了,駱賓王只好帶著他最後的倔強隱居山野。無奈氣節易守,生活難過啊,久經人世滄桑、為生計所迫的駱賓王也開始學會了放下自己高傲的身段,四處給人寫自薦信,希望別人能幫他舉薦。信中措辭也再無彼時的不羈狂傲,“伏乞恩波,暫垂回盼”這類謙卑之詞倒是屢見不鮮,不經令人有些唏噓。

一直到了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禪那年,駱賓王因為一篇《請陪封禪表》,將皇帝的豐功偉業好好的稱頌了一番,李治一高興,給了駱賓王一個奉禮郎的小官,這才進到了朝堂之中。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當了官的駱賓王馬上就忘乎所以,換回了自己原本的面貌,對於自己見不慣聽不慣的事便不計後果地予以批判。聞一多先生就曾評價過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

這麼一種做派在官場中自然容易遭到他人的排擠和非議,不久駱賓王就獲罪於他特立獨行的性格,被朝廷免職後直接鋃鐺入獄。出獄後的駱賓王輾轉軍中擔任文職,而後又回到了長安,幹起了御史的活兒。

御史的主要工作就是糾察百官,對官員進行推薦或者彈劾,這營生正中駱賓王這種性子的人的下懷。直接就解放天性的駱賓王果然還是因為沒管住自己的筆和嘴,沒過多久便遭人彈劾,再次過起了牢獄生活。

一年後朝廷改元大赦天下,駱賓王這才得以重見天日。還存有最後一絲濟世為民念頭的駱賓王從長安調任到了臨海當縣丞。無奈好景不長,官場終非適合駱賓王久處之地,沒過多久他便辭官離去了。

而這一首《於易水送人》也極有可能正是在駱賓王離開臨海前往揚州時所作,送別友人後的駱賓王立於易水之濱心中五味雜陳,想起了當年荊軻的豪邁孤勇,想到了如今年歲漸長的自己一路坎坷卻還是未能有所作為,內心的抑鬱與激憤難以排遣。

半生蹉跎,奈何這易水苦寒,唯才氣與豪氣不廢江河萬古流

憤懣而又踟躕的才子

也許一個人不是怕沒有才能,而是怕空有一身的才華卻無處可以施展。駱賓王此時考慮的,可能正是自己的未來,是該接受現實就此歸隱了卻此生,還是猶如荊軻一般無畏拔劍向前,作最後一搏。

結語

寫完這首《於易水送人》,駱賓王心中應該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因為他一到揚州就參加了徐敬業組織的反武大軍之中。不曾想沒過多久徐敬業就兵敗覆滅,駱賓王也從此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他究竟是生是死,到底去了哪裡依舊還是個謎。

駱賓王這一生的起起伏伏,基本也都由自己孤傲、剛直的性格所致。他有為現實彎下過腰,但他最終還是選擇遵從了自己的內心。當他從易水離去之時,也許他真的看見了荊軻,也看見了少年時那個任俠恣意的自己。

Tags:駱賓王自己荊軻於易水送